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嘉玲
“不跌到谷底,怎會尋找出路?”
2021年,在持續嚴監管、“該管的都已被監管”的態勢下,信託業一邊面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兩壓一降”任務目標以及房地產信託風險暴露等多重壓力;一邊積極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圍繞著業務轉型升級,從發展邏輯、戰略管理、業務模式到組織架構等方方面面,進行了一場深入肌理的重塑與進化。
未來,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將是每個信託公司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穩保”20萬億
東部地區某中型信託公司高管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指出,“從監管政策來看,在繼續融資類、通道業務持續壓降和房地產信託管控的基礎上,2021年清理規範非金融子公司業務和整頓異地部門等新規密集出臺,可以說該管的都已經被監管。從機構展業來看,非標轉標、投資類、權益類業務和家族信託、服務信託等轉型業務漸有成效,整個行業的規模出現回升企穩。加上明年經濟工作定調穩字當頭,雖然仍有挑戰,業務空間還是值得期待的。”
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資管新規及其細則出臺以來,信託行業正式進入降融資、壓通道、打破剛兌的淨值化、本源化轉型的新發展格局。儘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宏觀市場的雙重壓力影響,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為資管機構業務調整和轉型留下更充裕的時間。但這並未帶來2021年信託業監管的放鬆。
“目前來看,在嚴監管的引導下,信託業的業務轉型持續加速,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融資類與通道業務繼續壓縮,房地產信託規模得到有力管控,資金投向不斷最佳化,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不斷增強。”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所長、普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立宏教授對記者指出:“雖然融資類與通道業務存續規模的去降壓力仍不容小覷,但在迴歸本源的監管指引下,集合資金信託和管理財產信託已經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行業統計資料顯示,自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信託業資產規模應聲而落,連續13個季度環比下降,直至2021年二季度漸趨平穩並出現首次回升,全行業信託資產餘額為20萬億元的關口穩住了。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託產品存量個人投資者數量首次突破100萬人。
實際上,儘管信託業管理的資產規模整體呈下降態勢,但從內部結構上是不斷變化的:融資類信託佔比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持續下降,投資類信託佔比持續提升,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自2018年以來一直下降;基礎產業、房地產、金融機構佔比自2020年中開始下降,而證券投資的佔比近兩年提升迅速。
中部某中型信託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未來監管大機率仍會壓降融資類規模,但是由於此項政策在預期之中,壓降融資類規模對信託公司帶來的邊際影響將越來越小。
某信託公司財富業務負責人也認為,儘管2022年嚴監管不會整體放鬆,但由於近年來監管思路越來越精細化,加上經濟穩中求進的基調,部分行業的業務限制或將迎來政策調整和監管支援,比如支援國計民生的政信平臺專案的融資、專精特新和科技類實體企業的融資等。
行業迭代升級
過往雷聲大雨點小、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偽轉型”,在2021年已被撤下遮羞布。圍繞著轉型升級,信託業正在從發展邏輯、戰略管理、業務模式到組織架構等各方面,進行著一系列深入肌理的重塑與進化。
宏觀層面來看,信託業迴歸本源的轉型邏輯,最根本的是要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引,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適應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及產業升級需要,推動業務、產品及服務的轉型創新。
監管政策層面,對信託公司所展開的調整,一方面包括去通道、拆巢狀、破剛兌、禁“資金池”、壓降融資類、非標轉標、淨值化管理等資產端要求;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資金端,主要是對一個私募資管產品投資者的人數限制,對合格投資者認定條件的顯著提高;以及大幅度壓縮信託公司異地展業空間等。
中鐵信託總經理陳赤近日表示:以上這些監管規則的顯著變化,表明了監管機構正在堅定不移、持續不斷地,促使信託公司從充當信用中介的風險型非標債權融資機構,向“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收費型資產管理機構和財富管理機構轉型升級。信託自身的發展邏輯,也推動著行業從嚴重依附於銀行的帶有“影子銀行”色彩的金融機構,向著由信託制度特徵所定位的獨立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轉型升級。
2021年,信託業面臨力度空前的轉型驅動。在機構經營層面,信託公司的戰略規劃逐漸清晰:頭部公司注重全力打造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成為一流信託公司;中游公司主打差異化戰略佈局,注重專業化和特色化;下游公司注重逐步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轉型路徑選擇亦各有差異:如從影子銀行轉變為真正的實業投行;做特色的資產管理機構;做高精專的私人財富管理者;轉型為特色服務信託機構或信託銀行等。
實際上,整個信託業,從業務模式和產業形態上看,不同機構轉型主要圍繞標品、股權投資、服務信託與財富管理四大方向。
無論如何選擇,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成為資管機構的轉型發展重點。
平安信託相關負責人則指出,其關鍵是基於市場發展趨勢、信託牌照優勢與自身能力稟賦定位特色化與差異化發展道路。
而基於監管政策、轉型業務和風控需求,自2020年以來,共有50家信託公司“大刀闊斧”進行架構調整。比如,中信信託2021年增設證券投資部;平安信託已落地18支特色化團隊;外貿信託新設標品遴選部;國民信託等信託公司還採取“風控前移”的管理模式;有信託公司在風控合規IT系統和投研團隊等方面進行了調整。
北方地區某國資信託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在管理能力、考核機制、薪酬體系、內部流程等方面,2021年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轉型期防守是最好的策略
2022 年將是資管新規全面落地的首年。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將是每個信託公司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信託公司需要在戰略管理與核心能力建設方面不斷探索、突破與升級,積極地在全民共同富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翟立宏指出,一方面,信託公司要做好廣大居民的財富管理者,滿足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需求,為共同富裕提供具有信託特色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信託公司也要發揮好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提供的渠道和平臺功能,以實體經濟的需求為根本,著力解決資金來源、期限結構和投資行為短期化問題,投資重點向普惠小微、科技和綠色傾斜,成為促進經濟金融良性迴圈的重要力量。
中融信託高階研究員劉曉婷對記者表示,三類業務將迎來更大的發展:一是契合資本市場發展的證券類業務。二是迴歸本源的服務信託,包括涉眾資金信託、特殊需求信託、破產重整服務信託、智慧財產權信託等均有業務落地,未來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三是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業務型別,如在能源轉型的長遠目標下,綠色信託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信託發展空間巨大。
百瑞信託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謝運博則表示,綠色信託、服務信託將有較好的發展空間。一是因為符合政策導向,綠色信託可以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服務信託是信託專屬業務領域。二是因為可以充分發揮信託制度優勢,綠色信託可以實現各類信託業務模式的聯動,服務信託可以充分發揮信託的受託服務功能。
“過渡期結束後,信託業面臨的最大挑戰與問題:一是打破剛兌與淨值化之後的資金募集能力。二是非標監管政策收緊與市場需求萎縮之後新的利潤增長點。”平安信託相關負責人指出,資管新規落地後,信託行業可能迎來好的發展空間的產品是陽光私募、ABS、現金管理等。
“部分轉型業務賺錢需要有一個孵化培育的過程。”上述信託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表示,2022年是轉型年、過渡年和防守年,防守是最好的策略。在這一階段,信託公司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積極消化和處置不良資產;積極佈局業務轉型,擁抱標準化產品,擁抱主動管理和投資類業務,提高自身的風控能力和專業能力,下定決心好好苦練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