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有一個人在父親去世之後,不顧村民反對,將亡父製成了“木乃伊”供奉在家中,村民不敢再去此人家中,大罵林上水是一個不孝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所謂的“不孝子”林上水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靈山下面的老農
1、有佛緣的林觀榮
1925年,儘管融出生於江西上饒縣,其村子坐落於靈山腳下。這靈山乃是佛教與道教的聖地,有很深的宗教氛圍。也許就是因為靈山的緣故,林觀榮紫霞便獨具慧根,聰穎善良。
林觀榮的祖祖輩輩都是勞苦的農民,常常下地幹活,但林觀榮總是在閒暇之餘登上靈山,聽山上的和尚們講解經文。每每聽到劍靈山上寺廟中傳來的鐘聲與唸經的聲音,林觀榮的內心就無比的平靜,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有的時候,林觀榮也會跑到靈山上燒香拜佛,也會學著僧人的模樣打坐修行,有不懂的地方也會求教於寺廟中的和尚們,他對每一個人都尊稱為“大師”。
為了表明自己的虔誠,林觀榮經常盤坐在家中吃齋唸經,儼然一個苦修士。他的家中並不富裕,但有的時候,他也會拿出家中餘錢為寺廟增添香火。
也許也是受到靈山及其寺廟和尚們的薰陶,林觀榮十分的又善心,尤其喜歡在四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砍柴、挑水、做飯、洗碗、打掃衛生、修葺院牆……只要是他能夠做到的,他都會主動去幫忙。寺廟中的和尚們沒少誇他,還說他與佛有緣。
林觀榮很虔誠,甚至想要出家當和尚,想要與寺廟中的和尚們天天在一起修行,但他的家人強烈地反對。林觀榮是家中獨子,如果出家的話,林家也就沒了香火,無法再傳承下去。但好在林觀榮不是一個執拗的人,沒有為了出家而不顧家人,他也知道自己是家中獨子,是需要娶妻生子的,面對家人苦口婆心的勸導,他也暫時打消了出家的念頭。選擇聽從家人的話娶妻生子。
2、上善若水
不久,林觀榮的家人拜託媒婆幫忙尋找合適的姑娘。很快,媒婆就說了一個鄰村的漂亮姑娘,林觀榮的父母很是滿意,而林觀榮和她相處以來也很不錯。姑娘見他常常爬山靈山,與寺廟中的和尚們一起打坐修行,非常虔誠,但也不影響正常生活,而且因為與佛家結緣,他為人善良老實,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人,姑娘的家人也挺喜歡他。
於是,林觀榮就與鄰村的這個漂亮姑娘結婚了。兩人在一起之後,雖然林觀榮還是經常到靈山寺廟,但他畢竟不是和尚,該有的照顧他還是會給妻子的。有時候,他也會向妻子講起佛經,她也樂得聽。
有的時候,林觀榮也會帶上妻子,一同登上靈山,求經拜佛。但大多數時候,還是林觀榮自己一個人來。
他們結婚後的第二年,林觀榮與妻子就有了一個孩子。
林觀榮選取《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兒子取名為“林上水”,同時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
在父親林觀榮的言傳身教之下,林上水也自小與佛家結緣,同父親一樣虔誠。
林觀榮常常去靈山寺廟,接觸和尚們的時間比家人還要多,以致於他常常吃素。
一次,林觀榮妻子做了一道葷菜,她剛將這道菜端到飯桌上,林觀榮就有點受不了,聞到那股肉味兒,他就有嘔吐的感覺。
妻子以為他是生了病,就拉著他一起去醫院檢查,但醫生說林觀榮的身體沒什麼異常,一點毛病都沒有。從這之後,林觀榮就吃不得葷了。到了後來,他更是連看都不能看了。
他雖然吃不了葷菜,但他也不會強迫家人跟他一起吃素,妻子會單獨給他做一份素菜,然後他就端著飯菜去別的地方,自己的碗筷也是特有的,同家人使用的碗筷完全區別開來。
日子一久,林觀榮也為了避免麻煩而選擇到靈山上同一眾和尚們一起吃飯。在寺廟吃飯,他乾的活也就更多了。雖然和尚們說不用他幫那麼多,但他還是幫忙一起做飯、刷碗、打掃衛生。
除了這些以外,林觀榮之後又做了一件大好事,更成為了村子中的大名人。
3、修山路
林觀榮常常需要上山,但山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的時候更加不好走。年輕人都要小心行路,更別提上了年紀的老人了。靈山寺廟香客以老弱病儒居多,所以面對崎嶇的山路,出行成為大家的一大難題。
林觀榮在上下山的時候,會扶老人一起走,但憑藉他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他也無法幫助到每一個人,除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在山間修一條路。
但是修路很貴,山下的人都很貧困,沒辦法花那麼多錢去修一條山路。於是林觀榮決定自己修路。他在山上尋找結實的花崗岩,找到之後就開始鑿,或者拿工具撬,然後將它們帶走,一塊一塊地背上去,慢慢地拼接著每一條臺階。
從靈山山腳到山上的寺廟,一共有兩公里的山路,所以林觀榮鋪設臺階的工程量可想而知。雖然只有他一個人,又苦又累,但他沒有放棄,還不停地給自己打氣。
後來,有別的人一起加入進來,有了空餘的時間就幫林觀榮一起修山路。數年之後,這條擁有2000多層臺階的山路就徹底完工,村子裡的村民、山上的和尚無不感激於他,林觀榮的名聲也就更大了。
二、林觀榮的遺願
1、“肉身菩薩”
有了新的山路,林觀榮去寺廟去得更勤了,瞭解得也越來越多。
一次,林觀榮瞭解到了“肉身菩薩”。入寂之後,不管經歷多少年,也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肉身都不會腐壞。
在我國曆史上,的確有大師圓寂之後成為“肉身菩薩”的真實案例。
林觀榮知道這件事之後,也想在自己死後進行“缸葬”,就像寺廟中的高僧一樣。
當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寺廟中的和尚們之後,他們都沒有同意,反而勸他還是像平常的入葬方式進行安葬。因為林觀榮畢竟也不是佛家弟子,更不是得道高僧,作為一個俗世中人,還是按照常人的方式入土為安比較好。
但是林觀榮對於這件事卻固執了起來,不肯聽和尚們的勸導,而且還反覆告誡兒子,在他死後,一定不能將他下葬,要執行坐缸儀式,三年之後塑成金身。林上水也聽父親提起過“肉身菩薩”,瞭解了相關資料,但他卻覺得父親在跟他開玩笑,也沒當回事。
2、臨終遺願
2000年,林觀榮已經75歲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但對於“缸葬”與“肉身菩薩”的事情,他還是沒有打消念頭,反而這個願望更加得強烈。
同年2月15日,林觀榮因突發腦血栓而被送到醫院急救。雖然到了醫院,但林觀榮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在醫院的20多天中,他幾乎不怎麼說話。
當林觀榮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快要不行的時候,他終於開口說了話。
他將自己的兒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再次囑咐兒子,在他去世之後,一定要進行“缸葬”。他早就做好了“坐缸”的打算,他這一生沒什麼求的,唯一這件事,他從始至終都堅持著,幾乎成為了他的夙願。
在交代完一切之後,不久,林觀榮就在醫院去世。
林上水為人孝順,在知道父親決心以及他臨終遺願之後,林上水就決定遵從父親遺願。
3、製成“木乃伊”
林上水開始搜尋陶缸,一大一小,大的陶缸放置林觀榮遺體,小的陶缸用來蓋在大陶缸上面,以求達到密封的效果。
幾經輾轉,林上水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兩口陶缸。
但這件事驚動了村裡人,他們立即來到林上水的家中,勸導他還是讓林觀榮入土為安比較好,靈山上的和尚們也反對他。
但林上水還是選擇遵從父親遺願,不理會他人的勸導。他將父親遺體泡在了陶缸中,又將準備好的東西倒入進去,又用小陶缸蓋在上面,請人將四周糊上石膏,將其密封。
陶缸密封完畢之後,林上水又將陶缸放置在一個密閉的小房子中,等待三年,就知道是否“坐缸”成功。
時間過得很快,終於到了2003年,林上水懷著忐忑的心情將陶缸開啟,裡面遺體完好。於是林上水興奮地又為父親塑造金身,在遺體上面纏了一層紗布,又塗了各種的東西,最後再次將其密封。
為了防止父親塑像被人偷走,林上水就將其安置在家中,但外人不敢到他家中去,林上水則總是供奉著,日日打理。
林上水這樣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大逆不道,但他也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並不是為了引人注目,不過是盡一個兒子最後的孝心而已。
總結
“肉身菩薩”再好,但終究也不是真正的“菩薩”,不過確實一個兒子對於提個父親組喲吼能夠做到的事情。雖然有違常理,但也是他的一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