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來挑戰一下這個主題,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詳細給大家梳理一下解放戰爭的歷史,讓即使對軍事基本不懂的讀者也能理解——我軍為啥能在劣勢下迅速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
1 國民黨戰敗另有原因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政府的力量達到巔峰。
包括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經濟實力雄厚——擁有8億美元外匯儲備,黃金儲備近1000萬兩,同時還接收了數額驚人的日偽資產。
除了國際影響與經濟層面,國民黨軍事力量更為強大。
1945年國民黨軍隊總人數達到430萬,不但陸海空俱全,而且裝備精良。而中共領導的解放軍只有127萬,沒有海軍與空軍,陸軍重型裝備與國民黨軍隊也有較大的差距。
如此巨大的優勢讓蔣介石志得意滿,宣稱只需要3個月就能消滅共產黨解放軍。
但是內戰爆發之後,所有軍事觀察家的眼鏡掉了一地,除了少數戰場國民黨軍隊獲得勝利之外,在大多數戰場國民黨軍隊連戰連敗,被解放軍打得沒有脾氣。
為什麼擁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卻打不過解放軍?
是因為國民黨軍事將領愚蠢無能?
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國民黨絕大多數軍事將領都有正規軍校學習背景(黃埔軍校、保定軍校),相當於科班出身,並且經過抗日戰爭的薰陶也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綜合軍事素養並不低。
而我軍軍事將領大多沒有軍校學習背景——林彪、劉伯承等少數將領有軍校學習背景,但是從整個軍隊系統來看,包括旅、團、營等中級指揮體系中我軍有正規軍校學習經驗的軍官基本為0。
所以,國民黨在戰場上的敗績並不是雙方將領軍事素養有很大的差距,而是另有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中共對基層強大的組織力與動員力讓解放軍在戰場上掌握了絕對的主動,這個主動權讓國民黨軍隊根本無法發揮自己軍事上的優勢。
2 戰場濃霧
現在我們就用一個案例做麻雀來剖析雙方在軍事上的優劣勢以及選擇的策略。
這個案例就是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取得的7戰7捷的戰爭過程。
1946年7月,蔣介石派李默庵率領5個師15個旅約12萬人向蘇中解放區發起進攻,而我蘇中解放軍只有3萬餘人。
12萬VS3萬!
雙方兵力對比是4:1,國民黨軍隊有絕對優勢。
國民黨領軍將領李默庵是黃埔一期畢業,在國民黨內部有“文武雙全”之稱,從過去戰績來看確實是國軍一員能征善戰的悍將。
這樣一位國民黨悍將率領兵力佔絕對優勢的軍隊,結果1946年7月中旬到8月31日,與蘇中解放軍連戰7場,場場大敗,被蘇中解放軍殲滅5.3萬人,差不多被幹掉了一半!
那麼,李默庵是怎麼輸掉這場戰爭的呢?
說實話,如果瞭解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你很難用“無能”來描繪李默庵的失敗。
首先是雙方掌握的戰場情報嚴重不對等。
解放區由於中共對基層強大的掌控力,幾乎就是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鐵板,李默庵除了大致知道蘇中解放軍的數量,對解放軍的部署一無所知。
而同樣因為我黨對基層強大的掌控力以及無所不在的中共地下黨的滲透,我軍對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清清楚楚。
總而言之一句話:戰場資訊對我軍屬於單方面透明。
所以,當雙方指揮官趴在同一個區域地圖上制定作戰計劃時,看到的完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圖。
站在粟裕的視角,看到的蘇中地圖是這樣——
粟裕不但知道哪些地方部署了那些國民黨軍隊,還能預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路線——鐵定是沿著公路線行軍!(這個原因我們後面來講)
但是站在李默庵的視角,看到的蘇中地圖卻是這樣——
對!你沒看錯,由於國民黨軍隊嚴重缺乏我軍部署的可靠情報,所以,整個蘇中地區都籠罩在一團戰爭的濃霧中,他既不知道蘇中解放軍在哪裡,也無法預測蘇中解放軍會去攻擊哪個地方。
好吧,假如你現在就是李默庵,手握12萬大軍,你覺得該怎麼打?
3 佔點保線壓面
你是不是已經準備破口大罵了——沒有情報,還打個屁啊!
這句話對也不對。對的意思就是沒有情報確實很難制定有針對性的作戰計劃,不對的意思就是即使沒有可靠情報,也不是絕對不能打!
舉個例子,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也沒有可靠的情報支援,但是日軍還是可以利用其軍事優勢對我抗日根據地發起多次掃蕩作戰,給我抗日根據地造成巨大的損失。
如果我們從更高的層面來觀察抗日戰爭,有一個現象就很奇怪——日軍駐中國的部隊最高峰也只有100萬人左右,而國民黨軍隊高峰時期數量超過600萬,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高峰時期也要超過100萬。
100萬日軍對抗700萬中國軍隊不但能壓著我們打,更過分的是還能佔據大半個中國!
怎麼做到的?
就算日本對中國有巨大的國力差距,但是區區100萬日軍如何能控制如此廣闊的淪陷區地盤?
日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制定了一套優秀的戰略。
這個戰略簡單的說就是:佔據點,確保線,壓制面。
佔據點就是日軍主力主要集結在交通要點的城市,同時組建一支強悍的野戰部隊確保交通線(鐵路、公路)的暢通,透過控制的交通線實現對“面”的壓制。
其邏輯很簡單,只要日軍能控制線,在“面”上任何點的戰鬥,日軍都可以利用暢通的交通線迅速調集兵力,在區域性實現以多打少的優勢。
而喪失對交通線控制的對手,即使戰役發起時能集結大軍,但是調動不易,很容易被日軍各個擊破。
後來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與蠶食也複製了這套策略,佔據點就是修碉堡(八路軍重武器缺乏,攻堅能力差,碉堡就是我軍很難啃掉的點),控制線就是在公路旁邊修深壕(阻礙我軍行動能力),這麼一張密如蛛網的大網撒下來去給我軍造成極大的困難,在鬥爭最殘酷的冀中地區,日軍靠著這套戰術甚至蠶食了我們90%的根據地。
所以,在缺乏情報支援的情況下,李默庵準備效仿日軍故智,也制定了一套以點帶線,以線控面的作戰計劃。
具體計劃如下:
國民黨軍依仗兵力的絕對優勢,分兵多路先期打通泰州、泰興、靖江、南通等國民黨軍隊出發地與海安的交通線。攻佔海安這個要點之後,再沿海安兩側公路展開,從而切斷蘇中根據地與蘇北根據地聯絡,最後再利用控制的蘇中公路網(交通線)將整個蘇中根據地蠶食掉。
簡單的總結李默庵的作戰計劃與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戰略完全一致,其核心思路就是:佔據點,打通線,蠶食麵。
在缺乏解放軍基本部署情報支援的情況下,用控制點線來蠶食麵的戰術基本就是國民黨軍隊唯一能選擇的策略。
4 執行的差距
策略沒有問題,能否成功關鍵還是執行者是否給力。
日軍能執行這套策略取得成功是因為日軍戰鬥力很強,不但裝備、訓練、補給等各個層面都全面碾壓中國軍隊,而且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隨便一隻小部隊堅守一個點,就是中國軍隊啃不動的堡壘。
而國民黨軍隊相比日軍就差遠了,即使裝備在內戰時已經達到了日軍水平,但是訓練、補給、作戰意志都與日軍有不小的差距。
而解放軍在內戰時,裝備、訓練水平相比抗日戰爭時期也有很大的提高,此消彼長,就讓國民黨這套控制點線來蠶食麵的戰術面臨較大的變數。
5 七戰七捷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粟裕的作戰計劃。
對於粟裕而言,制定作戰計劃相比李默庵就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因為戰場情報對解放軍單方面透明,所以解放軍自動擁有戰爭的主動權——解放軍可以任意選擇時間、戰場、對手進行作戰,而國民黨軍隊只能被動的接受解放軍的挑戰。
這個戰爭主動權優勢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博弈模型來說明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性。
假設甲乙雙方,甲方主守,有A、B兩個方向需要防守,乙方主攻,可以任意選擇A、B兩個方向進攻。甲方部隊有3個師佈防,乙方只有1個師進攻。基本規則是,師級部隊不準拆分,甲乙在同一戰場相遇,兵力相同時判定乙方獲勝(進攻有利的原則),甲方兵力大於乙方時則甲方獲勝。從這個模型可以推匯出,不管甲方如何設防,乙方都有50%的勝率。為什麼甲方擁有3倍乙方兵力,卻只能有50%的勝率?就是因為乙方負責進攻並有選擇進攻方向的權利——這就是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威力。
解放軍不僅擁有戰爭主動權,另外,還擁有行軍路線的空間維度優勢。
國民黨軍隊由於缺乏對基層的掌控力,所以,軍隊後勤缺乏足夠可靠的人力支援,在絕大多數時候國民黨軍隊的後勤補給只能依賴車隊運輸。
這個後勤補給特點就決定了國民黨軍隊只能沿著公路線運動,一旦脫離公路線,其補給線就有中斷的危險。
而解放軍因為中共對基層強大的掌控力,所以後勤有充足的人力支援,這就讓解放軍運動完全不受公路交通線的限制。
簡單的說,國民黨軍隊只能在線上運動——它的行軍軌跡是二維的,而解放軍卻能在面上運動——它的行軍軌跡是三維的,這就讓國民黨軍隊戰術選擇受到極大的限制,而解放軍則擁有更豐富的戰術選擇。
而粟裕恰恰是將解放軍機動靈活的運動優勢以及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一個優秀的將領。
下面我們來看粟裕在蘇中戰役中眼花繚亂的表演。
第一仗:長途奔襲泰興,吃掉83師兩個團3000餘人;
第二仗:突然回師如皋,全殲49師1萬餘人;
第三仗:佯守海安,打掉國民黨軍3000餘人;
放棄海安之後,粟裕率領的蘇中解放軍主力就貓在距離海安只有十來公里的地方,而佔領海安的國民黨大軍雲集,偏偏對在附近休整的粟裕主力一無所知,可見雙方對戰場情報掌握的巨大差距。
粟裕貓在海安附近是因為對李默庵的作戰計劃瞭如指掌,知道國民黨軍隊攻佔海安之後必然要分兵控制海安兩側公路線,以切斷蘇中根據地與蘇北根據地聯絡,粟裕等的就是國民黨軍隊分兵的機會。
第四仗:果然,國民黨軍隊佔領海安之後開始分兵,粟裕抓住機會在李堡、洋蠻河再次伏擊獲得大勝,吃掉國民黨軍隊1.2萬人,
第五仗:李堡戰鬥結束之後,粟裕以一部佯攻黃橋吸引國民黨軍注意,親自率領主力再次長途奔襲,在丁堰鎮又敲掉國民黨交警大隊3000餘人;
第六仗:取得丁堰勝利之後,粟裕率領主力再次回師黃橋,在如皋至黃橋的公路線上再次殲滅增援黃橋的國民黨軍1.7萬人。
第七仗:因為解放軍在如黃公路上的大勝,讓圍攻邵伯的國民黨25師感到危機,於是匆匆撤軍,此仗25師一無所獲,還損失2000餘人。
5 國共內戰的特點
蘇中7戰7捷是一場教科書式的戰鬥,這場戰役比較鮮明的表現出國共內戰的幾個重要特點。
其一,解放軍完全掌握著戰爭主動權,國民黨軍只能被動應戰;
其二,國民黨軍只能沿著公路線做二維運動——大家注意一下上述的蘇中戰役示意圖,解放軍與國民黨軍7次作戰都在公路線上。
這種二維的運動方式不但極大地限制了國民黨軍隊的戰術選擇,而且也讓解放軍很容易預測國民黨軍的運動軌跡。
而解放軍則可以在廣大解放區自由機動,光是行軍路線這一點,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就是降維打擊。
所以,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一旦戰敗多半就是被全殲,而解放軍即使戰敗,也能迅速撤退,就沒有被國民黨軍隊全殲過整建制部隊。
其三,解放軍在解放區具備連續作戰能力。
蘇中戰役一共打了7仗,其中有好幾次蘇中野戰軍都是連續作戰——也就是一戰結束,馬上急行軍又能投入到第二場戰鬥。
這種中途不休整就能連續發起高強度作戰是一種很逆天的能力。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任何一隻軍隊在經歷一場高強度作戰之後,都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包括大量傷員、俘虜要安置,要及時補充戰爭損耗的彈藥、物資,要恢復一些損失較為嚴重的部隊建制等等。
這些問題不解決,任何軍隊是無法繼續作戰的。
但是在蘇中戰役中,我們看到粟裕率領的蘇中解放軍完全沒有上述煩惱,顯示了強悍的連續作戰能力。這說明蘇中解放軍背後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援系統,可以在任何時候為解放軍接管傷員、俘虜,補充彈藥、物資與兵員等等。
這個對軍隊的支援系統同樣來源於中共對基層強悍的組織能力與動員能力。
有了這個支援系統在,解放軍除了作戰啥也不用操心,這樣的軍隊是任何將領都夢寐以求的,因為這意味著在緊急情況下軍隊對戰機有更強的掌握能力,一支部隊能當兩支用。
總結一下,在內戰爆發之後,國民黨軍隊表面上擁有兵力優勢、裝備優勢、火力優勢,但是到了戰場上,國民黨軍隊不但根本無從發揮上述優勢,而且還處處受制。
因為解放軍掌握著情報優勢、戰爭主動權、行軍優勢以及連續作戰的優勢。
所以,只要解放軍不把自己侷限在某一個點上死打硬拼——讓國民黨軍隊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兵力、裝備、火力優勢,國民黨軍隊就根本沒有戰勝解放軍的可能。
按:內戰爆發之初,解放軍幾場敗仗包括四平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都是放棄自己機動靈活的優勢,將兵力集中於防守大城市而失利的戰例。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之所以能靠佔據點、確保線、壓制面的戰術取得巨大的成功,本質原因還是日本與中國當時國力差距太大,這種國力的差距具體到軍事層面就是軍隊戰術素養、裝備、後勤等各個層面全面壓倒中國軍隊,以至於一隻日軍小部隊佔據一個要點就是中國軍隊啃不下的堡壘。
但是國民黨軍隊無論戰術素養還是戰鬥意志都遠不如日軍,效仿日軍戰略的結果就是處處分兵處處捱打。
6 慘無人道的經濟消耗戰
1946年—1947年,蔣介石發動內戰一年之後,國民黨軍隊雖然佔領瞭解放區若干個城市,但是損兵折將上百萬。
由於兵力不足,不得不將全面進攻調整為重點進攻,集中約67萬軍隊重點進攻我陝北與山東解放區。
結果這個“重點進攻”一開始也很不順利。
在陝北,胡宗南幾十萬大軍被西北野戰軍牽著鼻子在山溝裡做武裝大遊行;在山東,國民黨軍隊重蹈李默庵覆轍,連續收穫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兩場大敗。
一年多的戰爭歷史已經讓國民黨軍隊無數次陷入這樣的窘境——國軍兵力有優勢的時候抓不住解放軍,而國軍一旦分兵就會被解放軍痛揍。
怎麼辦?
這個時候美國顧問團提出新的建議。
這個建議就是讓國民黨軍隊與解放軍打經濟消耗戰。
具體建議就是讓蔣介石集中優勢兵力堅持在解放區作戰,即使抓不住解放軍也要用殘酷的破壞手段摧毀解放區經濟,只要解放區經濟基礎被摧毀,中共動員能力再強也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如果解放區不能給解放軍提供足夠的物資與糧草,解放軍自然會崩潰。
這是一個狠毒的策略。
這個非常不人道的策略恰好就是美國佬自己的創造。
在美國南北內戰期間,雖然北方經濟與工業實力都遠超南方,但是,彪悍的南方軍隊在優秀的李將軍率領下將佔盡優勢的北軍打得滿地找牙,連戰連敗。
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北軍採取了所謂“整體戰”的策略。
這個“整體戰”就是北軍在南方區域大肆燒殺搶掠,用殘酷的手段摧毀南方的經濟基礎,執行這個策略最堅定的就是在美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謝爾曼將軍,著名小說《飄》就對北軍對南方的燒殺搶掠有詳盡的描述。
這個整體戰的戰略發揮了奇效,南軍越打越弱,李將軍即使有天縱之才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後北方取得完勝。
現在美國佬把這套非常不人道的整體策略兜售給蔣介石,然後被蔣介石全盤接受!
按:所以美國向全世界兜售民主人權的價值觀是最虛偽的,我們不談美國起家對印第安人屠殺的歷史,在南北戰爭期間,對不同陣營的美國普通老百姓,美國佬狠起來也同樣沒當人看。
在蔣介石密令之下,進攻山東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大肆燒殺搶掠,其對普通老百姓殘酷程度甚至還超過侵華的日軍。
1947年在國民黨軍隊對山東實行重點進攻期間, 山東除渤海地區外都遭受了國民黨軍隊毀滅性的破壞, 損失極為慘重。
僅魯中區14個縣的統計, 被搶劫耕畜達83900餘頭, 毀壞耕地120萬畝, 有百萬農民淪為災民。
國民黨軍隊在解放區執行“經濟消耗戰”在很多時候還伴隨著對普通老百姓的屠殺。
1948年山東兵團九縱接到濰縣百姓寫來的一封信。這是解放戰爭歷史上罕見的一封群眾來信,因為這封信只有一個主題——強烈請求解放軍為老百姓報仇!
我摘錄一段這封信的部分內容:
“……鍘刀鍘和活埋已成為蔣匪的普遍手段。有的先割耳、舌,而後活埋;有的婦女被拔去頭髮鍘死;有的婦女被剝光衣服,綁在樹上輪姦,並用燒紅了的槍條插入陰戶,活活搞死;有的被剝光衣服綁在樹上用開水澆,把全身燙起水泡,再用竹掃帚掃,名為“掃八路毛”;有的用剪刀剪碎皮肉,名為“剪刺蝟”;有的全身被刀子割開,丟在火紅的鍋裡,叫做“窮小子翻身”。紙房東莊蔣匪在街口安下十二口鍘刀,按戶抓人鍘死。邢家東莊一次被鍘十二人,一個四歲小孩,也被鍘成三段。貧農韓在林兄弟三家十五口,有十四口被鍘死,剩下一個老母苦苦哀求給她留下一個後代而不得,她看到自己的孫子全部被鍘死,悲痛得自己也上吊而死……”“我們不能讓你們走,要你們給咱們報仇……這是我們對你們高貴的信仰,也是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
“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這種激憤的要求在解放戰爭歷史上堪稱史無前例。
大家能想象解放軍將士看到這封群眾來信的心情嗎?
大家現在還會質疑解放戰爭的正義性嗎?
所以,第九縱隊接信之後釋出攻打濰縣的命令,其措辭到了咬牙切齒的地步:
……為保證戰鬥的勝利,要求所有進攻的部隊只准進不準退,有我在,不準敵存,發揮你手中武器的最大效能,大量的殺傷敵軍……只准活著打下去,打到勝利,不準活著退下來……
7 全國經濟崩潰
蔣介石這個慘無人道的“經濟消耗戰”策略給解放區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1939年10月,解放區翼南銀行發行了一種翼南幣作為晉、冀、魯、豫根據地主要流行貨幣,這種翼南幣在發行之初1元貨幣對應能購買1元的商品。
我們假定當時物價指數為100,1945年8月抗戰勝利之時,1元翼南幣的購買力已經貶值到只能購買0.02858元的商品——這個時候物價指數為3500,6年時間物價上漲了35倍。
到了1947年9月,1元翼南幣迅速貶值為只能購買0.00265元商品,物價指數大致是35000,2年就上漲了10倍!
1948年6月,1元翼南幣再次貶值為只能購買0.00173元商品,此時物價指數為57890,9個月又上漲了1.65倍。
物價上漲如此之快,顯示解放區經濟已經有撐不下去的跡象。
所以,1947年8月毛澤東急不可待要求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希望把戰爭引到國統區,讓解放區搖搖欲墜的經濟喘口氣。
1948年3月,毛澤東再次命令粟裕率領華野3個縱隊渡江南下,也同樣是基於上述目的。
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發生了!
國統區地盤是解放區的3倍,中國精華城市基本都被國民黨政權所掌握,戰爭還是在解放區展開,國民黨軍隊還在解放區實施了殘酷的“經濟消耗戰”戰略,但是,經濟率先崩潰的居然是國統區!
解放區與國統區貨幣發行、物價指數、購買力 (來源:知乎)
我們同樣以1940年為起始點,到1948年6月,解放區物價上漲了578倍,而國統區卻上漲了1865倍!
解放區的翼南幣在迅速貶值,但是國統區的法幣貶值更快!
據《悽風苦雨中的民國經濟》記載,100元法幣在不同年代的購買力如下:
1937年 可買牛兩頭
1941年 可買豬一頭
1945年 可買魚一條
1946年 可買雞蛋一個
1947年 可買油條1/5根
1948年 可買大米兩粒
1949年 可買1粒米的千分之2.45
在國統區創造這個經濟“奇蹟”的就是宋子文先生,這位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的海歸精英擔任行政院院長之後將西方那套自由經濟學理論全套搬運過來在民國複製,結果毫不意外被市場毒打。
按:宋子文在經濟領域“神操作”詳見《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
8 國民黨失敗的命運
總結一下,在內戰爆發之初,國民黨政府表面上看具有壓倒性優勢:
經濟層面:擁有8億美元外匯儲備,黃金儲備近1000萬兩,同時還接收了數額驚人的日偽資產。
軍事層面:擁有43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並且海陸空俱全。
但是與中共交手不過短短3年就迅速潰敗,不但軍事上節節失利,連打經濟消耗戰率先崩潰的也是自己。
為啥國民黨如此之渣?
具體原因當然非常之多,這裡就闡述一個被大眾忽略的重要原因——國民黨政府對基層掌控力太差!
從前面蘇中戰役中就可以看出,由於國民黨軍隊缺乏對基層最基本的掌控力,所以不但戰場情報對解放軍單方面透明,而且其行軍也只能依賴公路線進行二維式運動,導致處處被動挨打。
在經濟層面,同樣因為國民黨政權對基層缺乏掌控,導致對資源的動員能力極差。
以糧食為例。
抗戰勝利後,為了保證軍糧和主要城市糧食供應,國民黨政權在國統區仍然實行抗戰時採用的徵實徵借徵購政策。
1946年到1947年兩年實際徵收糧食7210萬石,平均一年不過3600萬石。1948年因為形勢惡化以及統治區的縮小則劇降到2000萬石。三年國民黨共計徵糧9200萬石。(資料來源《民國財政史》)
而在東北解放區,僅1949年,中共東北局財政收入就摺合1000萬噸糧食,約1億8000萬石。
由於當時中共在解放區採用糧本位經濟制度,這1億8000萬石摺合糧食收入即使有一半是實收糧食,也有9000萬石,與國民黨3年在國統區實收糧食總和相等。(資料來源《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
我在《上海金融戰爭》中曾經描述國民黨與中共在上海與投機商的作戰模式有根本不同。
蔣經國只能透過暴力脅迫的方式來控制上海物價,最後毫無懸念地失敗,而陳雲卻可以從全國調集海量物資與投資商打經濟戰,最後大獲全勝。
這裡經濟戰模式的區別其實代表著國民黨與中共對基層控制力的巨大差異。
那麼,為啥國民黨對基層掌控力如此之差?
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政變是一個分水嶺。
在4.12清黨政變之前,國民黨黨員有121萬,但是在4.12“寧可錯殺3000,不可放走1人”的瘋狂口號指導下,國民黨不但屠殺了大批共產黨人,而且殺國民黨內部的黨員人數更多!
清黨1年之後,國民黨黨員急劇下降為22萬,這就是100萬國民黨黨員沒有了。
在清黨之後,國民黨基層黨組織基本全面瓦解。
1933年國民黨名義上統一全國之後,全國僅有17%的縣有國民黨黨支部,後來一直到1949年,在國統區每個縣,國民黨建立的黨支部都一直沒有超過20%。
即使在縣裡有國民黨黨支部也不過只有幾個人,對農村也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總體而言,在1927年4月12日之前,國民黨還是一個對基層保持相當影響力的政黨,但是因為蔣介石與江浙財團的聯姻加上4.12清黨——讓國民黨迅速蛻變為一個財閥與地主的利益代言人,國民黨以放棄對基層的掌握來獲得地主與財閥的支援。
按:國民黨與地主財閥的分權模式類似於皇權社會,中央政權只到縣一級,縣以下由地主鄉紳管理。這就是“皇權不下鄉”的由來。
國民黨統治模式本質上還停留在古代農耕文明階段,而中共對基層強大的掌控力已經具有現代國家的雛形——現代國家對農業社會就是一邊倒的碾壓。
即使這個農業社會人口更多,經濟總量更大,也無法對抗一個現代國家的衝擊。不管有多麼優秀的將領,制定多麼出色的戰略戰術也無法改變最後失敗的命運。
甲午戰爭中滿清被日本碾壓是如此;
國民黨政府迅速失去大陸也是如此。
9 紮根於人民
寫在文章的後面。
中共為啥能擁有對基層強大的組織力與動員能力?
原因很簡單,中共成立之初就是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其基本盤一直定位為工人、農民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建黨100年,這個政黨走過一些彎路犯過很多錯誤,但是其政黨本質與基本盤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正是因為中共一直牢牢地紮根於人民群眾,所以其不但擁有強悍的糾錯能力,而且更擁有對基層強大的組織能力與動員能力。
這種能力一直貫穿到今天,讓中國在全球化的大國競爭中擁有超然的優勢。
2020年中國爆發新冠疫情之後,中共正是靠這種對基層強大的組織能力與動員能力在一個月之內迅速撲滅了疫情,反觀全球其他國家因為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根本無法抄襲中國“作業”,最後疫情肆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別看美國現在氣勢洶洶使用各種手段打壓中國,但是,我從來都沒擔心過中國會被美國所擊垮,因為我們這個國家不但有延續5000年的文明積澱,更擁有中共這樣實踐能力很強的執政黨。
讀史如觀鏡,回顧解放戰爭歷史更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