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一路發展過來,依靠先進的戰略、戰術,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戰勝了美帝的多國聯軍。不僅統一了全國,而且在世界上打出了中國人的國威。雖然是小米加步槍,武器裝備上相去甚遠。但是外人不瞭解的是解放軍的戰術,卻是遠遠領先敵人的。中國古代軍事家就層不出窮,歷來就不缺戰略、戰術行家裡手。武器上的差距,可以仿製,甚至讓敵人給我們造,只要戰勝了敵人,要多少武器就有多少武器。戰略、戰術才是勝利的核心。
中國解放軍熟知孫子兵法,最重要的一個戰略方針是不進死地,假如進入了死地,也會想方設法地放棄,或將死地變活地。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戰時,日軍的軍力還是很強大的,但是日軍的戰略卻沒有層次,將主力用於死地塞班島、硫磺島的防守。防守塞班島,日軍在灘頭陣地對攻3天內損失3萬人,硫磺島的防守吸取了教訓,用隱蔽工事近距離地大量殺傷美軍。雖然戰術上改進了,在硫磺島日軍建成許多非常堅固的地下工事,坑道工事達九層之多,坑道長度達21公里之多。儘管日軍戰術十分先進,利用坑道以一敵十,傷亡也大幅度減少。
但是沒有解決這是死地的問題,日軍防守得不錯,但是沒有糧食、彈藥的補充,絕地依然是絕地,難逃滅亡。其實日軍的戰略上出現了極大的錯誤,雖說死地不守,呂宋島、塞班島、硫磺島這些死地又非守不可,本可以把它們變成活地的。日軍把重心用於這些島嶼的防守上了,而忽略了守島的攻防,一味地防守是不行的。雖然在菲律賓戰役中,日軍輸掉了海、空軍,但還是可以組織區域性的戰役,解決掉守島後勤保障。如果保障不了後勤,則應無條件地撤離。結果日軍在太平洋上喪失了其主力部隊,完敗於美軍。
內戰爆發之初,國民黨總兵力達到了430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裝備一半日械,四分之一美械。而共產黨部隊總數為127萬人,沒有海空軍,裝備來自抗戰繳獲的日械,武力相差懸殊。同為中國人,國民黨的高階將領卻沒有將孫子兵法吃透。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根據實際情況,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均遠遠不如國民黨軍的情況下,放棄死地,從控制中的170餘個中心城市中撤退出來,其中不乏一些省市的首府。這個退讓是相當大的,但正是這種戰略,不爭一城一池。只圖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並把包袱甩給了對方。
於是解放軍出現了機動靈活的戰法,不以守城為目的。較為典型的是粟裕7戰7捷,殲敵5萬餘。蘇中戰役,李默庵佔領了許多地盤,丟失了許多人馬。其實是傷了元氣,吃了悶虧。在心理上出現了恐懼感,從此以後,特別害怕解放軍的圍點打援。去救援的部隊縮頭縮腳,比包圍圈裡的人更害怕。粟裕能成為很多人眼中的戰神,他的兵法是很高明的。假如他一心搞防守,結局是能夠想象的,武器落後,兵力不多。也沒外援,所防守的必定是死地,部隊打光了,就沒有以後了。
抗美援朝時,經過幾次戰役,志願軍奪下了韓軍首都漢城。當美韓集結大軍壓境時,志願軍沒有在意國際輿論國內輿論的壓力,果斷撤退。沒有將主力部隊陷於敵軍的包圍圈,這是相當明智的行為。因為過程再美麗,結果是全軍覆沒,我們的指揮員就不會做這樣的傻事。死地也有例外,有人會說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就是死地,其實上甘嶺不是山也不是嶺,而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上甘嶺表面上是死地,但是解放軍把死地做成了活地,一是守得住,二是跟得上。
只要能持久,就讓美軍硬吃不下。上甘嶺是一個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小村莊。村莊背後是五聖山。彭德懷指著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秦基偉的十五軍在修好坑道工事以後,根據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指導思想,依託前沿陣地、廣泛地開展冷槍冷炮運動。美軍有個專業術語“範弗裡特彈藥量”,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飽和攻擊打殲滅戰。要麼不出手,出手就是5倍的量,在上甘嶺,美軍就是這樣操作的。
美軍用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十五軍已損失嚴重,已無力再進行戰鬥,十二軍31師在李德生指揮下,頂著十五軍的番號,接下了十五軍的陣地,讓美軍驚歎何方神聖能守得了。放在任何時候,上甘嶺都算得上是絕地,但是志願軍始終都能打通這條運輸線,能僵持下去,就不算死地,雙方拼傷亡,拼意志。這可是志願軍的強項了,最後美軍顫抖著雙腿撤離了這個煉獄戰場。
而志願軍後續部隊連夜跑步跑到上甘嶺,戰役已經結束。說明我們的後勤、後援能把死地變活地,變成敵人的墳場。這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也只有我們先進的戰略思想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