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場面話並不是為人狡詐的象徵,而是疏通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場面話說的到位不到位,會影響人脈網的廣與狹。聰明的女人在聽場面話時,必須要動動腦子,認真辨別真偽後再確定真假與是非,否則吃虧上當的還是自己。
“說話”在人類社會交流中,被當作一個重要工具使用,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應用它。因此,場面話是待人處事中不可缺少的客套話,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能影響到一個人辦事的成功機率。
與人交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場面話,例如:“你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全力幫忙”、“有什麼問題儘管來找我。”像這一型別的場面話,該說時,還要說。如果你當面回絕了對方,勢必會將場面弄得很尷尬,難免會得罪人。
另外,如果你碰上的是那種難纏的人,為了讓你幫忙,他死纏著你不肯離開,那將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這時,只能用場面話先將其打發掉,然而對於他所託你辦的事情,能辦到的盡力辦,不能辦到的日後再說。
總而言之,聰明的女人在待人處事中,場面話該說還要說,有時候,不說場面話真的很難脫身,而且還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由此可見說場面話的重要作用。但場面話以不要太離譜或引起別人誤解為好,否則就有麻煩了,起碼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既然場面話不可缺少,那麼怎樣才能說好場面話呢?
與智慧型的人說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學識淵博的人說話,辨析能力一定要強;與善辯的人說話,就沒有必要囉囉唆唆;與上司說話,就要把話說到他心坎裡;與下屬說話,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慷慨,從你這裡他們能得到好處;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而別人喜歡做的,應給予大力的支援;別人喜歡聽的話,要多說;別人不喜歡的,要少說,甚至不說。做到這些就算是管好了自己的嘴。
漢高祖劉邦滅楚、平定天下之後,開始對他的臣子論功行賞,這時就出現了彼此爭功的現象。
劉邦認為論功勞蕭何最大,封他為侯最合適不過,給他大量的土地也實屬應該,可是其他人卻不服,私下裡議論紛紛。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12次傷,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論功勞他應該最大,應當排第一,要封地他也應該佔最多。”
劉邦心裡知道,因為封賞問題,委屈了一些功臣,對蕭何是偏愛了一點,可是,在他心目中,蕭何確實應該排在首位,可身為皇帝又無法對這一想法明言。
正當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劉邦的心思,不顧眾大臣反對,上前說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場面話:“群臣的意見都不正確,曹參雖功勞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隻不過是一時的功勞。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丟掉部隊、四處逃避的事情時有發生。是蕭何常常從關中調派兵員及時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才保漢王不受太大的損失。
楚、漢在滎陽僵持了好多年,糧草缺乏時,是蕭何轉運糧食補充關中所需,才不至於斷了糧餉啊!再說皇上曾經多次逃奔山東,每次都是因為蕭何出力,才使皇上萬無一失,如果論功勞,蕭何的功勞才稱得上是萬世之功。現如今,漢王即使少一百個曹參,對大漢王朝又有什麼影響呢?難道我們漢朝會因此而滅亡嗎?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關內侯鄂君的話,自然是非常高興,因為關內侯鄂君的場面話說到了劉邦心坎裡去了。劉邦連忙說:“好,好,就這麼定了。
關內侯鄂君因揣摩出劉邦一直想封蕭何為侯的心思,然後順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劉邦愛聽的話說,劉邦自然非常高興,劉邦的心願落實了,鄂君也因此被劉邦封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來的一倍。
由此可見場面話的重要作用,假如關內侯鄂君沒有趁機將場面話說出去,劉邦也不會給他封侯,擴大封地面積。所以說,場面話該說時還要說,但必須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實際。
有些女人認為,說場面話是一件可恥的行為,那是對說出去的話不負責的表現。但是身處複雜的社會,有時不說場面話又寸步難行,所以場面話還是要說,只是在說之前考慮清楚,管好自己的嘴,儘量說一些貼切實際的恰當的話,就會讓你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八面玲瓏。
會說話的女人之所以受人歡迎,是因為她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物,變換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如果你以說教的口氣同你的老師說話,如果你以傲慢的態度同長輩說話,如果你以咄咄逼人的言辭同上級說話,那麼你註定是不會受歡迎的。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谷子曾經精闢地總結出與不同身份的人交談的方法:“與智者言依於傳,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川,與戰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這段話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和聰明的人說話,要見識廣博;和見聞廣博的人說話,要有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語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情;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有禮;與好鬥的人說話要態度謙遜;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要用切身利益說服他。
《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她非常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經常是對方還沒有說出口,她便已經猜到了;若是對方剛說,她就已經辦妥了。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林黛玉剛進賈府時,王夫人問:“是不是拿料子給黛玉做衣裳呀?”鳳姐答:“我早都預備好了。”也許,她根本沒有預備什麼衣料,但是王夫人就點頭相信了。這還是比較平常的察言觀色,就是對同一件事,她也能一下子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卻說的入情入理,讓人聽了歡喜。
邢夫人要討老太太身邊的鴛鴦,便先來找鳳姐商量,說老爺想討鴛鴦做妾,鳳姐一聽,脫口說:“別去碰這個釘子。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成了,何況說老爺放著身子不保養,官兒也不好生做。”反而勸告邢夫人,“明放著不中用,反招出沒意思來,太太別惱,我是不敢去的。”
鳳姐先是如此說,覺得這件事根本就行不通,但是邢夫人卻聽不進去,非常不高興,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這麼個花白鬍子的……”,意思說要個妾有什麼不可以,老太太也未必好駁回,你倒說起不是來了。
鳳姐見邢夫人心性大發,知道都是剛才那番話惹的。於是立即改口,賠笑道:“太太這話說得極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麼輕重,想來父母跟前,別說一個丫頭,就是那麼大的活寶貝,不給老爺給誰。”這一番話說得邢夫人又歡喜起來,同樣是討鴛鴦這件事,一正一反的兩番說辭,同出於鳳姐之口,居然都通情達理,動聽入耳,這種機變之速真是能夠讓人歎為觀止。
而作為一名現代女性,要想處處受人歡迎,也需要學習鳳姐這種“變色龍”本領。除了看清說話物件,根據說話物件的不同情況來確定自己說話的方向,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周圍的情況,避免說出不合時宜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