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南麗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公佈了一項考古新發現:2020年10月,太原市陽曲縣在“三館一院”建設專案施工時發現一座宋墓,從墓中銘文磚的內容可知,該墓葬建造於元祐五年,這比宋代建築規範叢書《營造法式》的頒佈時間還要早,對於研究《營造法式》施行前的建築模式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該墓葬位於陽曲縣314省道與雙陽路交叉口東南角,“三館一院”院內西北角。在施工中被發現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座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為仿木結構磚雕壁畫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其中,墓室為圓形土壙內磚砌墓室,平面呈六邊形,頂部作疊澀攢尖狀。墓壁皆用條磚錯縫平鋪,並從高1.2米處疊澀內收起券。墓室底部用方磚平鋪,單獨砌築。墓壁六面皆殘留有少許白灰面,其上部有磚雕斗拱、椽簷、滴水等建築構件,其中斗拱表面通體施紅彩。從殘留的線條看,拱眼壁之間應施有彩繪壁畫,但已完全脫落。
墓室內除部分土塊上可見銅鏽跡外,未發現其他隨葬品。唯一可以提供墓葬資訊的是一塊銘文磚,根據磚的內容可知,墓主人姓蕭,該墓葬建造於北宋元祐五年,即1090年。《營造法式》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出版,是我國第一部由統治階級頒佈印刷,關於古代建築設計、建造制度的書籍,可以說是一部宋代的建築設計資料集與建築規範叢書。自《營造法式》頒佈施行後,北宋的建築在設計、規範、工程技術等方面開始有了嚴格的施工標準,而該墓的建造在此之前,這對於研究《營造法式》施行前的建築模式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也給同時期的宋代磚雕墓葬的年代判定提供了時間標尺。另外,透過銘文磚中記載的“丙穴為尊次壬穴次甲穴次乙穴”墓葬穴位及下葬順序可以看出,該墓使用的標準是五音昭穆葬。根據《地理新書》中的記載可以理解為,首先根據姓氏所屬之五音,確定祖穴(尊穴)位置,然後按照左昭右穆的順序將其它墓依次葬入。
該墓葬的發掘既增加了太原地區宋代墓葬的研究材料,也豐富了人們對山西宋代墓葬制度的認識,還有助於進一步瞭解宋代建築的構造方式及社會風俗習慣。
(責編: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