(四)馬戶組合,共攪天下
1958年日本發行新版紙幣,面額最大的一萬元鈔票上印著一個人的肖像,這就是聖德太子。由此“聖德太子”四個字成為大面額鈔票的俗稱,和我國的“毛爺爺”、“大團結”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聖德太子就是咱們在前面的章節中介紹過的廄戶皇子,也就是雕刻四天王像祈禱戰爭勝利的那位。
公元574年,穴穗部間人皇后照常在皇宮中巡視,與平時不同的是,此時的皇后身懷六甲,已近臨盆。皇后走到馬廄旁時,突然感到腹痛,緊跟著羊水破了。事發突然,來不及將皇后轉移到寢宮,只能就地接生。隨行的宮人驚慌失措,奔走呼喚,手忙腳亂地準備接生……就這樣,用明天皇的二皇子,歷史上有名的聖德太子降生了。因為他是在馬廄出生的,所以取名廄戶皇子。
據傳說廄戶皇子生下來就能說話,不知道他出生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媽,我餓!又有傳言說,長大後他同時聽十個人說話,還能夠條理清晰,辨明是非,所以又被稱為“豐聰耳尊”。在日本,有關廄戶皇子的傳說有很多,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攝政改革,死後被封為“聖德太子”。史料中對他的稱謂有很多,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就給他起個名字吧,叫“二德子”咋樣?嗯,挺好,就這麼滴吧!
崇峻天皇被刺殺的592年,日本朝廷需要立一位新天皇。根據皇族的規矩,當時有三個人有資格繼承皇位,分別是敏達天皇第一任皇后生的兒子,押坂彥人大兄皇子;炊屋姬太后親生兒子,竹田皇子;以及我們今天的主角二德子!炊屋姬太后當然想傳位給親生兒子竹田皇子。雖然她現在掌握皇位繼承決定權,但是由於當時朝廷有很多大臣支援第一位候選人。為了平衡朝廷的關係,就採取了折中策略,先由炊屋姬太后登基作過渡性的女天皇,這就是推古天皇。然後再見機行事傳位給竹田皇子。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推古天皇登基沒多久,竹田皇子就死了。於是,推古天皇的目光就投向了二德子。簡單來說,二德子既是推古天皇的侄子又是外甥,而推古天皇的生母和二德子的生母是親姐妹。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我實在理不過來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一下,絕對驚掉你們的下巴!
總之,竹田皇子死後,聖德就成為推古天皇血緣關係最親近的人了,於是在公元593年的四月,推古天皇立二德子為皇太子,攝政監國。
皇族中這姑侄二人的朝政組合,有點像前面介紹的卑彌呼女王的朝廷,女王/天皇是國家的首腦,最高統治者,但是不直接負責具體行政,而是負責祭祀等國家大事,而女王的弟弟/侄子做攝政王,全面負責國家的具體行政。
大臣中的蘇我馬子地位比較特殊,他是推古天皇和二德子的舅舅,同時他將女兒嫁給了二德子,也是二德子的老丈人,在推古朝廷形成了天皇、攝政、首席大臣共同執政的奇怪格局。
推古天皇元年,593年,小德子被任命為攝政的時候只有十九歲,沒有多少從政經驗。此時的蘇我馬子已經是四十二歲的中年人,而且做大臣多年,門生故吏遍佈朝廷。雙方實力對比可想而知!
我一直奇怪,蘇我馬子總攬朝政,一定不想別人染指自己的權柄,又怎麼會允許二德子進行後來的一系列政治改革?這不是放任別人跟自己分權嗎?琢磨良久,我只能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雙方合流了。在討伐物部氏的共同行動和之後一系列的興佛活動中,蘇我馬子和二德子(廄戶皇子)達成了共識,統一了意見,成功實現了馬(馬子)戶(廄戶)聯合,共同掌權,而他們合流的契機就是佛法!
二德子信奉佛法!討伐物部氏戰局不利時,他雕刻佛教的四天王雕像,膜拜禱告。
蘇我我馬子更是佛法的忠實信徒。之前的章節咱們介紹過馬子崇佛的經歷,在588年他剛奪取政權的時候,還曾派僧尼留學到百濟去學習佛法,更是在飛鳥興建國家寺院,著名的飛鳥寺花了整整八年時間才落成。
二位佛法信徒聯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廣興佛法。在天皇的允許下,馬戶組合興建了一系列的佛寺。推古天皇元年,法興寺奠基,為表示佛法的莊重,把佛舍利放置在大殿柱子的基石裡。四年後,法興寺竣工,委派大臣男善德臣負責寺廟的日常管理,並請慧慈、慧聰兩位和尚入駐。
594年,就是推古天皇二年,迫不及待地下詔令發揚佛法,興隆三寶(佛、法、僧)。滿朝群臣開始競相建造佛寺,信奉佛法。
595年,高句麗的慧思和尚來到日本,很快成為二德子的老師,他教導二德子說,(中國)大隋朝官制完備,國勢強盛,就是因為篤信佛法,保護佛教。由此,二德子更是一發而不可收,興建四天王寺、法隆寺、廣隆寺等等寺廟。
在一系列的興佛操作中,二德子藉助佛法這種超越“氏姓”貴族祖先神的新神明,統一了權貴氏族的思想,潛移默化之間,又將天皇氏族和中央朝廷的權威在貴族、百姓中間不斷地強化。巧妙的是,二德子雖然興隆佛法,但是並不否定和打壓貴族權貴們原有的神道教信仰,而是讓兩者並行不悖,甚至天皇朝廷還強調氏族們原有的信仰。同時,天皇推崇的佛法,並不干涉百姓的信仰和生活,朝廷的佛寺稱為官寺,只有皇族和朝廷的貴族才能進去參拜聽經,普通百姓是不允許進去的。
在近十年共同興佛的過程中,馬戶組合進行的充分的磨合,相互之間的信任進一步加強,蘇我馬子逐漸放鬆了對二德子的掣肘。於是,公元601年,二德子開始在法隆寺東邊的傳雲堂營建斑鳩宮,準備作為自己的官邸。
在強化了自身的聯盟,穩定了自己的地位後,馬戶組合開始了對朝政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便是釋出冠位十二階法。將朝廷的官職劃分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等共計十二個等級,每個等級賜給不同顏色的冠帽,冠位的等級授予權在天皇朝廷。
之前的日本天皇朝廷,治理國家依靠的是世襲的氏族權貴們,這種人才的任用辦法會造成兩個嚴重的後果,其一,社會階層固化,氏族權貴之外的其他階層的人們,即便有才能也不會被朝廷任用,造成人才的缺乏。其二,世襲的氏族權貴們會想盡辦法鞏固自身的權勢,很容易造成各個權力集團的出現,勢力大的權貴,甚至有實力和朝廷分庭抗禮。
冠位十二階法就不問人才的出身,只看才能,從而能把全國各階層的人才聚攏到朝廷周圍,為我所用,同時冠位的授予權在天皇朝廷,這樣也進一步強化了天皇朝廷對各級政府機構的管控。目的很明顯,就是擺脫氏族權貴對朝廷的影響,弱化地方權勢集團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
給朝廷的各級官員們排好座,下面就該定規矩了,於是在第二年,頒佈了十七條憲法。這十七條憲法闡述的中心思想就一個——中央集權。天皇是老大,其他的堂口都得聽老大的,不聽話就是犯上忤逆,道德淪喪,品行不端……下面為了各位方便了解憲法的內容,我們全文抄錄如下,不喜歡咬文嚼字的小夥伴可以直接劃過,不影響對事件的理解。
一曰,以和為貴,無忤為宗。
人皆有黨,亦少達者。是以或不順君父,乍違於鄰里。然上和下睦,諧於論事,則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二曰,篤敬三寶。
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
何世何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
三曰,承詔必謹。
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天覆地轉,四時順行,萬氣得通。地欲覆天,則致壞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詔必慎,不謹自敗。
四曰,群臣百寮,以禮為本。
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禮。上不禮而下非齊,下無禮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禮,位次不亂;百姓有禮,國家自治。
五曰,絕餮棄欲,明辨訴訟。
其百姓之訟,一日千事。一日尚爾,況乎累歲?頃治訟者得利為常,見賄聽讞,有財者之訟,如石投水;乏者之訴,似水投石。是以貧民則不知所由,臣道亦於焉闕。
六曰,懲惡勸善,古之良典。
是以無匿人善,見惡必匡。其諂詐者,則為覆國家之利器,為絕人民之鋒劍。亦佞媚者,對上則好說下過,逢下則誹謗上失。其如此人皆無忠於君,無仁於民。是大亂之本也。
七曰,人各有任,掌宜不濫。
其賢哲任官,頌音則起;奸者有官,禍亂則繁。世少生知,克唸作聖。事無大少,得人必治;時無急緩,遇賢自寬。因此國家永久,社稷勿危。故古聖王為官以求人,為人不求官。
八曰,群卿百寮,早朝晏退。
公事靡盬,終日難盡。是以遲朝不逮於急。早退必事不盡。
九曰,信是意本,每事有信。
其善惡成敗,要在於信。群臣共信,何事不成?群臣無信,萬事悉敗。
十曰,絕忿棄瞋,不怒人違。
人皆有心,心各有執。彼是則我非,我是則彼非。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詎能可定。相共賢愚、如環無端。是以、彼人雖瞋、還恐我失、我獨雖得、從眾同舉。
十一曰,明察功過,賞罰必當。
日者賞不在功,罰不在罪。執事群卿,宜明賞罰。
十二曰,國司,國造,勿斂百姓。
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何敢與公,賦斂百姓?
十三曰,諸任官者,同知職掌。
或病或使,有闕於事。然得知之日,和如曾識。其以非與聞,勿防公務。
十四曰,群臣百寮,無有嫉妒。
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妒之患,不知其極。所以,智勝於己則不悅,才優於己則嫉妒。是以,五百之乃今遇賢,千載以難待一聖。其不得賢聖,何以治國?
十五曰,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矣。
凡夫,人有私必有恨,有憾必非同。非同則以私妨公,憾起則違制害法。故初章雲,上下和諧,其亦是情歟。
十六曰,使民以時,古之良典。
故,冬月有間,可以使民。從春至秋,農桑之節,不可使民。其不農何食,不桑何服?
十七曰,夫事不可獨斷,必與眾宜論。
少事是輕,不可必眾。唯逮論大事,若疑有失。故,與眾相辨,辭則得理。
這些法條中,第一條“和為貴”,是勸誡氏族權貴們不要爭權奪勢,要承認朝廷(其實就是馬戶組合)的權威,服從朝廷的領導。第三條的“承詔必謹”更不要說了,就是中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翻版。其他法條就不再逐條解釋了,其實就四個字——“中央集權”!
除釋出法條之外,在朝廷的禮儀上,也定了新規矩:凡是出宮門的,必須雙手撲地,兩腿跪著往外“走”,出了宮門的門檻才能站起來走。
在馬戶組合的一系列政策和手段操作下,日本的政權進一步集中到了二德子和馬子的手上,他們自身的權勢和地位進一步提高。
在對外政策上,馬戶組合的一貫做法就一個字——“支稜”!具體來說就是,比我弱的,打,比我強的,懟!
公元600年,也就是推古八年的時候,新羅對日本有點看不上眼,這還能行?於是日本悍然發兵,攻打朝鮮半島,迫使新羅國向日本納貢。
過了兩年,再次向朝鮮半島興兵,不過這次出征意外流產了。當年日本朝廷決意討伐新羅,於是任命二德子的同母弟弟來目皇子為將軍,在筑紫集結了兩萬五千人的部隊!來目皇子在筑紫又是造戰船,又是運軍糧,終於萬事俱備,只欠渡海時,掛上了東南枝!朝廷草草辦理了來目皇子的後事,再次任命來目皇子的哥哥當麻皇子為將軍。誰知這位公子哥兒藉口老婆去世,跑回了京城。聲勢浩大的出征行動就這樣不了了之,討伐新羅的計劃流產了。
對弱小的三韓(朝鮮的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一言不合就開打,對強大的中國(當時是隋朝)就只能一言不合就開懟了!
在基本完成了佛法的興隆,政府的改組和政策的改革後,日本人覺得自己“強大”起來了,外交上要“支稜”起來,於是在公元607年,派小野妹子(不是妹子,是純爺們)出使大隋帝國,並帶著那封寫有“日出處天子對日落處天子”的著名國書。據說這國書讓大隋的皇帝勃然大怒,經過多方斡旋協調,才平息下來,但是日本仍然是中國的屬國。
沒辦法,實力不允許,日本現在“支稜”不起來,那就向強者學習吧!這是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的一貫作風。
日本在那些年,向大隋及後來的大唐派遣了很多的留學生,雖然其中有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再度回到日本,但是大部分人都完成學業,把大陸中央王朝先進的思想、文化、技術、語言,甚至是文字帶回了日本,為日本後來的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二德子意圖借用佛學道德觀念和陰陽五行學的自然規律理論,闡明君主集權制度的合法性,改變日本固有的氏族聯合政權制度為君主專制,從而提高天皇的法權、人事權、政治權、外交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然而他們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對上層的行政、人事、禮儀等方面進行的小修小改,對原有的田倉制和田部制度的改革只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體系,也沒有打破原有的經濟模式。所以,他們的變革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並沒有改變日本的整體情況,更沒有改變廣大的日本百姓艱難的生存狀況。二德子曾經親眼在路邊看到餓死的民眾,但是他沒能從更高的層面反思自己改革的缺失,只是慨嘆百姓的不幸,悲傷於佛法“普度眾生”理念難以落實。
二德子在後期逐漸對政治失去信心和興趣,甚至曾對自己的妃子說:人世皆為虛妄,唯有佛陀才是真實!從此轉而醉心於佛法,著書立說。
推古二十三年,二德子註解佛家經典《勝鬘經》、《妙法蓮花經》、《維摩經》,編著了《三經義疏》。
推古二十八年,二德子和馬子一同編纂了《天皇記》、《國記》、《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紀》等典籍。這些著作比《日本書紀》和《古事紀》還要早很多年,可惜後來毀於一場大火。再後來,僅存的一部分也佚失了,著實可惜,否則我們多了幾部瞭解日本歷史的古籍。
公元622年,二德子病倒。2月21日,太子妃膳大郎女在為他禱告祈福的時候逝世,第二天,二德子也隨妻子而去,這一年他49歲!
四年之後,“馬戶組合”的另一個成員蘇我馬子也掛上了東南枝。這個出於不同的目的結合在一起的政治聯盟就此煙消雲散。他們
聖德太子和蘇我馬子推行了三十餘年的革新,並沒有使日本走向強盛,也沒有實現中央朝廷的集權,更沒有提升國家的經濟狀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執政期間,他們傾盡國力驅使人民從事勞役,大興佛寺,輕啟戰端,權貴們也爭權奪勢,造成社會動盪,生產荒廢,人民的生活狀況更加悲慘。在蘇我馬子死的那一年,發生了蔓延全國的大饑荒和瘟疫,國內餓殍遍野,老人含著草根死在路邊,嬰兒在母親的懷裡含著乳頭和母親一同死去……
持續了多年的亂世註定要被終結,而這亂世的終結卻開始於一場政治刺殺,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是風塵萬里,一個愛看點歷史的新人阿婆主,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