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梁憲王武元慶之子,武元慶為武則天之兄。弘道元年(683)十二月,武則天臨朝,擢拜夏官尚書。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即皇帝位,封梁王,拜天官尚書。正聖元年(695),轉春官尚書,監修園史。
神功元年 (697)六月,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檢校內史、特進、太子賓客。 聖曆元年(698)二月,三思為謀求太子之位,數次使人說於武則天; “自古天子未有以異性為嗣者。”則天猶豫不能決。狄仁傑諫武則天曰:“陛下立太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姑立於廟者也,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 ,絕了以立三思為太子的主意。
三思略知文史,性格狡詐,善看風使舵,他是武則天的侄子, 貴寵無比。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為武則天的內寵,自由出入宮殿,武三思對他們屈節事之,一副奴才相。
薛懷義乘馬,武三思為之執轡, 又贈張宗昌詩,聲稱昌宗才貌是王子晉後身,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太子,傳說死後成仙.。為了能為張易之執轡, 常常等候在易之家門口。由此三思特蒙信任,賞賜甚厚。
武則天晚年世居深宮,又欲與張易之、張昌宗等扈從馳騁, 以弄其權。武三思摸透了武則天的心思。乃請造三陽宮於嵩山、 興泰宮於萬壽山。武則天每歲臨幸。前後二役甚眾,耗費巨大, 百姓怨之。
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東之、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等殺張易之、張昌宗。
則天被迫傳位於中宗李顯今二 張被誅後,洛州長史薛季昶對張柬之、敬暉說:“二兇雖除,'產、 祿(即漢代呂產、呂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朝邑尉劉幽求亦說;“武三思尚存,我輩皆終死無葬地。而張柬之等則對此認識不足,謂:“大事已定,所誅已多,不可覆蓋也。”’
當時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嫁與武三思之子武崇訓為妻,而武三思又與上官婉兒私通。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被武則天處死後,上官婉兒沒入掖庭,她聰明、伶俐,懂史事,善作文,很有口才,深得武則天喜愛,常參與百官表決。中宗即位後,益加重用,拜為婕妤,用事於宮中。於是,上官婉兒薦韋后,韋后引入宮中。他們相互勾結,以圖恢復武氏政權。
武三思入宮中與中宗議政,他還與韋后私通。柬之數勸中宗誅諸武,中宗不但不聽,反而更加信任武三思,常微服至其家。監察御史崔皎秘密上書勸諫。 中宗洩其密於三思.於是,三思之黨,恨之入骨。
武三思與兵部尚書宗楚客的人相勾結,誣陷別人,猜忌正直之士。他們以侍御史冉祖雍等五人為其耳目,時人稱其為“三思五狗,三思益發重用,加開府儀同三司,繼又以其為立功之人, 如非犯叛逆大罪,恕其十死。
敬暉等以考功員外郎崔溫為耳目,以伺三思動靜。崔溫是個見利忘義之徒,中宗親三思而遠敬暉,乃悉以敬暉等之謀,告三思。於是,推薦為中書舍人,成了武三思的黨羽,殿中侍御史鄭情因陷媚張易之、張昌宗,二張事敗後貶為宣州司士參軍。
後又因貪髒,逃至洛陽,見武三思說:“大王雖得天子之意,但他們五人(指張柬之、敬暉等)皆據將相之權,又膽略過人,廢太后易如反掌。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武三思聽後十分高興, 何以自安之策,薦引為中書舍人。於是,鄭惜成了武三思的助理 。自此,武三思與韋后日夜詆譭張柬之等人,雲其:“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中宗信之。
三思又為之策劃:“不若封敬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則尊寵功臣,內則奪之實權’中宗採納其意見。於是,武三思盡復武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大權盡歸於武三思。
駙馬都尉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及韋后之所為,每與其言,必咬牙切齒。原兗州司倉宋之遜匿其家中,竊問其言,遂密告武三思。 三思即誣告王同皎密結壯士,謀殺三思、廢韋后。於是,王國皎等人被處斬,張柬之等五人貶出朝廷。
張柬之雖出之外地,三思仍恨之入骨,崔混謂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殺之了事。於是,武三思遣大理寺正周利用殺之。三思既殺五王,權傾朝野。神龍二年,衛王李重俊立為太子,韋后以其非己所生,深惡痛絕,而武三思更深恨之。
安樂公主和武崇訓還常常欺侮他,或呼為奴,還請中宗早日廢之。景龍元年(707)七 月,李重俊先發制人,派遣羽林騎兵三萬餘人,殺武三思、武崇訓,於其家,並殺其黨羽十餘人。中宗、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逃往玄武門城樓,後發兵討之,李重俊兵敗被殺。
睿宗即位(710),以武三思父子皆為叛逆為由。開棺暴屍,並且夷平其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