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東亞先於歐洲發展了經濟
中華文明相對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誕生較晚,在最初的夏商周時期相對其他文明難言先進。從公元前770年周遷都洛邑,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也進入了長達500多年的天下大亂時代。作為戰爭巨大代價的一種補償,客觀上加快了中華文明的程序。
就軍事方面來看,戰國時期戰爭的主力從貴族的戰車向步兵演變。而且鐵製武器也得到普及。由於鐵製農具和牛耕的普及,農業生產得到擴大。因為農業、手工業的發達,鑄造了青銅貨幣。此時,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這也為秦所繼承。
中國統一之時的秦王是嬴政(前247—前210在位),他依據法家思想統一了中國,並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交通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然後,採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始皇帝的改革,不僅對於秦代或此後的中國,甚至對現代世界都有很大影響。
如果沒有始皇帝,我們可能生活在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之中。越是這樣想,越能深刻感受到始皇帝的巨大偉業。舉個具體的例子。在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之前,中國有很多貨幣。因為秦將貨幣統一為半兩錢,促使廣闊疆域內的交易增多,也更加容易。如果貨幣的種類很多,就要花費功夫進行兌換。此外,可能還須向兌換商支付手續費。兌換之時,金錢實際上已產生折耗。統一貨幣半兩錢登場之後,此類問題將不復存在。因為始皇帝,中國這樣廣闊的領土成為了單一貨幣圈,經濟發展更上了一個臺階。
在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各地諸侯割據,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很弱。始皇帝改為中央政府進行統一管理的體制。因此,經濟活動的諸多障礙被消除。總而言之,因為始皇帝的政策,商業活動所附帶的各種費用大幅降低。從某種角度而言,其與現在的歐盟相類似。半兩錢類似現在的歐元,文字和度量衡的統一是確保單一市場順利發揮其功能的基本保障。
始皇帝建立起如此高效率的經濟體系,中國的商品在單一市場內流通,這個市場是依靠國家權力建造而成的。國家介入市場,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這一體系也基本為漢武帝所繼承。
因為始皇帝推行非常激烈的改革,秦朝僅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劉邦成為逐鹿中原的勝利者,建立了西漢王朝。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漢武帝即位之初的80多年,是中央集權化政策的歷史。此政策發端於始皇帝,完成於漢武帝。在經濟上,此政策以單一市場的產生為目標。因此,西漢的經濟實力得到加強。
但隨著以此為基礎而進行的長期大規模對外征戰,西漢經濟也展示出其脆弱化的一面。客觀來說,如果始皇帝能夠長生,可能也會施行積極的對外政策。這種情況並不侷限於中國,手握大權的君王基本都是如此。
因為漢武帝時期異常積極的對外政策,西漢國庫變得空虛。因此,漢武帝有必要重整財政。於是,桑弘羊登場了。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將鹽鐵的稅收移交國家財政管理。鹽和鐵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產業。可是鹽的生產地僅限於山西省以及四川省的部分地區,這些地方的製鹽者和販賣者獲得了鉅額財富。另外,儘管農民並不缺少鐵製農具,但冶鐵業者及其販賣者處於壟斷狀態,也獲得了巨大利益。
鹽和鐵都要被課稅,但之前並未納入國家財政,所以漢武帝將其移交國家財政進行管理。此後更是引入了鹽鐵專賣制度。此外,漢武帝還引入了均輸法、平準法。所謂均輸法,是指在地方設定均輸官,由均輸官購買物品,並運往中央。可以說,這是國家的商業行為,漢武帝試圖以此來穩定國家財政。所謂平準法,是指將均輸官派往地方,在物價下跌的時候買入以拉高物價,在物價上漲的時候賣出以抑制物價。
更有甚者,漢武帝還實行對工商業者的財產稅進行加稅的政策,並由中央官署壟斷貨幣的鑄造。這些財政改革,恐怕現在的歐洲也不可能採用。這是非常發達的體系。如果漢王朝也發行公債的話,則它將成為更加近代化的體系,償還負債也更為容易。
漢武帝的財政改革並不是單純的財政體系的改革,而是發明了一種國家介入經濟、推動經濟增長的體系。這是由始皇帝建立、漢武帝完成的體系。均輸法和平準法對特權大商人造成沉重打擊,但卻對普通百姓有利。不論是商品還是物流,都擺脫了由特定商人掌控的狀態,而且形成了多數商人都參與物流的社會。這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作用,中華文明至此得到全方位展開。漢帝國因此也成為與羅馬帝國在東、西方雙峰並峙的超級強權。
總之,中國遠遠早於歐洲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而且,其影響並不侷限於中國國內,而是波及亞洲各地特別是東亞地區。因此,亞洲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這是比歐洲更容易發展經濟的制度。在歐盟產生以前,中國早已形成了單一市場。其影響波及亞洲的多數地區。這正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關鍵。
二、為何中國會因朝貢貿易而衰落
關於東南亞商業的發展,安東尼·裡德稱1450—1680年的東南亞為“貿易時代”。受此影響的傑夫·韋德將900—1300年命名為“早期貿易時代”。韋德認為,在8—11世紀,不僅是印度洋和阿拉伯灣,甚至東南亞都已經伊斯化。占城、中國甚至南海、東南亞,都可視作穆斯林共同體。
11世紀下半葉,阿拉伯的使者經東南亞最終到達中國。此時期,中國的海上貿易據點從廣州轉移到了泉州。泉州很快就修建了清真寺。在1400—1462年間,馬六甲、蘇門答臘、摩鹿加群島的蒂多雷島等已經伊斯蘭化。伊斯蘭勢力隨之興起。其後,婆羅洲、馬尼拉、占城等地也被伊斯蘭化。在17世紀中期,伊斯蘭化達到頂峰。
成為交匯點的馬六甲、琉球
另一方面,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市場。從14世紀下半葉開始,2個世紀內中國人口持續增長。而且因為明朝永樂帝(1402—1424年在位)派遣鄭和下西洋,中國對東南亞產品的需求大增。因此,東南亞的交易得到很大發展。但是,永樂帝駕崩之後,中國停止了對外發展,中國海運業也沒有發展,逐漸喪失了亞洲海上貿易的領導地位。
到了15世紀末,馬六甲的重要性得到突顯。馬六甲處於印度洋上使用單桅帆船和東南亞使用中國帆船的交匯點,是海上貿易最大的要隘。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尼西亞人等都彙集於此。因此,馬六甲成為了亞洲區域內的交易中心。在馬六甲,人們用米、砂糖、魚和棉織品來交換胡椒、樟腦、香料、白檀木、中國產的瓷器、絲綢和貴金屬。
琉球是東南亞和東北亞的重要交匯點。琉球不僅積極向中國進行朝貢貿易,也向東南亞的主要貿易港口派遣船隻。在1430—1442年之間,琉球至少向泰國的大城王朝派遣使者17次,向蘇門答臘島的巨港派遣使者8次,向爪哇派遣使者8次。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在貿易中所使用的船都是中國帆船。
琉球的這類活動在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達到頂峰,此後開始衰落。不過,此時期琉球的活動可能與後來南洋日本城鎮的產生存在關聯。
以1400年左右摩鹿加群島出口香料為開端,東南亞交易的增加在1570—1630年間達到巔峰。此後,因為在世界貿易中所佔份額的縮小,加之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長距離貿易,東南亞的利潤減少。1680年代,“貿易時代”終結,東南亞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降低。
在這期間,在馬來—爪哇群島之間的航行中,歐洲船的比例逐步上升。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船已經達到亞洲內部貿易船隻數量的4倍左右。很快,在印度洋、馬拉巴海岸、中國、尤其是爪哇島,歐洲各國的商貿船數量都在增加。
東南亞與印度洋的一體化得到進一步發展。至遲在17世紀,印度洋與東南亞形成了一個商業圈,其用陸上商路聯結起來。可能其與後文所述的亞美尼亞人的商路聯絡增強,於是歐亞世界被納入到一個商業網路之中。
近代商業網路的強化不是因為國家的力量,而是商人自律組織對商業網路的擴大和整合。
朝貢貿易——物流體系委於他國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朝貢貿易”的制度。此時,我們再次聚焦這種體制。所謂朝貢貿易,是貿易的一種形態,是指中國周邊的藩屬國向中國進獻朝貢品,作為補償中國將賞賜品賜予藩屬國的行為。這也意味著,中國王朝所建立的國家之間關係,是基於對周邊“蠻夷”施以恩惠的理念。
中國在唐代就已開始實行朝貢貿易了。在宋代,朝貢貿易被取代,民間貿易得到發展。到了遼、金、元時期,民間貿易依然在進行。中國周邊諸國將金銀、奴隸、畜產、原料送往中國,而中國則賞賜瓷器、絲綢織品、鐵器、銅器、漆器、書籍等。
在明代,洪武帝(1368—1398年在位)實行海禁政策,與海外的貿易和大型船隻的建造都被禁止。但是到了永樂帝的時候,中國與海外的貿易再度活躍起來。不過,朝貢貿易依然繼續進行。
甚至到了清代,這種傾向也在繼續。不過,朝貢貿易的重要性在明代達到最高,中國與西班牙之間的貿易也非常繁榮。中國出口生絲、瓷器、茶葉等,從西班牙輸入白銀。但是,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從1757年開始,僅有廣州是與外國進行貿易的港口。
不言而喻,所謂的“朝貢貿易”體制,是因為中國對鄰國擁有壓倒性的經濟實力才建立起來的體制。與朝貢品相比,中國賞賜的各種物品更有價值,正因如此朝貢貿易才能成立。但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逐漸衰落。
假若中國仍是世界最為富裕的國家,即便周邊藩屬國使用本國船隻運輸朝貢品,即便中國輕視流通,也不會有任何問題產生。中國使用自己船這件事情,越是不考慮利潤,越是表明中國是富裕國家。
中國的稅制在明代是一條鞭法,清代則變為地丁銀製度。所謂一條鞭法,是指將租稅和徭役都換算成白銀,都用白銀交納的制度。所謂地丁銀製度,是將人頭稅攤派到土地稅之中,所有稅款都交納白銀的制度。這些白銀不是中國國內鑄造的,而是從外國輸入的。
西班牙帆船將白銀從新大陸運往中國
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中南美洲,開始與所謂的“新大陸”進行貿易。1545年,在玻利維亞高地發現了波託西銀山,大量白銀從新大陸開採出來。在歐洲與中國的貿易中,歐洲一方經常出現赤字。為了填補赤字,歐洲向中國運輸白銀。於是,大量白銀從新大陸運往中國,運輸白銀的船是被稱為“西班牙帆船”的船。
白銀從新大陸運往中國的路線有3條。第一條,從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爾科出發,途徑菲律賓群島,穿越太平洋,然後運抵中國。這是最重要的路線。
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建造了馬尼拉,在這裡進行絲綢和白銀的交換。對西班牙而言,透過馬尼拉進入亞洲市場是其進入亞洲市場的唯一方法。因為歐洲以外的世界貿易全被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所控制。西班牙帆船的航行,意味著太平洋沿岸貿易的誕生。
西班牙征服者在美洲
根據1720年墨西哥當局的報告,每年的白銀輸出額通常在143757公斤左右。這些白銀用來交換中國的絲綢、瓷器、亞麻布等。中國作為必要品的白銀的流通,已經掌握在西班牙手中。
中國將稅金中必須的白銀的運輸委託給了西班牙,這是難以置信的對物流體系的輕視。與中國全然不同的是,同一時期的英國不僅在自己本國之內,而且對全歐的物流施加影響,並掌握了物流的霸權。詳細情況將在第10章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