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印邊境地區對峙常態化,印度政府積極推行以“深挖洞、多修路、高築牆”為主的大規模基建行動。而據印度《歐亞時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稱,於日前獲獎的印度陸軍工程師哈帕爾.辛格中將表示稱。印度陸軍正在採購新型技術與裝置,以便在邊境地區修建用於儲存彈藥及作為抗核加固設施的地下隧道,以此提升地面部隊戰鬥力與抗核打擊能力。由此不得不說,印度軍方可謂是高瞻遠矚。
按照印媒報道及專業人士的話來看,印度陸軍此舉是想借助地下的超級防護工程,以此提升邊境地區地面部隊及重點目標,在對手戰術核武器打擊下的防禦能力。
地下防護工程可有效應對空爆核武器及觸地核武器所帶來的光輻射、衝擊波、核火球及初期沾染性輻射等傷害。但隨著鑽地常規/核彈藥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鑽地核彈頭的異軍突起、隨即對地下防護工程的防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按照印度陸軍現行作戰構想及相關行動來看,邊境地區的地下防護工程,除應對一般戰術核武器外,不排除抵禦鑽地核彈頭的可能性。
鑽地核彈即為一種能鑽入地下一定深度後爆炸的核炸彈或核彈頭。其主要利用核爆炸所產生的地震衝擊波及成坑作用,破壞敵方高價值/時敏目標,如導彈發射井、地下指揮所等、也可用於攻擊極厚冰層下的敵方潛艇。
鑽地核彈的彈殼非常堅固、呈整體設計、焊縫減少、到達地面時殼體不會被撞裂、鑽地彈就可依靠自身巨大動能鑽入地下,到達一定深度後隨即引爆。為避免在鑽地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燒化彈頭,鑽地彈彈殼內外都有防熱塗層,彈殼內部與裝藥間設有防熱襯墊。
常規鑽地武器受限於裝藥爆炸當量低的原因,導致在作戰效果及威脅作用等方面遠不如鑽地核彈頭。鑽地核彈頭的最佳彈坑通常比相同質量的觸地核爆炸的彈坑大十幾倍,鑽地核爆炸對深地下堅固工程的地衝擊波破壞效應比相同當量觸地爆炸要大幾倍至幾十倍。
地下核爆炸試驗資料分析表明,1~2萬噸地下核爆炸對深地下工程的地衝擊波效應約相當於100萬噸觸地核爆炸的地衝擊波效應。此外則是,多枚彈同時打擊深地下工程時,所產生的地衝擊應力峰值相較於單枚彈而言高出數倍,由此大大提高了對深地下工程的毀傷效果。因此,這便是美軍為何一直熱衷推進鑽地核彈研究發展及實戰作用的真實原因。
矛的快速發展,同樣影響著盾的應對能力、地下防護工程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將面臨諸多技術問題。如隨著開挖深度的不斷增加、地應力、溫度及地下水滲透壓將進一步加劇,地質條件與作業環境的惡化,進而導致施工難度與建設成本明顯加大。
此外,如何製造出抗衝擊力更強的建築材料,也是一大難點。印度在此領域內曾展開過研究,而據印媒早年報道來看,印度軍方曾擬定在新德里或是北部及中部地區,修建用於抵禦核打擊的地下地堡。以此保護軍政要員人身安全及充當戰略指揮決策機構,而設計指標據說至少要能抵抗當時美製B-61鑽地核彈的攻擊。
如今來看,印度在此領域已掌握部分技術,至於具體效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從技術等級上說,絕對要落後於中美俄等國,原因非常簡單,從以往印度軍事重點研發專案就可見一斑。比如“光輝”、“阿瓊”、國產航母等。因此從這個角度去透視,印媒已將其視為“階段性勝利”,進而大肆渲染報道也就不難理解了。
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基建行動看似如火如荼,但實際完成效果絕非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如在上世紀末,印度政府提出要在中印邊境地區修建73條公路,大多數屬於軍事用途。然而直到兩國洞朗事件結束後,據印媒披露稱僅僅只完成了27條,且總體質量不如西藏地區的公路。
2010年,印度政府又決定在中國、巴基斯坦及尼泊爾邊境地區規劃建設27條戰略鐵路線,其中有14條被認定為對國家安全極具重要戰略意義。然而截止到今天,一條都沒有開工建設。2018年,印度又決定在邊境地區開挖17條地下隧道,總長度達100公里,同樣用於軍事用途,此外便是修建410座戰略橋樑,但開工至今程序非常緩慢。
由此可見,印度的基建能力何等孱弱,此外則是建設工程規模與自身資源極其不匹配,加之“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特色傳統,導致這些基建行動不僅招致國外質疑嘲諷,就連一向盛讚印度的印媒也普遍看衰。
此外則是成本投入,高海拔地區的基建行動,受制於自然壞境與氣象條件、配套基礎設施等問題,成本投入較之其他地區只高不低,對一個國家的財政能力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印度政府的財政收入具體怎麼樣,想必大家也清楚。
儘管給邊境地區基建行動大把投錢,但在專案承包商、軍方及政府高層之間,仍存在普遍廣泛的利益輸送,說難聽點便是貪汙腐敗,層層搜刮。所以這些頑疾對於印度在邊境地區的基建行動而言,一個比一個要命,總之在他們眼中,已經將政府及軍方在邊境地區的相關專案,視為搖錢樹。
那麼同理可推,印媒高調鼓吹的所謂構建“核盾牌”一事,在成本投入及施工進度上來說,又將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攻堅戰,這還是在印度掌握部分技術下所做的樂觀估計。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確開挖了很多地下工事,如果從身處前線的邊防部隊來說,即為在地道內鋪設直徑達1.8米~2.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對身處後方的印度陸軍,即為總長度達100公里的地下隧道,但工程總體進展緩慢無比,因此也夠嗆。
從打擊前線地區身處地道內的印軍而言,完全用不到鑽地彈,用配屬於西藏軍區的300毫米遠火即可輕鬆勝任。而對打擊後方的印度地下隧道而言,這時可以讓東風-15C大顯身手,但麻煩點在於印度地下隧道工程建設進展實在太慢。換言之,就是我方有矛,但是值得我方去打擊的盾太少要麼就是沒有。 印媒此番所鼓吹的“核盾牌”建設,它是假定對手在使用戰術核武器及鑽地核彈的背景下而建設的,即為料敵從寬。可是問題在於,先不管我們有沒有,印度得先建設出來,那麼印度能不能建設得出來,當然能,但是將投入無比漫長的時間,通常以十年為單位。而後反過來講我們有沒有鑽地核彈這個事,研發武器裝備在於作戰需求,美國搞鑽地核彈的初衷即為有效打擊假想敵位於深地下防護工程中的重點目標,以此彌補常規精確制導鑽地彈威力不足的短板。
中國要不要搞,同樣取決於作戰需求,而非技術瓶頸。如果有軍事需求,製造出一款鑽地核彈在技術層面絕非難事,儘管美國相較仍有差距,但問題在於確保軍事打擊中夠用就行。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當“世界警察”,而是捍衛我們的領土完整與國家利益不受侵犯。以中國軍工的總體實力及時間觀念,同印度拉胯的基建進展相較,請問研製出一款鑽地核彈難嗎?當然不難。
所以印度軍方的確是高瞻遠矚,總是瞄準世界軍事一流技術邁步發展,可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而且細數下來,印度軍方扯著蛋的領域是在太多。而所謂的構建“核盾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又將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但好在印度人臉皮厚已經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