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葫蘆雕刻傳承人/孫希洲
孫希洲,1967年出生于山東省壽光市,號葫蘆子,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現任三寶葫蘆藝術館館長,中國葫蘆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他從事葫蘆雕刻藝術多年,他自創的金石體雕刻技法,難度極大,自成一派,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藝術價值。
葫蘆雕刻
葫蘆有著很多的寓意象徵,由於“葫蘆”與“福祿”讀音相近,是富貴的象徵,代表著吉祥長壽,民間多以彩葫蘆作為配飾。而葫蘆與仙道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列仙傳》上的鐵柺先生、尹喜等神仙人物都與葫蘆為伍,以致後來葫蘆成為得道成仙的標誌。同時葫蘆也被視為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寓意為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會讓人財源滾滾並且很富有。
葫蘆雕刻是一種用葫蘆雕刻的藝術,它的雕刻技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大、中、小三種特製的鋼針,在葫蘆表皮上,以纖細的線條雕刻出所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後塗上松墨,使線條變得很明顯。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 “描寫”。另一種是用刻刀將葫蘆的殼鏤空,以粗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雕刻”。葫蘆雕刻的歷史非常悠久,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民族的傳統工藝,因葫蘆本身與傳統文化相關聯,其福祿諧音是吉利象徵,創作出來的作品立體獨特,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在2008年6月7日,葫蘆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孫希洲將這個葫蘆透過雕刻賦予了新的意義。中國的葫蘆文化博大精深,而孫希洲對葫蘆雕刻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在他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開始雕刻葫蘆了,從小就在父親的薰陶下觀看葫雕的製作過程,而這項藝術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每個葫蘆作品都婉如他最心愛的孩子,是付出了無數的汗水與艱辛而成的,在刻畫這個“蝴蝶牡丹”圖時,孫希洲老師每天起早貪黑,在這個葫蘆的表面,先用纖細的線條陰刻出這兩朵牡丹的基本輪廓,一刀一個花瓣,中間一氣呵成,從不停頓,左手握住葫蘆,右手拇指緊握刻刀,在有力的臂膀下輕盈的揮動著刻刀,在刻畫完成後塗上松墨,這兩隻蝴蝶就在鮮豔的牡丹上方飛舞起來,一個精美的葫雕作品就在他的手中創作完成了。
創立“葫蘆世家”的品牌以後,在2015年,其雕刻作品入選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並作為國禮贈送給聖馬利諾元首及多國貴賓。
2016年12月,葫蘆世家被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山東省葫蘆雕刻研發基地”稱號。
2017年3月葫蘆世家受邀參加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主辦、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山東省文化廳協辦的“文化中國走進東盟”活動。
2017年8月,葫蘆世家成為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葫蘆雕刻工作站,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
孫希洲說:“葫蘆是中華文化的實物載體,而葫蘆雕刻則是中國非遺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座橋樑,我要做的就是透過不斷創新推廣,以點帶面,把葫雕技藝的傳承作為起點,為華夏文明的發揚光大貢獻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