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功臣爵位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的周朝時期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朝之後才有了王爵這個爵位,因為在秦朝以前只有天子才是王所以那時候的王不是爵位而下面的諸侯最高只能封到公爵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這些諸侯,至於說楚莊王、趙武靈王這些人之所以敢稱王那是因為當時大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完全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了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才敢稱王,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都稱王就相當於和後世的皇帝是一樣的,直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統一了華夏族群出現了皇帝這個職務以後取代了王這個職務,直到漢朝開國以後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這個時候王爵制度才正式建立同時恢復了諸侯封國制度,所以真正意義上來說春秋時期的諸侯只能稱之為諸侯而漢朝時期的諸侯才能稱之為諸侯王,因為漢朝的諸侯都是王爵,漢朝以後歷朝歷代的功臣們都是隻能享用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的,至於說後來曹操被封為魏王那是因為漢獻帝在朝中已經沒有實權了而曹操這種行為屬於越禮的行為,但是從漢朝開始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的功臣已經沒有屬於自己的封地領土了只能享受待遇地位和老百姓上交的稅賦,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代功臣的等級爵位和待遇...
王爵
剛剛我們說過了王爵是正式開始於漢朝一直延續到清王朝,但是大家要知道王爵是有區別的而且區別很大,因為從漢朝開始到清朝末年王爵是經歷了從諸侯王到藩王、親王的巨大變化的後來在西晉時期還有了郡王也是一直延續到清朝的,漢朝時期的諸侯王擁有自己的封國、領土、子民和軍隊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管理體制機構,那時候的諸侯國說白了就是縮小版的國家,皇帝有的官僚機構、軍隊和子民諸侯王全都有,當時的諸侯王實際上就是縮小版的皇帝只不過職務名字不叫皇帝當然啦也不能使用皇帝私人使用的東西,一直到漢武帝削藩之後諸侯王的封國基本名存實亡而隋唐時期開始王爵就只是一個爵位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土、軍隊、子民這個時候的王爵稱為藩王、親王,比如說唐朝開始被封王的人也有自己的封地藩王的封地往往就是一個州或者一個郡而且你只能享受你自己封地裡百姓子民繳納的稅賦不能擁有軍隊更不能不上報朝廷擅自更換朝廷派到封地的官員這個時候王爵的權力就大大被弱化了,清朝時期的王都是親王連自己的封地都沒有隻能在京城待著當富家翁有能耐的也可以在朝中任職沒能耐的光領工資就行了不用上班。
其次在古代從漢高祖劉邦往後只有皇帝的兒子和親兄弟親叔伯才能封一字親王而皇族外戚比如皇帝的舅舅、姑父、姐夫這些親戚(而且你光是外戚還不行還要有大功的才能封郡王)最高只能封二字郡王,在古裝劇裡大家會發現什麼秦王、漢王、魏王、趙王等等這些王都是以古代國名為封號的一字王(人家生的好,往往只要能成年就是王)而洛陽王、襄陽王、臨淄王等等這些爵位是二字王都是以地名為封號的往往是給皇帝的堂叔堂伯和侄子、侄孫準備的爵位這些人往往也是生下來就是郡王,郡王的待遇肯定是低於親王的別看見了面都稱兄道弟拍肩膀的可待遇相差很大,還有就是親王的兒子裡面除了有一個能繼承自己爵位的其他的都要降一級封為郡王。
現在再單獨說說親王,同樣都是親王待遇也不一樣,親王裡面很多都是以古國名為封號的但是也有很多是以吉祥字為封號的比如福王、安王、康王等等這些親王的待遇和地位肯定略低於以古國名為封號的王,能以古國名為封號的王都是皇后、皇貴妃這些在宮中、國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生的皇子有很大的機率是要立為太子的,而那些以吉祥字為封號的王基本上都是那些普通的妃子或者貴人、美人生下的皇子,這些人能成為皇太子的機率是很低的,以前在皇子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秦王、齊王、晉王、楚王這四個王是皇帝培養的第二接班人皇太子是第一接班人,如果說皇帝還沒立皇太子的情況下那皇太子基本上就是從這四個王裡面挑了,這四個王就算不是皇太子也是在朝中擔任要職的人員,所以能成這四個王第一你要出身高貴你的母親往往是皇后、皇貴妃級別的人物第二你自己也要很爭氣有這個潛質和能力,同時你母親的孃家或者妻子的孃家往往也是有位高權重的實力集團在背後給你當後盾的。
除了以上四個以外其餘那些以國名封王的皇子比如魏王、趙王、吳王、梁王等等這些是屬於皇帝的第三接班人也有能成為皇太子的機會但是機率是低於前面四個的,這些王往往都是按照輔佐人的標準培養的將來輔佐皇太子的,至於那些以吉祥字封王的皇子基本上你的母親孃家和妻子的孃家往往沒什麼太大的實力當後盾或者說你母親可能自己原本就是個貴人、美人甚至宮女連皇帝的老婆都算不上因為生了你這個兒子靠著子以母為貴妻以夫為榮的觀念上位的,這些王基本上是不在接班人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說同樣是親王那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公爵
這個爵位開始於周朝其地位僅次於周天子是留給那些對國家擁有巨大貢獻的功臣們的爵位在戰國以前最大的諸侯就是公爵而且還有自己的公爵國擁有和君王一樣的管理機構領導班子(只不過是縮小版的)、同時也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子民,但是秦朝往後的公爵只享受待遇和地位卻不能擁有私人軍隊和子民當然也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封地,但是從漢朝開始歷朝歷代能封公爵的人那是少之又少,雖然說這個爵位是給朝中大臣們準備的,但是能封公爵的要麼你是開國功臣(機率很小)、要麼你有匡扶社稷救國家與危難(機率也很小,而且幾千年來有這個能力的也就那麼幾個人)所以說想封公爵要看自己的實力同時更要看自己的運氣有沒有這種機會,當然啦公爵也是分國公、郡公和縣公的,不過想要封為郡公和縣公也要是在朝中有巨大貢獻的人才能行。
侯爵
這個爵位也是開始於周朝地位次於公爵,而且在春秋之前侯爵還擁有自己的侯爵國,侯爵國可以算是進一步縮小版的國家啦,秦朝開始侯爵也就只成了一個爵位同時侯爵也分為縣侯和鄉侯、亭侯,縣侯可以享受一個縣的稅賦鄉侯能享受一個鄉的稅賦亭侯能享受一個亭的俸祿,一個亭也就一百多戶唐朝以前這個爵位含金量是相當高的,能封侯的人基本上都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國之重臣因此有封侯拜相、拜將封侯的說法,唐朝以後侯爵基本上是給那些立有大功的武將的或者朝中手握兵權的大將封侯的機率比較大。
伯爵
這個爵位也是開始於周朝延續到後世,周朝時期也有比侯爵國還小的伯爵國,在後世的歷朝歷代當中雖說被封為伯爵的人也都是朝廷重臣,但是要想封伯爵只要能在戰場上立功的將領往往就可以,不過幾率也很小或者說你是朝中位高權重的人物再或者說你是皇帝的外戚這些人機率是很大的,這些人只要你表現好也很有可能被封為伯爵。
子爵、男爵
這兩個爵位和以上爵位一樣都是開始於周朝延續到後世,不過對這兩個爵位我的印象比較模糊,不清楚以前有沒有出現過比伯爵國還小的諸侯國,在後世歷朝歷代中被封為子爵和男爵的人也是有很多的,這兩個爵位當然也是封給有功之臣的,只是相對於以上的爵位來說子爵和男爵更容易一些更尋常一些但是我對子爵和男爵的印象實在模糊無法為大家講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