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晉綏軍第72師在南口戰役中的彈藥消耗,其中主要有:
步槍彈236852發、輕機槍彈511191發、重機槍彈159532發;此外還有衝鋒槍彈13619發、迫擊炮彈1359發等。
我們要知道的是,晉綏軍第72師在南口戰役中主要是在8月21日參戰的,在8月27日接令撤出戰鬥,加上前哨戰和後續的突圍作戰,總的作戰時間只有十來天。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即打出了上述的彈藥量,足見晉綏軍當時的火力還是不錯的。其中輕重機槍彈的消耗達到了67萬餘發,佔到了彈藥消耗總量的三分之二強,也可見當時該部裝備的輕重機槍數量較多。
我們就根據這個彈藥消耗資料,結合晉綏軍精銳部隊的編制情況,給大家分析下當時晉綏軍配置武器裝備的情況,以及在這樣的裝備配置下如何作戰的問題。
首先說晉綏軍第72師,這其實是一支精銳部隊,是晉綏軍在中原大戰失敗後,被縮編的八個番號師之一,當時的師長是李生達。
按照晉綏軍最初的縮編情況,全軍縮為4個數字番號軍,每個軍下轄2個師。第72師原隸屬於傅作義的35軍,但傅作義實際上指揮不到這個師,該師為師長李生達直接指揮,一直就在山西。
說起李生達這個人,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在當時的晉綏軍中也是數得上號的人物,直接掌控了晉綏軍8個主力師之一。
而且身為晉綏軍的中堅將領,李生達更有意思的是早就跟老蔣有聯絡了。
在1931年6月,李生達到南京開會時,老蔣直接召見還給了15萬元的贈款。李生達從其中抽出一部分錢開辦了紙菸廠,還給所部旅團營級軍官呢子軍服、繡花緞被面、金殼手錶、派克金筆等禮品。
其實這樣的舉動不難看出李生達有傾向南京之意,而老蔣的收買之意也已躍然紙上。
閻老西對老蔣的手段向來有深刻認識,在其回到河邊村後,李生達前來探望,閻老西表面非常熱情,待李生達回到師部後便受到了閻老西拍來的電報,言稱借款100萬元,李生達遂知接受蔣之贈款之事敗露,因此又面見閻錫山,痛哭流涕言明接款的具體事宜及各項開支,閻錫山仍是表面勸李不要多心,但內心的猜忌已然無法消除。
李生達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因此跟老蔣的聯絡甚密,1932年冬再到南京時,一次就帶了汾酒3000瓶及沁州米等分送南京要員。
1934年,老蔣要求晉綏軍派軍南下與紅軍作戰,閻老西起初非常不願意,不過在徐永昌等人的勸說下同意開8個團南下,但也表示山西無錢,南下晉軍月餉17萬元要由南京方面提供。最終經過討價還價,南京方面表示願意承擔10萬元,閻老西這才放8個團晉軍南下。
這8個團的部隊主力是李生達第72師所轄的3個旅6個團,另外兩個團是獨立第2旅周原健部。為什麼是李生達南下呢?因為除了他沒人想去,閻老西財迷心竅,索性就讓李率部南下了。
老蔣本來就有意拉攏李生達,如今其率部南下自然是多加拉攏,直接給了第19軍的番號,由李任軍長併兼任第72師師長。
此外還給其增編了特務營、劃撥了武器,另撥了5輛汽車。在閻錫山故意扣下津貼費後,缺額的部分實際也是南京方面提供的。
在第72師南下過程中,很可能還得到了部分輕機槍的劃撥,使得該部自動火器的裝備程度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由親蔣系的將領率部南下,閻錫山內心就不擔心嗎?其實閻錫山比誰都在乎這個,畢竟之前就已經有商震的前車之鑑了,要是再被拉走8個團,那可就太不划算了。
所以閻錫山在72師等部安插了不少眼線,嚴密監控部隊,後又要求該部回防山西。李生達一開始非常不同意,但在被蔣接見到態度突然大變,因此傳言稱李是受領了老蔣的“特殊使命”。
不過回到山西的李生達不久後便糊里糊塗地死於暗殺,第19軍軍長也由閻錫山的親信王靖國接任,老蔣真金白銀花了不少,還是替閻老西給養了兵了。
至於李生達的嫡系第72師,從其中抽出一個旅,該師遂成為二旅四團制師,由原來208旅旅長陳長捷接任師長。這樣轉了一圈回來,第72師還是山西子弟兵。
回到二旅四團制後,我們也聊聊晉綏軍當時步兵團的配置情況。
晉綏軍的步兵團具體編制不統一,其最高配置的步兵團是每個步兵營有營屬重機槍連,團屬有迫擊炮連。陳長捷的第72師所屬的各團,應該就是這種配置。
按照當時正常的裝備情況,每個營屬重機槍連有4挺重機槍,每個團屬迫擊炮連有4門迫擊炮。
在南口戰役時,第72師實際參戰的部隊有3個團,那麼理論上便有12門迫擊炮和36挺重機槍可用。鑑於該部的實際兵力只有6000餘人,相當於中央軍的一個旅,那麼迫擊炮和重機槍的裝備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而在激烈戰鬥只有一週時間,整個作戰只有十來天的戰鬥中,重機槍彈打出了將近16萬發,迫擊炮彈也打出了1359發,這個火力支援力度其實也還是比較可以的了。
當然了,相較於重機槍和迫擊炮的彈藥消耗而言,更惹人注意的是輕機槍彈的消耗,總計達到了50多萬發,這說明該部起碼裝備的輕機槍數量是較多的。
從理論上講,晉綏軍的輕機槍是裝備到班的,按照晉綏軍14人步兵班的配置,其包括有:輕機槍組5人和步槍組9人。
其中班長帶輕機槍組,裝備有1支衝鋒槍、1挺輕機槍、2支步槍;副班長帶步槍組,裝備有9支步槍。兩個組的別稱分別是射擊組和突擊組。
這樣的話,晉綏軍每個步兵班即有1支衝鋒槍和1挺輕機槍以及11支步槍,火力不可謂不強大。
但是理論編制不代表實際情況,很多晉綏軍的步兵班實際只有9人,其實只有步槍組,無非是班長用衝鋒槍而已。
因此當時晉綏軍的衝鋒槍一般能裝備到班,但輕機槍其實未必每個班一挺,甚至每個排一挺的情況都存在。
但是晉綏軍第72師倒是很有可能存在理想編制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就在我們前面說過的該部曾是晉軍南下的主力部隊。
由於南下是要吃老蔣軍餉的,所以第72師南下時充實了4000名兵員,實際每個步兵班還真有10多號人。在南邊該部可能還得到了部分武器的補充,因此很有可能是機槍每個班一挺,每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的配置。
也只有在這個裝備程度的情況下,在一週多時間的戰鬥中才可能打出50多萬發輕機槍彈來,否則每個連就3挺輕機槍,實在不好想象這50多萬發輕機槍彈是怎麼打出來的。
倒是與輕機槍彈的消耗不匹配的是衝鋒槍彈的消耗,只有13619發。
要知道晉綏軍當時另有個三團制獨立旅也在南口作戰,該部衝鋒槍彈的消耗超過了10萬發,而輕機槍彈的消耗則沒有第72師的一半多。
因此我們估計第72師裝備大量輕機槍的前提下,衝鋒槍倒未必是一個班一支了。
很可能該部南下時衝鋒槍裝備量還是標配,但由於晉造衝鋒槍質量不佳,故而損壞較多。但由於其裝備輕機槍較多,因此後來沒有按照標準配置再給其配齊衝鋒槍了。
所以這就造成了在南口作戰時,輕機槍彈的消耗是衝鋒槍彈消耗數十倍的情況發生。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側面的例證:
第72師416團在南口作戰中傷亡慘重,一個團打成了一個營,其中縮編後的第2連由原2、3連餘部合編而成,所餘自動槍計有6挺輕機槍、3支衝鋒槍。
按理說在殘酷戰鬥中,衝鋒槍應比輕機槍更容易撤收,但實際卻是輕機槍所餘是衝鋒槍的兩倍。那麼實際上輕機槍的裝備量可能是衝鋒槍裝備量的更多倍。
講完了彈藥,我們還有必要提一下山炮的情況。
晉綏軍的軍師旅團編制中,是沒有山炮的,但是得益於太原兵工廠的大量生產,晉綏軍單獨組建了10個炮兵團及部分重炮分隊。
在具體作戰的時候,這些炮兵團以團、營、連為單位分別附屬於軍、師、旅、團中,作為炮火支援。
我們在彈藥消耗中沒有找到炮兵團的耗彈量,但是以第72師在南口作戰而言,其實是有山炮支援的。按照最原始的作戰命令是有2個山炮營配屬支援,而按照時任72師師長陳長捷多年後的回憶文章,則提到了有山炮連。
在南口戰役中,晉綏軍所面對的是日軍精銳的第5師團,該部附屬有大量重炮部隊,其之所以能與之血戰數日跟本身較為不錯的裝備水平是有關係的。
從陳長捷的回憶文章來看,當時72師戰法有:
第一:將山炮抵近戰線,以近戰火力擊垮日軍衝鋒之敵,直接支援步兵的防守和反衝擊作戰;
第二:在敵炮對我炮兵進行壓制時,在師炮兵參謀的指導下以單炮進行遊動作戰,主要不是跟日軍打炮戰,而是專打日軍輕重機槍陣地,並摧毀其步兵據點。
就團屬的迫擊炮和營屬的重機槍來說,通常是集中使用。如416團在協助中央軍反攻時,1營大部損失後,團長張樹楨則展開2、3營猛攻,同時親自掌握兩個營的重機槍和團屬迫擊炮連集中火力進行支援。
但日軍的火力更猛,張樹楨團長隨後率預備隊親自衝鋒,不幸中彈犧牲,餘部在團附指揮下以全團損失三分之二為代價,奪回了陣地。
在短短几個小時內,全團戰損大半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但也說明了革新戰法的重要性。
隨後415團採用了奮勇隊戰術,即根據敵活動的特點,組織奮勇隊提前佈置在山腹的衝擊小徑上,配備輕機槍、衝鋒槍和大量手榴彈,由排長率一個奮勇班秘密據守。
待日軍衝鋒時,先放過其先頭部隊,再從後面抄打日軍。然後208旅旅長親自指揮山炮和迫擊炮與前沿奮勇隊以特定訊號聯絡打擊日軍的擲彈筒,由此取得了較好的戰果,還繳獲了五萬分之一的戰區地圖。
在此之前,晉綏軍拿到的只有光緒年間繪製的十萬分之一地圖,而且標註極不準確,致使作戰部署時出現嚴重問題。而日軍的地圖是近年來才繪製的,極其精確,可見其兵要地誌工作的細緻,也能解釋為什麼南口之戰日軍對地形的瞭解程度比我軍還要清楚了。
如上所述,日軍對地形極熟悉,加之其訓練和火力均超過南口守軍,因此炮火打得又準又猛。在南口的雖然是中央軍和晉綏軍的精銳,火力其實不弱,但由於對日軍作戰經驗缺乏總結,致使很多戰術均不奏效,反倒是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被重創,縱使是將士用命,但實際戰果卻往往不太理想。
加上當時在南口之外劉汝明部與各軍配合極差,晉綏軍、中央軍、西北軍難以形成合力,日軍又在側翼形成突破,南口的堅守便沒了意義,所以平綏東段的大戰也就只能是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