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叛亂,驟然發生。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突然出現在洛陽,並且隨即開始向留守官署方向進攻。
率領這支隊伍攻城的人,正是先帝李顯的長子,李重福。
就在一個多月以前,唐中宗李顯忽然駕崩。此後,圍繞著皇位傳承一事,京城內已經發生了一場劇烈的流血衝突。短短一個月內,唐朝已經換了三位皇帝。然而在之前的衝突當中,身為李顯長子的李重福,因為當時並未身在京城,所以並沒有參與。
直到此時,大局已經近乎塵埃落定,李重福卻又殺了回來,並且直接發動了叛亂。
然而在李重福開始帶人衝擊宮城之後,很快就有駐守洛陽的軍隊趕來,對李重福率領的這數百人,展開了猛攻。最終,李重福寡不敵眾,只得敗逃,而後走投無路,自己投河而死。李重福死後,屍首被打撈上來,然後被碎屍示眾三日,可謂下場悽慘。
身為前朝皇帝的長子,為何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呢?
實際上,李重福之所以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主要是因為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太過特殊。如果放到一個正常的情況下,在李重福的父親李顯駕崩之後,本來就該是由李重福順利即位。但可惜的是,因為之前發生了許多事情,最終釀成了李重福的人生悲劇。
這個故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公元680年,李重福生於長安,當時李重福的爺爺,唐高宗李治還在世。至於李重福他爹,後來的唐中宗李顯,此時還只是太子而已。
在李重福出生的這一年,唐朝正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節點。
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原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賢、四子李旦。最開始的時候,是老大李弘做太子,但是在五年之前,李弘忽然猝死,英年早逝。李弘死後,太子之位就落到了老二李賢身上。
而李賢做了太子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李賢想要爭奪更多的權力。但如此一來,就勢必要和皇后武則天產生爭執。在權力面前,就算是母子二人,也沒有讓步的可能。所以李賢成為太子之後,接下來的幾年裡,一場母子之間的鬥爭,就此展開。
如此,過了五年之後,到了公元680年。武則天忽然舉報,說老二李賢謀反,並且最後真的在東宮內搜出了數百具甲冑,坐實了李賢謀反的罪名。面對謀反大罪,身為皇帝的李治也無法偏袒,只能就此廢掉了李賢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三李顯為太子。
李顯做了太子之後,一方面,因為有著二哥李賢的前車之鑑,所以李顯也不敢再和武則天爭權,只得乖乖做一個傀儡太子。另一方面,李顯還需要考慮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太子妃的人選問題。
有關太子妃這件事,這裡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李顯之前作為親王的時候,原本有一個正妻趙氏,出身也不低,論血緣關係的話,還是唐高祖李淵的外孫女。然而這個趙氏,因為得罪了武則天這個婆婆,早在數年之前,就被武則天幽禁致死了。
趙氏死後,李顯也就沒了正妻。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武則天也沒讓李顯再續絃,所以李顯的正妻之位,就空缺了好幾年。沒有正妻,就意味著李顯暫時不能生孩子。因為按照當時的禮法,正常情況下,李顯需要先和正妻生一個兒子,保證嫡長子的正統性,然後才能和其他女人生孩子。
因為沒有正妻,李顯之前也就一直沒有兒子。但這會兒既然做了太子,子嗣和太子妃的事情,自然就要擺到首要位置上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年,李顯先是被迫和一個不知名的宮女,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李重福。與此同時,武則天也在積極挑選自己的三兒媳。經過一番挑選之後,武則天最後挑中了京兆韋氏的一個女子,將其立為太子妃。
因為出生的時間和背景都太過特殊,所以李重福從出生的那天開始,身份就顯得十分尷尬。一方面,他的出生,本來就有點以防萬一的湊數嫌疑。他的母親,只是一個普通的宮女,在史書上連姓氏都沒有記載,後來李顯也沒有立這個女子做妃子。另一方面,隨著那位韋氏入主東宮,嫁給了李顯,李重福的存在就越發顯得多餘。
尤其是又過了兩年之後,到了公元682年,韋氏還給李顯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做李重俊。自此之後,李顯也就有了嫡子。而作為庶長子的李重福,他的存在也就顯得更沒有意義了。
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身份,李重福小的時候,雖然是皇孫,後來又成了皇子。但他在宮裡的生活,始終是處於被冷落的狀態。尤其是在嫡子李重俊出生之後,就更沒人願意搭理李重福這個庶子了。
但是,相比李重福後來的人生,這三年被冷落的時光,其實還算是幸福的。
三年之後,公元683年年底,李重福的爺爺,唐高宗李治,死了。
李治的死,給唐朝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亂局。
李治去世之後,李顯作為太子,順利登基。而武則天則是作為皇太后,繼續把持朝政。李顯之前做了三年的傀儡太子,一直沒敢有所動作。如今做了皇帝,自然要開始試著和老媽爭權。
當然,李顯當時也沒有做得太過火。他選擇的方式,還算相對溫和。李顯選擇大力扶持自己妻子韋氏的孃家,企圖樹立起一個外戚黨,藉此來和自己的親媽武則天爭權。
然而李顯的這些小手段,在老謀深算的武則天面前,實在是不值一提。武則天瞬間就察覺到,李顯的真實目的。於是,就在李顯剛剛登基五十五天之後,武則天直接發動了政變,廢掉了李顯,改立老四李旦為皇帝。至於李顯,則被改封為廬陵王,直接被武則天流放到了湖北。
這個劇變,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無疑是天翻地覆的事情。而對於年幼的李重福來說,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此時的李重福,僅僅只有五歲而已,還處在什麼都不懂的階段,便被自己的奶奶直接流放到了湖北。而且,武則天流放李顯一家的時候,手段極其粗暴。當時李顯的那位皇后韋氏,正懷有身孕,已經到了臨盆階段,武則天都沒同意讓她留在京城生孩子。後來韋氏還是在流放的路上,在馬車上生的孩子。因為馬車上的條件太差,還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連正妻皇后都是如此,李重福的母親,那位連姓氏都無人知曉的普通宮女,自然更沒人在乎了。
據後世史學家分析,李重福的母親,那個倒黴的宮女,很有可能是死在了這場亂局之中。
至於年幼的李重福,則是跟著老爹被流放到了湖北。而到了湖北之後,李顯一家被徹底軟禁了起來。這一軟禁,便是十四年!
所以對於李重福來說,他的人生其實是很倒黴的。以皇孫身份出生,卻從來沒享受過皇族的待遇,反倒是被因此牽連。到了湖北之後,連李顯本人都隨時有可能被處死,李重福這個庶子就更不用提了。最慘的時候,李顯一家的住處,連屋頂都是破的。想找點茅草遮蓋一下,都沒這個能力。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重福生活了整整十四年,從一個五歲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
同樣也是在這十四年當中,京城那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顯被廢之後,老四李旦登基做了皇帝。但李旦這個皇帝,同樣也只是個傀儡皇帝而已。此後六年時間裡,李旦一家也一直被軟禁在宮裡,根本沒有見外人的機會。而這六年當中,武則天則是抓緊時間,清除異己。終於到了公元690年的時候,武則天徹底清理掉了所有反對者,而後逼迫李旦,禪位給自己,就此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女皇的傳奇,由此開始,但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他們人生的悲劇。
武則天登基之後,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裡,武則天做了很多很多事情。除了施行了很多新政改革,大力推行科舉制,為歷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之外。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還濫用酷吏,大肆鼓勵舉報告密之風,導致酷吏橫行。所以武則天在位期間的政績,在後世一直是譭譽參半。
而到了七年之後,隨著武則天徹底坐穩了皇位,自己又已經老邁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武則天,開始需要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
此時的武則天,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傳位給武家,另一個是傳位給李家。如果傳給武家的話,以後皇帝可以姓武,但她只能傳給侄子。而如果傳給自己的兒子,那就只能傳給李家,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圍繞這個問題,當時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但是最終,武則天還是決定,傳位給兒子,而且是按照順位繼承製傳位。如此一來,李顯作為老三,自然就排在了老四李旦前面,再次有了機會。
於是,公元698年,已經被流放十四年之久的李顯一家,終於回到了京城,而後,李顯被再次立為了太子。
不過,雖然李顯被再次立為太子,但這對於李重福來說,卻是一件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事情。因為在李重福之前,還有一個嫡子李重潤。按照宗法繼承製,只要有嫡子存在,李重福是絕對不會有機會的。但同時,李顯回到京城之後,很多不希望皇位傳給李家的人,就開始紛紛攻擊李顯一家,希望能夠讓李顯倒臺,繼而讓武則天更改決定。所以李顯一家回到京城之後,日子反倒是過得更加危險了。
這其中,尤以武則天當時寵信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反對得最為堅決。
作為武則天的男寵,張家兄弟很清楚,自己的所有權勢,都來自於武則天。所以,一旦武則天去世,李顯登基,他們倆一定會被清算。想要避免這個結果,最好的選擇,就是鬥倒李顯,等到武則天去世之後,由他們把持大權,再作打算。
因為以上種種複雜的原因,在李顯回京三年之後,一個十分離奇的案件,發生了。
李顯和韋氏一共有三個孩子,一男兩女。男的就是那個李重潤,也是李顯唯一的嫡子。兩個女兒,一個稍大一些叫李仙蕙,另一個稍小一些的,就是之前在馬車上出生的那個,名叫李裹兒。
公元701年,李重潤在某次家宴的時候,和自己的妹妹李仙蕙交談,譏諷武則天不該寵信張家兄弟。照理來說,家宴上的一句悄悄話,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就在這場家宴之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個秘密被洩露給了張家兄弟。而後張家兄弟直接上奏武則天,並且給武則天強吹枕頭風。武則天一怒之下,杖殺了自己的親孫子李重潤,逼孫女李仙蕙自縊而死。
這個案件,對於後來十多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因為李顯只有李重潤這麼一個嫡子。也就是說,李重潤死了之後,就算將來李顯即位,也只能立自己的庶子做太子。所以,在這個案件當中,李重福作為庶長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韋氏堅定認為,就是李重福從中使壞,將訊息傳給了張家兄弟,害了她的一雙兒女。
更重要的是,這個案件的發生,讓這位已經經歷了很多苦難的韋氏,徹底黑化了。
之前被自己的婆婆,流放了整整十四年,過了十四年朝不保夕的生活。如今好不容易回到京城,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又被武則天這個惡婆婆給逼死了。所以在這之後,韋氏徹底黑化,一門心思想要爭奪更多的權力,向武則天覆仇。
至於說李重福在這個案件當中,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是否真的如韋后所想,陷害了李重潤,這事實在是不好說。因為從動機和能力上來說,李重福確實有這個可能。但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都找不到明確的證據。所以這件事,其實是一個千古謎題。
但這個猜疑,卻同樣再次改變了李重福的人生。
又過了四年之後,到了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此後,張家兄弟把持朝政,封鎖了武則天的養病之地,打算藉此上位。關鍵時刻,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入宮誅殺了張家兄弟,同時逼迫武則天還政給李顯。這場政變,後世史稱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之後,李顯二次登基,再次做了皇帝。在這之後不久,不到一年,武則天便病逝了。而李顯重新登基之後,兩個新的問題,同樣再次擺到了他的面前。
第一個問題是,要不要清算武則天。
李顯的人生,之所以會一團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武則天的原因。但問題是,武則天是李顯的親媽,而且,李顯的皇位還是武則天傳的。當時武家在朝中,勢力又很大。一旦李顯清算自己的親媽,李顯自己的皇位能不能保住,都成了一個問題。
所以最後,李顯決定,不清算自己的母親,讓武則天風風光光地葬入了乾陵。
但這個決定,卻讓韋氏和他在感情上徹底決裂。
韋氏一直想向武則天覆仇。但眼下即便大權在握,韋氏發現李顯依然無法向武則天覆仇。所以,在這之後,韋氏就開始生出了更多的慾望,打算搶更多的權力,直到獨掌大權,可以清算武則天再說。
第二個問題是,李顯的唯一嫡子李重潤,之前已經被武則天打死了。那麼接下來,李顯又該立誰做太子呢?
此時的韋氏,膝下已經再無兒子,所以李顯只能從自己的庶子當中挑選。當時李顯一共有三個庶子,老大李重福,老二李重俊,老三李重茂。照理來說,按照宗法繼承製,李重福作為長子,自然應該順利被立為太子。但問題是,因為之前韋氏懷疑,他使壞害死了李重潤,所以韋氏堅決不同意立他為太子。
所以到了最後,李顯也沒了辦法,只能選了一個折中方案,立老二李重俊為太子。至於李重福這個大哥,則是被外放為濮州員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但同時又只有官職而沒有權力,基本等同於流放。
李重福被流放,看似是一個重大的失敗。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反倒成了他人生最大的幸運。
就在李重福被流放之後,京城那邊,韋氏開始抓緊時間行動,搶奪更多的權力。在韋氏的推動下,首先,之前擁立李顯的幾個大功臣,基本上都被流放貶黜,最後慘死於路上。然後,韋氏聯手武家的帶頭人武三思,欺負太子李重俊,逼得李重俊不得不發動政變,企圖幹掉韋氏和武三思。然而李重俊起兵之後,雖然成功誅殺了武三思,卻沒能入宮誅殺韋氏,反倒是最後被韋氏和李顯以謀逆罪名幹掉。
李重俊死後,李顯就只剩下了兩個兒子。既然李重福絕對不能選,那就只能選年齡最小的李重茂了。而李重茂因為年齡實在太小,做了太子之後,也無法對韋氏產生任何威脅,只能聽憑擺佈。
就這樣,經過幾年的謀劃之後,韋氏領銜的外戚黨,已經基本把持了大權,控制了京城。
於是,接下來,又是一個千古謎題。
據正史記載,公元705年6月,韋氏以下毒的方式,毒死了李顯。而後立李重茂為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但對於這個記載,後世史學家普遍持懷疑態度。很多人堅持認為,李顯或許只是恰好自然死亡,而並非被韋氏毒殺。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在這一年,李顯是死了。
李顯死後,韋氏以最快的速度,命令韋家人控制了整個京城,開始操辦李顯的後事。至於那位小皇帝李重茂,這個時候只有16歲而已,根本無法做出任何抗爭。
所有的這一切,似乎已經盡在韋氏的掌控之中。至於李重福,此時正遠在湖北。而且韋氏掌權的第一天,就已經派人前去盯著李重福,生怕李重福掀起任何風浪。
但是,就在韋氏以為,自己已經算計到了所有人的時候,卻還是有人打破了她的佈局。
這個人,是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
李旦之前也做過皇帝,但是李旦這個人,似乎天生不喜歡爭權奪利。就算韋氏已經徹底大權在握,李旦依然沒有做出任何反抗的行為。然而他的兒子李隆基就不同了,李隆基是一個敢打敢拼的年輕人,見到韋氏即將掌權,繼而清算武則天和武則天的後人,李隆基馬上發動自己的好友,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最後,李隆基帶人深夜偷襲皇宮,直接入宮誅殺了韋氏!
這場政變,後世史稱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之後,李隆基以小博大,成功翻身,徹底控制了整個京城。至於韋家的那些人,則是迅速被他清理乾淨。與此同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掌權之後,馬上廢掉了小皇帝李重茂,擁立李旦做了皇帝。
因為李重福遠在湖北,所以直到這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他才終於得到訊息。但是此時,李旦已經登基。李旦上位之後,做的更絕,直接改封李重福為集州刺史。集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南江縣地區,在唐朝那會兒,這裡是真正的邊境流放之地。另外,那個被廢掉的李重茂,此時也被流放到了集州這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哥倆倒是團聚了。
但是,李重福不甘心。
按照傳統的宗法繼承製,李顯去世之後,本來就該由他這位長子去繼承皇位。之前韋后把持大權,立李重茂為傀儡,已經是有違禮制。而李隆基發動政變,廢掉李重茂之後,李重福也應該是第一繼承人才對!根本輪不到他的叔叔李旦!
如今,李顯的幾個兒子,只剩他和李重茂兩人。李重茂肯定沒了希望,此時已經被遠遠趕出京城。所以作為庶長子的李重福,就成了李顯這一脈,唯一一個還有能力反抗的人!
與其被流放集州,被悄然剪除,不如奮起一搏,或許還有希望?
當然,想要反抗,光靠李重福自己,肯定是不行的。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有兩個冒險家來到了李重福身邊。一個叫張靈均,史書上沒記載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據後世史學家猜測,他應該是一個洛陽的無業遊民。另一個叫鄭愔,早些年靠著依附武三思,曾短暫做過宰相。後來武三思倒臺之後,他也遭到彈劾,被貶為江州司馬。
這兩個人,抱著賭命的心態,來到了李重福身邊,表示願意支援李重福,並且以當年漢文帝的故事,來激勵李重福(漢文帝是劉邦不喜歡的兒子,劉邦死後,呂后把持朝政。呂后死後,大臣們誅殺了呂家,擁立了漢文帝,情節和這時候確實很像)。在這兩位‘得力干將’的勸說下,李重福覺得自己或許還真有希望去爭上一爭。所以最後,李重福終於決定,為自己的前途去瘋狂一次。
於是,接下來,李重福先是派自己的心腹家將,前往洛陽。按照李重福的打算,因為李顯登基之後,已經將都城從洛陽重新遷回了長安,所以此時的洛陽,並沒有李旦的心腹。自己只要迅速控制了洛陽,便有機會和叔叔去爭一下皇位。
客觀來說,李重福的這個計劃,其實確實有很多可取之處。因為李旦此時雖然已經登基,但對國家的控制能力還十分有限,很多偏遠地區,甚至還不知道李旦登基的事情。而且,當李重福秘密開始召集人手之後,確實也有很多人打算捨命一搏,真的前來依附李重福。
但問題是,李重福麾下,沒什麼厲害的角色。這就導致計劃方向雖然正確,但操作起來卻漏洞百出。那位被李重福派到洛陽的心腹家將,剛到洛陽,就被人洩露了訊息。所以李重福還沒來得及發動政變,便已經失去了先機,洛陽方面已經有了準備。
即便這樣,當李重福抵達洛陽的時候,依然有足足五百多人,願意追隨他發動叛亂。所以,就出現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
為什麼這些人,願意捨命支援李重福呢?
除了他們想要為自己搏一個前途之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李重福的皇子身份。
因為從法理上來說,李重福確實是先帝的長子。先帝去世後,確實應該有長子即位,而非幼子和弟弟。光是這個身份,就已經足夠讓很多人去捨命一搏了。
李重福進入洛陽之後,隨即帶領這五百人,開始向留守洛陽的右屯衛軍駐地方向進攻。按照李重福的計劃,只要接管了留守洛陽的左右屯衛這兩支軍隊,他就能順利控制整個洛陽,繼而去爭皇位。
但遺憾的是,因為這次行動早已暴露。所以早在李重福抵達之前,兩支留守軍隊的高層將領,就已經得到了訊息。所以,當李重福帶人來到右屯衛軍駐地的時候,等待他的,只有一陣箭雨。此後,李重福不得不放棄接手軍隊,改為帶人進攻洛陽留守官員所在的辦公區。但是就在他剛剛開始攻城的時候,得到命令的左屯衛軍,便已經趕來。一場衝殺之後,李重福手下的幾百人,被迅速剿滅殆盡。見到大勢已去之後,李重福不得不逃出了洛陽城,逃入了洛陽城外的山裡。
第二日,收拾好城內局面的洛陽留守裴談,派人前去山裡搜尋。面對軍隊的搜尋,李重福走投無路,最終只能投河而死了。
李重福自殺之後,洛陽留守官員,按照謀逆罪名的處置方式,將李重福的屍體直接碎屍,然後公開示眾三日。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極慘了。不過後來,李旦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還是下旨以三品官的禮節將其安葬了。
身為前朝皇帝的長子,在自己老爹死後,非但沒能繼承皇位,反倒落得一個死後被碎屍的悽慘下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
但這個悲劇,如果要細究其緣由的話,又很難說得清,誰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或許,真正的罪魁禍首,還是人心中的慾望!出身皇族,看似榮華富貴,衣食無憂。但仔細想想,有時候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