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法西斯德國在阿道夫·希特勒的謀劃下,突然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襲擊,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開始了。
對於這場戰爭,以時任聯邦參議員,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哈里·S·杜魯門先生為代表的絕大部分美國政界高官,大力鼓吹美國政府應當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立場,認為這兩個國家都是對美國不利的國家,所以應該採取儘可能的手段,使他們互相殘殺,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如果蘇聯佔了上風,就幫助德國,如果德國佔了上風,那就幫助蘇聯,直到他們兩家不死不休,這樣就可以使得美國獲取最大的利益。
但是,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卻駁斥了他,認為他的言論是極其幼稚的,是一種短視的愚蠢政策,在這一點上,杜魯門根本就不如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的眼光,為此,他在德國入侵蘇聯兩天後就迫不及待地發表演說,聲稱要和英國政府站在一起,為了抗擊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美國將向蘇聯人民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
這段演說為美國贏得了俄羅斯人民的好感,似乎也向後人證明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正義的一方,但如果我們回到1939年9月5日,就會發現,那時候,德國剛剛入侵波蘭,羅斯福總統是這樣說的:“我國將繼續是個中立國家……我希望美國將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我相信它會這樣做的。我向你們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盡一切力量來達到那個目的。”
這段演說顯示了羅斯福總統在這場國際紛爭中所保持的中立態度,實際上就是和英法兩國同流合汙,目的是讓德軍移向東方,接近蘇聯,以使蘇德兩國發生衝突,但是,為什麼在德國已經入侵蘇聯的情況下,羅斯福總統忽然又號召向蘇聯人民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呢?
1、虛假的美國“中立”
羅斯福總統嘴裡所說的中立,一直以來都是美國那些政客、大亨為了不願意過早捲入戰爭而津津樂道的一句話,這句話的來源,其實源自於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1783年,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有感而發,大聲呼籲,美國捲入歐洲的衝突是不明智的,他告誡美國人,應避免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結盟。
所以,每次一到了歐洲發生戰事的時候,美國就趕緊開始宣佈“中立”。
沒辦法,那時候的美國國力比較弱,面對歐洲列強,實在沒辦法和別人進行抗爭,只能是埋頭髮展,所以不得不提出了這個中立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得以實現,其實還是由於美洲大陸地理條件上的優勢,浩瀚的大西洋成為美國這個新國家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歐洲國家望而卻步,打消把美洲納入大國競技場所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能夠使美國不至於捲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紛爭,而導致這個新生的國家英年早逝。
然而,美國的這種“中立政策”,並不是簡單地閉關鎖國的外交,相反,美國積極地和外界做生意,而且,越是外部發生戰爭的時候,美國政府就利用中立政策和各交戰國大做買賣,擴大貿易市場和經濟實力。所以,就連美國孤立主義領袖威廉•博拉都毫不隱瞞地說:“在貿易和商業方面,美國從來不是孤立主義者,在金融問題上,也絕不是孤立主義者。”
大家不要以為美國中立就只是為了做生意而已,其它一概不問,錯了,美國所謂的“中立政策”絲毫沒有影響到它的擴張,一旦時機成熟,美國絕對是毫不猶豫的。到了美國第5任總統詹姆斯·門羅的時候,美國已經具備了擴張的實力了,他開始在美洲不斷擴張,為了不引起歐洲國家干涉,他警告那些對美洲大陸野心勃勃的歐洲國家,美國不捲入歐洲紛爭乃至世界的紛爭,但也絕不允許別人打美洲的主意。這就是著名的“門羅主義”,目的就是要先稱霸美洲,不允許歐洲勢力在美洲滲透。
經過近兩百多年的耕耘,美國將一個個面和心不合的州整合,並以各種手段在美洲大陸甚至包括其它地方,吞併了一個個州,這裡面就包括夏威夷群島,也就是美國的珍珠港所在的地方。
此時,美國獲得了足夠的海洋戰略空間, 生存環境更加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得漸漸強大起來了,美國人已經不再滿足於中立政策了,畢竟都已經羽翼豐滿,翅膀硬了,於是,美國許多政客開始強烈要求介入到外面的世界,擴大市場能力,羅斯福總統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恰巧妥妥地爆發了 。
美國的那些商人們欣喜若狂,無論是誰,什麼協約國也好,什麼同盟國也好,只要有錢,都可以得到美國的軍火,當然,沒錢就不行,比如中國。至於,這些軍火給那些戰爭中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痛苦,這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了,自此,美國的軍工企業順帶著其他工業開始蓬勃發展,後來有人統計,一戰打完了,美國從歐洲的債務國家變成了他們的債權國,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曾經的美國的宗主國,大英政府消耗了幾乎所有的黃金,開始走向沒落的岔路口。
一戰給予美國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移民。相比較全世界的紛紛亂亂,相對穩定的美國經濟環境以及遠離歐洲大陸紛爭的優越地理環境,成為那些戰亂國家百姓嚮往的地方,那一刻,全世界大量的移民,帶著巨大的財富以及技術湧入美國,讓本就靠著資源和人力開始積累原始資本的美國成了經濟強國。一戰給美國帶來了數不盡的好處,美國成為世界工廠,真正騰飛起來。
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形勢漸漸明朗的時候,羅斯福開始大聲疾呼了。
那時候,羅斯福還不是總統,是美國海軍助理部長,時任總統是伍德羅·威爾遜。那天,當羅斯福得到德國開始攻擊俄國的訊息的時候,意識到機會來了,他找到威爾遜總統,希望美國加入到戰爭中去。
但是,威爾遜總統拒絕了他,說要堅持“民意”,不試圖捲入戰爭,羅斯福大罵他將使美國失去一次絕好的發展機會,也會將美國在此次戰爭中得到的利好全部丟失。
事實上,威爾遜早就想參戰了,什麼中立主義,都是假的,他曾經這樣解釋華盛頓的話:“我要你們自我訓練,靜靜等待,直到你們成長為好樣的,直到你們有足夠強大的力量頂住外國的競爭……那麼…你們將準備參與世界事務……我們是世界的組成部分,牽涉整個世界的事情我們都不能袖手……”,只是,他是靠中立政策的許諾成功連任的,雖然想參戰,但輿論還在,卻不能急於從事,只得等待時機的成熟。
沒過多久,威爾遜總統就找到了參戰的理由,那就是德國支援墨西哥侵略美國,而且德國對潛艇的濫用,導致美國商船人員傷亡。他說:“武裝中立的政策已被證明是不現實的,而不參戰就只有屈膝投降……”
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差不多3年,1917年美國參戰,1918年11月,美國參與的協約國一方在一戰中以勝利而結束。
2、羅斯福的縱容政策
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召開,事實上,這是一次英美法主導的分贓會議,史稱“凡爾賽條約”。
相比於英法兩國,特別是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熱衷於瓜分德國領土與戰爭賠款的短視,美國總統威爾遜卻在考慮著美國的未來,計劃著以美國來影響世界格局,於是,他竭力主張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這種看著很和平理想的招牌,其實就是為美國未來稱霸奠定基礎。
可惜的是,美國那時候的實力依然沒有被英法兩國看到,或許看到了,英法兩國故意無視了,面對這個漸漸強大起來的原屬國,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一直在考慮著如何壓制。於是,加上美國參戰的時機太晚了,沒有起到真正的主導作用,所以,美國政府的主張以及最後瓜分和英法日等國相比,幾乎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這就讓美國對歐洲有些怨婦的心理了。
不幸的是,20世紀30年代左右,一場金融危機席捲全世界,這場危機的根源是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了,主要是有錢了,開始大肆擴張資本,可惜,戰爭以後,軍火已經不起作用了,其它購買力也因為戰爭原因全部下降,美國製造了大批東西,沒人要了,大蕭條的日子就來了。
為了推銷商品,美國再次找到了歐洲,要推銷門戶開放政策,其實就是現在的全球貿易化。可惜,以英國為首的歐洲,為了打壓美國,保護自己利益,竟然針鋒相對地搞了個“帝國特惠制”出來,這種特惠只存在於歐洲,對於美國商品,要想進入歐洲,就必須交出大量稅費。這個政策一下子就打翻了美國的一切美好的願望,只能在大蕭條中載浮載沉,自摸傷口。
羅斯福總統剛剛上任,好不容易想出這個快速恢復經濟的高招,卻再次被宗主國打壓,那真是恨啊。
沒辦法,羅斯福的眼光開始在全世界繞來繞去,總要想一個辦法讓經濟恢復起來,那就是老辦法,戰爭是最好的,只有都打起來,才能讓美國的商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世界的霸主地位,如果有能力將全世界控制在美國手裡,那就美了,不然,天天受英國的拿捏真是讓人受不了。
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數得上號的除了美國,還有英國,法國,德國,蘇聯和日本,其它的幾乎不足掛齒,要想控制世界,似乎就只有這幾個國家。
在亞洲,美國一直以來極力縱容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特別是中國的侵略。
1872年10月15日,日本開始吞併琉球,在日本承諾保證美國在琉球利益的條件下,美國對日本的行為“未提出異議”,11月,日本侵佔臺灣,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日本出謀劃策,提供情報,事後,獲得日本授予旭日大綬章。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英國擔心在華利益受損,兩次要求美國與歐洲列強聯合干涉中日戰爭,美國不僅拒絕,還向日本派出軍事顧問,窩藏包庇日本間諜,向日本提供軍事情報等。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的10年這段時間裡,美國一直透過積極的“貿易”方式支援日本的侵略行動,什麼軍事物資、石油資源等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僅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的那一年,美國對日出口約28900萬美元,其中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4種戰略物資為14200萬美元,約佔出口總額的1/2,為日本軍國主義發起的戰爭可持續性大量輸血。
美國對日本的無限制的軍火交易害苦了中國人民,中國政府氣急卻也是無奈,到了蔣介石政權的時候,面對世界輿論的責難,美國政府再次搞了一個“中立”,不許美國商船和交戰方做生意,而這一舉措更是害苦了中國,日本交易不減反增,而中國不增反減,以至於蔣夫人宋美齡都說,美國人實在太無恥了,簡直不可理喻。
美國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大發戰爭財,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但這並不能滿足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設想,美國的眼光始終關注著歐洲。
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抓住了歐洲,就抓住了全世界。
3、丘吉爾欲哭無淚
美國必須要想到一個辦法,最大程度地削弱歐洲諸國,那時,美國強大就不遠了。
而這個辦法就是戰爭。
當時,羅斯福總統在美國的大蕭條中上臺,開始了一場早有準備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水利、 工業、 交通……廉價的勞動力讓美國瘋狂建設,而歐洲其他國家還能靠著一戰剩餘的儲備和學習美國的政策開始恢復生息……
但是,在一戰中失去了太多利益和主權的德國卻無法順利實現經濟恢復,連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都被法國佔了,所以,對於德國來說,凡爾賽條約不是停戰協議,而是一份宣戰書,德國的反抗只是時間問題,時間的快慢取決於德國經濟恢復的快慢,於是乎,美國從這裡看到了機會。
於是,美國不僅沒有急迫的要求德國賠付戰爭賠款,反而對德國工業大量注資,14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用來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這一切,讓德國的工業大踏步地恢復。沒有多久, 納粹頭目法西斯分子希特勒上臺了,開始了一系列瘋狂地擴張軍備的動作,卻沒有引起歐洲國家的關注, 因為他們正被經濟危機弄得昏頭腦脹,也或許是故意的,希特勒反對蘇聯的言論讓他們喜出望外。面對不經意間在一戰後迅速崛起的蘇聯人,歷史上俄羅斯人和歐洲人愛恨情仇的許多案例,讓歐洲人對蘇聯的崛起總是抱有極大的敵意,這其實和意識形態無關。而且,也可以在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中,享受一下置身事外的美好感覺,也可以像美國一樣多賣一些軍火,嚐嚐工業快速發展的樂趣。
於是,德國的崛起,不僅沒有讓他們警惕,反而還間接或者直接地給予德國許多包括軍事、經濟和領土主張上的支援,迫切希望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國家從東西兩邊對蘇聯進行包圍,最後徹底滅絕了他們,那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當阿道夫·希特勒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的時候,無人說話;到了德國再次準備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託·墨索里尼等人反而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慕尼黑開會,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將德國禍水引向蘇聯。
可是,讓英法等國意想不到的是,德國此時卻突然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後,一起瓜分了波蘭。
瓜分波蘭倒並不讓英法等國焦慮,焦慮的是,德國和蘇聯共謀了,這意味著偷雞不成蝕把米,德國的戰火即將奔向自己了。果不其然,德國在相繼滅掉英法的幾個小棋子,掃除阻礙後,打破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法國投降,德國基本上佔領了歐洲西部。
隨後,希特勒的眼光看向了英國,要想獲得非洲特別是利比亞的石油,必須拿下英國,打仗就是打的是資源,是鋼鐵。
這時候的羅斯福高興壞了,反正打誰都無所謂,只要有戰爭,就不怕賣不出去軍火,更何況打的是英法兩國。帝國特惠制鎖住了美國的發展,如今,德國正在為自己消除這個阻礙,太感謝他了。此時的英法兩國以及歐洲其他受到德國折磨的國家,再也不能拒絕自己的資源了,相反,自己還可以拿捏拿捏他們了。於是,為英國量身定製的《租借法案》出臺了,要想買美國的軍火,那就拿錢來,沒有錢,先借給你,當然,那必須以美國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做抵押才行,什麼才有價值?那是美國說了算,丘吉爾欲哭無淚。
4、羅斯福的謀劃
正當英國全力以赴地準備和德國為領土而戰的時候,卻不料,希特勒卻對蘇聯不宣而戰。
沒辦法,德國的海戰能力不行,在大不列顛空戰中德國失敗,最終沒能拿下英國,而美國對英國的物資供應,也讓德國不敢輕舉妄動,畢竟,要想打敗英國,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況且美國還在那裡虎視眈眈呢。
德國的出海口被英美堵住,也罷,不就是石油嗎?蘇聯不是也有嗎?打擊蘇聯不也正是英美法最樂意的嗎?為了獲得戰爭資源和戰略空間,就必須向東發展了,自然而然,蘇聯就成了它下一個攻擊目標,什麼條約,什麼臉面,在利益面前,什麼都不是。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這一下,輪到丘吉爾喜出望外了,德國攻擊蘇聯,意味著英國的壓力減輕,自當好好謀劃了。對於英國來說,把戰爭引向別的國家,是最理想的結果,那麼,為了避免蘇聯被德國很快消滅,以至於德國再回頭收拾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對蘇聯的大力支援,幫助他撐住,打得越久,打得兩敗俱傷最好。
於是,丘吉爾在德國進攻蘇聯的第二天,就慷慨陳詞,為蘇聯而戰!同時,告訴羅斯福,這是最佳的辦法,你一定也要支援蘇聯頂住希特勒的進攻。
其實,羅斯福總統一直關注著戰爭的程序,也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不能等到希特勒幹掉英法,成為歐洲的霸主,那所有的經濟成果在實力面前都將化為烏有,而且,美國要想在全世界徹底獲得領導地位,僅靠買軍火是無法做到的,那就要直接參戰,以救世主的身份救歐洲乃至世界於水火之中,才是唯一的機會。
但是,什麼時候參戰,才是最主要的,早了不行,美國付出的代價太大,晚了也不行,就像一戰,人家差不多都打完了,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加入進去,起不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當德國對蘇聯發起閃電戰的時候,羅斯福的第一想法,就是時機到了,蘇聯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一旦被德國得到,全世界無人能夠制約德國,包括美國,那時候,美國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德國做大,而此時,羅斯福的想法和丘吉爾一樣,那就是絕對要全面援助蘇聯,讓蘇聯在它的國土上最大的消耗掉德國的實力,看起來,蘇聯人強悍的性格也有這個實力。
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就是必須要宣戰了,此刻,全世界都在眼巴巴地看著美國,迫切希望美國加入到他們中間來,所謂眾望所歸,正是如此。
然而,國內那些反戰分子們,卻在不斷地拉著自己的後腿,就像杜魯門議員,總是拿出華盛頓的那一套,什麼中立啊,什麼美國和平啊,什麼掙錢重要啊,嘰嘰歪歪,根本不懂得自己的理想。
面對這種環境,羅斯福真是的心急如焚,可是,這些人的實力真的不可小覷,一個不小心,毀了自己,那就得不償失了,此刻忽然理解了當年的威爾遜總統。
沒辦法,為了不失去讓美國強大的機遇,必須製造出一些事情來,促使這些短視的美國政客熱血沸騰起來。
羅斯福總統又一次盯上了德國的潛艇,他下令,美國商船要儘可能地接近有德國潛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