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隨著國務院一紙任命,丁雪松出任中國駐荷蘭王國特命全權大使,她也創造了一個歷史,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大使。
提起丁雪松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她的確是中國外交戰線上的一個牛人,早年便追隨周總理、王稼祥等人從事外交工作,得到了他們的悉心培養。
丁雪松有三個著名的“雅號”,足以說明她在工作上的優秀和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一個雅號:“女大俠”
丁雪松1918年出生於重慶,在學生時代就是一位追求進步的女青年,19歲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重慶婦女救國會常委。
後來,因為身份暴露,丁雪松奔赴延安,進入了抗大學習。
有一次,丁雪松聆聽了毛主席在抗大的演講,聽得熱淚盈眶,對毛主席非常佩服。後來,學員們都想親自見一下毛主席,但毛主席日理萬機,哪裡容易見呢?但是,丁雪松就見到了。
那天,她單槍匹馬跑去求見毛主席,還真的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膽量。
後來,丁雪松參加軍事訓練,拿到了女生組第一名;參加延安大生產運動,又拿到了開荒種地的第一名,一時成為名人,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也都認識了她。
再後來,抗大的許多活動,首長來視察的時候,都是丁雪松親自解說或是演示,成為抗大家喻戶曉的女強人。
1939年7月,延安組建女子大學,抗大的一部分學生要轉到這裡學習,丁雪松也被選到了高階班。
當時,女子大學的一個大隊長的崗位空缺,一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報告到了周恩來那裡,周恩來直接批示:丁雪松有女俠風範,適合這個崗位。
就這樣,丁雪松在周恩來的推薦下,當上了大隊長,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她的“女大俠”雅號開始流傳開來。
第二個雅號:“啤酒大使”
1982年,《北京日報》刊登了一條具有醒目標題的新聞《借問啤酒何處有》,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這是一篇專題分析稿,分析的是北京啤酒緊缺的情況,人們為了喝上啤酒,拿著瓶子,還有水桶,在飯店門前排長隊買啤酒。
萬里副總理看到這篇報道後,對北京啤酒緊缺的情況高度關注,並指示相關部門抓緊時間解決問題。可是,因為資金和技術上的缺乏,這個工作部署之後進展不大。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有明確要求,在國內物資和技術匱乏的情況下,要引進外資和技術。丁雪松當時正擔任駐丹麥大使,看到這篇報道後,就開始推進丹麥對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在她的奔走下,丹麥不但提供了優惠貨款,還幫助建造了啤酒研究中心,北京很快投入建成了華都啤酒廠,北京人喝不到啤酒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
因此,外交部和丹麥技術人員都親切地稱丁雪松為“啤酒大使”。
第三個雅號:船舶“聖母”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遠洋航運還是非常落後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導航及柴油機動力系統等技術跟不上,因此,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建造一批遠洋船,提高航運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
這個任務,中央就交給了丁雪松。
丁雪松領命後,表示堅決完成任務,開始跑歐洲各大造船廠,考察技術情況。
經過詳細的考察論證後,丁雪松提出先從歐洲購買,再與歐洲合作引進技術的辦法,解決中國遠洋經濟型船隻不夠的問題。得到中央批准後,開始運作此事。
兩年後,上海造船廠和鎮江柴油機廠,在丹麥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已經能夠製造低速船用柴油機,實現了技術上的巨大突破。
同時,丹麥為中國建造的第四艘遠洋輪“臺洲海”號,也開始下水了。
當時,歐洲有一個習慣,凡有重型船舶下水,就如嬰兒誕生一樣,都要找一位知名女士主持下水儀式,丹麥女王、英國女王都主持過這樣的儀式。
這一次,丹麥邀請了丁雪松主持這個儀式。
在下水儀式上,丁雪松開啟一瓶香檳酒,立刻酒花四濺,觀眾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由一位中國女大使主持下水儀式,這在歐洲還是頭一次,所以,丁雪松便有了船舶“聖母”的雅號。
1984年8月,丁雪松結束了駐外大使的使命,卸任回國。
但是,她並沒有離開外交崗位,轉而開始從事民間外交工作,因為其幹練的作風,再加上在歐洲期間良好的聲譽,受到了各國的歡迎,先後多次率團出訪,都受到了高規格接待,為中國的外事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外,丁雪松的丈夫鄭律成,也是一位名人。
鄭律成原本是朝鮮人,1933年來到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進入延安,與中國的音樂人一起,創作了《延安頌》《延水謠》《八路軍進行曲》等等音樂作品,其中《八路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鄭律成也被譽為“軍歌之父”。
王震將軍評價他說:“他是當代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優秀的作曲家,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鄭律成加入了中國國籍,於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去世。
(參考資料:《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憶錄》《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