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在網上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到底是親人好相處呢,還是外人好相處呢?
從正常的角度來看,絕對是“親人”好相處。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終究是“外人”最好相處。
跟外人交往,你不需要瞻前顧後,也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把握兩點就可以了。首先,該談感情的人,就不要談利益。其次,該談利益的人,就不要談感情。
可以說,對待外人,你不需要面面俱到,雙方各取所需就足夠了。但是,在對待親人這個問題上,你所面臨的情況就特別複雜了。
既要談感情,又要談利益,那這樣的“親情”,不就難以把握了嗎?更重要的是,當你處理不好感情和利益的問題時,那親緣關係就會產生矛盾。
比如你的親戚找你借錢,你不借,那他們就會仇視你。如果你把錢借給了他們,那他們就會拖著不還錢。當你催他們還錢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你不近人情,直接把你當成了仇人。
也許,人老了才明白,哪怕你再重感情,再善良,也要對這4類“親人”狠心。
02
第一類:忘恩負義的親人。
有哲學家認為,感恩這種行為,是區分野獸和人類的一個重要標準。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我們就擁有了一顆“感恩”之心。只要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都會感恩。
但是,隨著我們愈發接觸到了這個社會,愈發被物質化的社會同化,那我們就會變得自私起來,感恩之心也被人們拋諸腦後。
本來以為對外人不感恩就算了。誰知道,這世上竟然還有人對親人不感恩。這樣的人,眼中只有自己,而沒有親情。
就拿你幫助過的親戚來說,他非但不感恩你,反而刻意糾纏你,那你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及時止損”。以往損失的利益和感情,那就算了,因為我們追不回來了。但是,我們卻要保證當下的感情和利益不會受到損害。
人,可以犯一次傻,但不能在同一個坑裡面摔倒兩次。對於忘恩負義的親人,還是遠離他們比較好。
03
第二類:得寸進尺的親人。
當人類吃飽了飯之後,就會選擇吃水果和甜品;當人類上床睡覺之後,就會選擇蓋被子;當人類有了第一次的收益之後,就會選擇第二次更高的收益。
這,便是人類“得寸進尺”的天性。
得到了一點好處,他不滿足,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貪婪之心”。只要人有了極度貪婪的想法之後,那他就會變得“虛偽陰暗”起來。
有這麼一個案例。
一個家庭的父親去世之後,三個兒子各自分到了一套房子。但是,他們還不滿足,非要把母親住的那套房子搶過來。於是乎,這三個人就為了不屬於他們的房子而爭執。
上了年紀的母親也感慨,這三個兒子都得到了該有的資產,怎麼他們還圖我養老的房子呢?想到這裡,她不禁掩面哭泣。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當人類接觸到了甜頭之後,他們就會為了甜頭而拋棄自己的原則,從而變得瘋狂起來。
像這樣的親人,還是疏遠一點比較好。
04
第三類:專坑家人的親人。
在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個“就近原則”。無論思考什麼問題,做什麼事兒,都會扯到自己身邊的人。
為什麼會存在“就近原則”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是要講關係的。關係本就要分親疏遠近。關係越疏遠,越難以維繫。關係越親密,越好相處。如此,人們就會偏向於親近的關係。
只不過,並非每個人都為了“親密”的關係而著想。有太多的人,他們非但不珍惜親密的關係,還會利用這些關係來“算計”親人。
比如說一些搞推銷的人,如果他們的心思歪了一點,那他們絕對會選擇針對“親人”下手。要知道,親人之間是很少設防的。
就像你跟某個親戚特別好,可他就是憑藉好的感情關係坑了你。那你該怎麼辦呢?再重視感情,也要與之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05
第四類人:瞧不起自己人的親人。
張先生的姑姑,從來都瞧不起自己的父親,她寧願叫“乾爹”為父親,也不願跟自己的父親有太多的往來。
張先生自己也很疑惑,自己的爺爺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人,可好歹有房有車,怎麼他的女兒就瞧不上他呢?
後來,張先生才知道,原來姑姑的乾爹更有錢,有著好幾套房產,資產上千萬,比自己的親生父親有錢多了。因此,她寧願認別人的父親為父親,也不願意認自己的父親為父親。
像這樣的人,生活中簡直不要太多。
試想,有些人為了利益連父母都不認,又怎麼可能對親兄弟姐妹或者親戚友善呢?
對待這些沒有良心,瞧不起家人的人,我們不妨遠離他們,別遭了他們的晦氣。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