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對單兵裝備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充分體現出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苟及務實的特點。二戰中德軍的裝備可以說是全部參戰國中最為精良的,其樣式及效能都甩其他國家好幾條街。
下面一起盤點德軍二戰的單兵裝備
1.MG-34通用機槍
MG-34通用機槍(德語:Maschinengewehr 34,英文:MG34 Light Machine Gun )是德國在1934年研製的採用彈鏈供彈式機槍。
MG-34通用機槍在1935年開始裝備德國部隊,該機槍口徑為7.92x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彈)。由於一戰後的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所限制而不能製造重型武器,因此MG34在德軍中定位為輕重兩用機槍。MG-34通用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
2.MG42通用機槍
MG42,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縮寫,意即為“機槍1942年型”。
MG42的展示圖,可從圖上方的大部分解元件看出槍管藥室尾端為橫向分杈。
在對MG30的原型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例如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高速彈鏈的應用,以及低成本高質量高精度的衝壓工藝的首次應用。最終,由於這個方案在各方面的創新性以及低成本實用性的成功,遠超其他改進方案的優異效能而很快中標。這就是MG42通用機槍。用金屬衝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更加緊湊,這對於金屬資源缺乏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的。MG42研究成功,其實是槍械生產技術的一次重要的突破。
3.MP40衝鋒槍
MP40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槍”,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衝鋒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效能最優良的衝鋒槍。
MP40取消槍身上傳統的木製固定槍托、護木元件以及槍管護筒等粗大笨重的結構,主要部件都是鋼片壓制成,連唯一較費工時的木質槍托,也由鋼製摺疊式槍托代替。全槍沒有複雜的工藝,鋼片壓制的槍身可在一般的工廠的流水線中隨意製造,一般的初級技術工人依靠工具即可製造;機匣的下半部則以重量很輕的鋁材製造。甚至對於槍的表面也沒有什麼磨光,總之,一切複雜的工藝全部取消。這樣的設計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國各地的大小工廠中大量製造。
在二戰期間大量裝備的衝鋒武器中,MP40衝鋒槍具有較高的精度。由於後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內的射擊非常精確。 在較近距離作戰中提供密集的火力。MP40的裝彈量有32發,這和盟國的其他衝鋒槍大致相當。但是,它在和有著71發大彈鼓的蘇聯波波莎衝鋒槍的對戰中,又處於絕對的下風。在近距離作戰中,衝鋒槍的用處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多的彈藥壓制到敵人的頭上。MP40的32發直彈夾,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
4.Sturmgewehr-44德國1944年
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定型投產時名為MP43),代號暴風雨,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它是第一支使用了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
實驗證明二十世紀初的標準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當時的自動步槍像機槍般採用全威力彈,導致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精度,其重量亦不方便單兵攜帶。到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藥筒彈藥,將衝鋒槍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雖然射程不如步槍,但可保持比步槍輕便的特點並改善連發射擊精度,兼具傳統步槍射程精度與衝鋒槍方便攜帶、反應迅速、火力強大的優點。
5.毛瑟98K/德國1898
毛瑟1898年型短卡賓槍(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K98k),由Gew 98步槍改進演變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栓式步槍。
1898年,毛瑟槍廠研製的7.92毫米口徑毛瑟M1898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98)。從此開始了“毛瑟98系列步槍”近50年的時間裡作為德軍制式裝備的歷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配發給大部分德國步兵,在兩次大戰中證明了它的高可靠性,亦成為槍械歷史上的經典。世界各國仿造的更是不計其數,大部分栓式步槍幾乎都是根據它的閉鎖機構設計改良而成。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根據改進的標準型毛瑟步槍,由Gew.98步槍衍生型Kar.98b卡賓槍(雖然稱呼“卡賓槍”,但它的槍長與Gew.98相同,改下彎式拉機柄)的740mm槍管縮短到與標準型步槍同樣的600mm,並由德國陸軍進行測試,最終被德國國防軍作為制式步槍,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者K98k),尾部的k解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於1935年正式投產。稱為卡賓槍只是相對Gew.98步槍以及Kar.98b卡賓槍縮短了,相對卡賓槍其長度還是過長。Kar98k繼承了毛瑟98系列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建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裝填子彈,子彈透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亦可單發裝填。拉機柄由直形的改為下彎式,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Kar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亦是一種可靠而準確的步槍。Kar98k在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簡化木製槍托,部分零部件製造與安裝採用衝壓、焊接工藝。1944年當年的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物資匱乏,步槍的製作越發簡陋,品質也每況愈下。
6.M24手榴彈
24型柄狀手榴彈(德語:Stielhandgranate 24)為德國陸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所使用之手榴彈。它非常獨特的外表使它被稱作“柄狀榴彈”,或是英國陸軍俚語中的“馬鈴薯搗碎器”,且為20世紀步兵武器中最易辨識者之一。
7.M42鋼盔
M42鋼盔是整個二戰中最常見的鋼盔,這是因為M42較長的生產時間(1942-1945),而且在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M42還被繼續使用。
8.G43步槍
G43步槍(全名:Gewehr 43,簡稱:Gew43或G43),是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的一型半自動步槍,20世紀30年代末期德國開始研製。
G43步槍採用的導氣系統是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該系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系統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可以說在設計上G43步槍完全不輸給美國的M1式步槍,由於當時德國戰時的生產能力低下和原料稀缺,造成G43產量較低;且至後期德國本土作戰時,面對材料的緊張,生產商不斷的削減槍身配件材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的G43的作戰能力。
9.FG42傘兵步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空降作戰中,特別是1941年克里特島空降戰役後,德國空降部隊認為裝備的輕武器不能滿足空降作戰的要求,德國傘兵一直裝備與步兵單位一樣輕武器。空降作戰經驗表明,其武器都不適合空降作戰的特殊要求。德國空軍希望增強單兵火力,要求為傘兵設計一種可攜帶、可選擇連發射擊模式並且方便空降攜帶的步槍,兼顧半自動步槍與輕機槍兩種角色。
10.瓦爾特PPK手槍
卡爾.瓦爾特(Carl.Walther)於1908年推出第一把小型自動手槍,這槍主要是供自衛用。新槍於1929年推出並訂名為警用手槍(Polizei Pistole),簡稱PP手槍,在1931年又推出刑警用手槍(Polizei Pistole Kriminal),簡稱PPK手槍,PPK手槍的長度比PP手槍縮短18mm,這兩型手槍是二次大戰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此兩型手槍大量秘密配發。
11.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是納粹德國的一種半自動手槍,當時德國想讓它來接替P-08魯格手槍型,裝備在納粹德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生產,改稱P1型。
12.魯格P08手槍
魯格P08手槍算是德國在一戰,二戰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 該槍由奧地利人格奧爾格·魯格(英語:Georg Luger)於1898年設計,並由以德國武器及彈藥兵工廠(英語: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及毛瑟為首等多間工廠於1900年投入生產。在1900年5月獲得瑞士陸軍的採用,1902年,基於7.65毫米的基礎上改進出9毫米,此類9x19mm一直沿用至今。在1908年正式被德國所採用,命名為“P08手槍”。此槍設計獨特,知名度頗高,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
13.flammenwerfer 35
35型火焰噴射器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裝備的一款火焰噴射器。 生產日期:1935年到1945年。
14.Panzerschreck坦克殺手
Panzerschreck (德語)是二戰中納粹德國的 Raketenpanzerbüchse (“反坦克火箭步槍”,縮寫為RPzB)的暱稱,它是一種口徑為88毫米,可重複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
15.Panzerfaust鐵拳榴彈炮
鐵拳(德語:Panzerfaust)又稱作裝甲拳或反坦克榴彈發射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德國研發與製造的火藥推進無後座力反裝甲武器。此武器具體型別為一種小型且廉價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並非坊間所認為的火箭發射器。它可能是較早開發完成的拳彈(Faustpatrone)發射器的改良型,而鐵拳眾多的型號也一直存在至戰爭結束。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部分設計思想在二次大戰後影響了著名的火箭推進榴彈系列,像是RPG-2或RPG-7的設計方向。
其他如野戰服、迷彩雨衣、野戰褲、士兵皮帶、防水地圖袋、防毒面具金屬桶、K98彈夾、水壺、作戰靴、98K配用刺刀等等,揹包的容量不小但是很輕便,大大減小了對步兵體能的消耗,這些裝具可以維持一個士兵在野外作戰、基本生活24小時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保證部隊完成作戰任務。即使是到現在很多的裝備也在被使用。
看完這些裝備你有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