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紅軍能吃苦、敢抗爭,為中華民族爭奪來複興的曙光,但是作為一支從群眾中走出的隊伍,紅軍同樣也面臨著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彈藥緊缺。
在如今的抗戰片中,紅軍作戰往往還能和敵人在戰壕中有來有往開上數十槍,但在真正的歷史中,一個紅軍士兵的手裡最多隻有兩三發子彈,打完了這兩三槍,隊伍就只能選擇衝鋒,與敵人短兵相接。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武器短缺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如何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多的槍支彈藥一直都是紅軍關注的重點問題,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上黨戰役中,解放軍曾一仗繳獲百萬發子彈,為之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可避免的一戰
在日本投降後,曾被侵佔的大片領土都回到了中國的手裡,而國民黨的許多部隊也就此開始蠢蠢欲動,不少人都希望趁著這個統治力量交替的空檔期擴大自己的領地,而常年盤踞在山西的閻錫山便是其中的一位。
上黨位於太行山西部,東南邊緊鄰山西,在民國時期就劃分屬於山西政府管轄,不過由於日軍割據佔領,雖然閻錫山在山西做了多年的“土皇帝”,但這塊土地一直都不在他的管轄之下。
不過在閻錫山統治山西的一萬多個日夜裡,他多次盤算著如何才能將這片土地納入自己的麾下,可惜他又忌憚於日本軍隊強大的實力,不願折損自己的力量與日本侵略抗爭,因此除了在心裡暗暗盤算,閻錫山沒有再做什麼動作。
如今,日本侵略者投降,大批的日本軍隊撤離中國,曾經被日本重兵把守的土地如今成了無主之地,閻錫山最大的心頭之患已除,在他看來,搶奪上黨的時機已經成熟。
另一邊,國民政府此時也為閻錫山的計劃添了一把柴,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表面上假惺惺的邀請中共中央領導人前往重慶進行談判,另一邊卻打著受降的旗號命令軍隊大規模向解放區發動進攻,而閻錫山此次佔領上黨的行動自然也有蔣介石在背後支援。
當然,閻錫山最看重的並不是上黨這片不足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這裡充足的兵源與糧食。
在他看來,上黨只是一塊跳板,只要拿下上黨,他便可以藉著這裡的財力物力侵佔整個晉東南地區,真正成為山西地區的統治者。
為了拿下上黨,閻錫山做了不少的準備,他認為在日軍完全離開上黨之前,解放軍不敢有什麼大動作,於是計劃藉著日寇還沒有完全撤離上黨前的這段時間動手佔下上黨,這樣等日軍撤走後,上黨就徹底成為了他的天下。
於是,閻錫山便煞有其事地給史澤波下發命令,要求他以受降的名義在五天之內趕到上黨,收下上黨與長治等一眾城市。
閻錫山野心勃勃,但解放軍並不打算就這樣輕易地讓閻錫山與蔣介石的“美夢”成真,圍繞上黨的一戰不可避免。
戰前準備
解放軍中的戰士個個都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洗禮,即使在彈藥緊缺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透過巧妙的游擊戰術給予敵人致命一擊,但是上黨一戰卻與之前的戰爭有所不同,而這也給戰士們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的侵略者,正面進攻自然不是正確的選擇,因此,機動性強、效率高的游擊戰成為了共產黨軍隊最常發動的戰役,因此戰士們十分擅長在各種地形間穿梭遊走,尋找機會發起進攻。
但在解放戰爭中,軍隊的進攻戰略發生了轉變,大家擅長的游擊戰不再受到推崇,而運動戰成為了目前最主要的作戰方式。
所謂運動戰,便是需要多隊伍協同作戰,避開敵人正面主力,再將敵人引誘進包圍圈,最後迅速集中兵力將其擊破。
這個戰術聽起來簡單,但是對於常年小隊伍零散作戰的解放軍戰士來說,這種需要協同作戰的戰術無疑是陌生的。
為了能夠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中央軍委向晉冀魯豫軍區下達命令,要求將進入上黨地區的敵人全部殲滅,而為了完成這一重要使命,解放軍開始進行戰前準備。
接到命令後,作為司令員的劉伯承與身為政治委員的鄧小平便開始對史澤波的隊伍展開一系列深入的分析。
他們發現,史澤波的軍隊缺乏支援,且整支部隊守備力量分散,於是決定集中太行軍區、冀南軍區、太嶽軍區以及地方武裝部隊,組建出一支3.1萬人的隊伍,對長治外圍的各個城市逐個發起進攻,將史澤波的主力部隊吸引到長治地區,再採用運動戰的戰術將其殲滅,收復長治。
為了讓戰士們儘快適應新的作戰思路,軍隊對曾經的遊擊兵團進行了一輪改編,將原先零散的部整合成正規的兵團,戰士們編為冀南縱隊、太行縱隊與太嶽縱隊,作戰的方式也從游擊戰轉變為了運動戰。
隨後,組織對軍民群眾進行廣泛深入的動員,提出了“打好上黨戰役,支援重慶談判”的口號。
在當時,毛主席要去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訊息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當戰士們得知打好這一仗就可以為主席分憂、保護主席的安全時,每個人都彷彿打了雞血一般士氣高漲。
當然,想打勝仗單靠士氣是遠遠不夠的,在開戰之前,組織還多次帶領部隊進行練兵,以求圓滿完成此次作戰任務。
上黨之戰
在做好萬全準備之後,9月10日,劉伯承一聲令下,上黨戰役正式打響。
按照安排,太行縱隊作為頭陣向屯留髮起進攻,而太嶽、冀南縱隊則在附近設下埋伏,隨時準備支援太行縱隊。
11日,接連不斷的進攻驚動了長治的守軍,史澤波派出6000人增援屯留,但是這支部隊士氣低迷,只是在中途與打支援的解放軍稍作接觸就不願再繼續前進,轉頭又縮回長治城內。
失去了支援的屯留此時已經是一座孤城,最終在12日,屯留被順利攻破。
13日,太嶽縱隊對長子縣城發動攻擊,同時太行縱隊、冀南縱隊在附近麥度支援,但長治的守軍在經歷了上一次的遭遇戰之後,就彷彿縮頭烏龜一般,無論友軍如何請求支援,他們都閉門不出,這使得解放軍選線的計劃無法實施。
劉伯承與鄧小平在一番交流後,認為乾脆就直接放棄打援的計劃,直接奪取外圍的城市。
隨後,屯留、長子、壺關、潞城等一眾城市陸續被解放軍攻破,而國民黨部隊也銳減七千餘人,9月20日,解放軍正式開始對長治發起進攻。
面對如此局面,閻錫山坐不住了,他命令第七軍團的副司令迅速帶領兩萬士兵前往支援。但很快這一計劃就被鄧小平與劉伯承看破,於是二人準備將計就計,利用攻城吸引援兵,在出動早已埋伏好的部隊將援軍包圍擊破。
於是,這兩萬餘人的部隊還沒等趕到長治,就已經被解放軍在屯留地區擊破,而首領彭毓斌也被解放軍在戰鬥中擊斃。
史澤波見援軍無望,便選擇在10月8日夜間向西突圍,逃往臨汾,我方部隊迅速反應,最終在12日截獲逃竄的敵軍,俘虜史澤波,上黨戰役就此勝利。
上黨戰役的勝利不但為重慶談判增添了籌碼,同時,繳獲的上百萬發子彈也有力地彌補了我方彈藥的空缺,為日後漢平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小結:
上黨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打出的一場漂亮的戰役,透過這次戰役,敵人企圖爭搶地盤,擠壓我軍生存空間的計劃破產,並失去了在重慶談判中威脅我軍的一個重要籌碼。
同時,這一戰也是解放軍戰略逐漸轉變中的一環,我方部隊逐漸從零散的遊擊部隊轉變為整合的部隊,作戰方式也從小規模游擊戰開始向運動戰轉變。
上黨戰役中繳獲的大量槍支炮彈也很快裝備給瞭解放軍部隊,大大提升瞭解放軍的作戰能力,為贏取後期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