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庭輝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新四軍江淮軍區司令員,但建國後軍銜只是少將,是否評低了?
在麒麟山根據地幾位領導中,楊庭輝的資歷可以說是最老的,可能比當時根據地副政委王玉田還要老。沒有楊庭輝,可能沒有麒麟山根據地。姜大牙在1937年後才到麒麟山,參加新四軍,而此時的楊庭輝已經是麒麟山遊擊支隊司令員。由此可知,他很早就參加革命了,抗戰前的土地革命應該沒有落下,後來參加解放戰爭,再到建國初的朝鮮戰爭。他的履歷貫穿整個革命時期,大半輩子都在浴血奮戰,資歷非常深,根據地的王玉田、張普景等人的履歷跟他一樣,都貫穿整個革命時期,但可能還是不如他,他們可能在土地革命中途才加入,而楊庭輝說不定土地革命剛開始就已經參加了。資歷不僅深,而且職務也非常高。抗戰時期楊庭輝擔任新四軍江淮軍區司令員,麒麟山根據地後來改為麒麟山軍分割槽,隸屬江淮軍區。江淮軍區屬於新四軍其下的二級軍區,一般由師所建,也就說說江淮軍區司令員其實屬於正師職幹部,楊庭輝當時相當於做了新四軍的師長。歷史上,新四軍軍區司令員建國後有不少人都是大將,比如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蘇北軍區司令員黃克誠,當然也存在沒有評銜的,不過後來的職務都比較高,在評銜的司令員中,只有皖江軍區司令員譚希林是中將。如果跟歷史做比較,楊庭輝的軍銜似乎評低了。不過根據劇情來看,楊庭輝評少將似乎合乎常理,理由如下。
其一,楊庭輝抗戰時期主要擔任麒麟山軍分割槽司令員,末期才調到江淮軍區做司令員,不是一開始就是新四軍二級軍區的正職,而是三級軍區的正職。新四軍軍分割槽司令員建國後不少都是少將,這跟歷史可以對應起來。楊庭輝在抗戰時期主要負責麒麟山軍分割槽的工作,但並不是一直都在,曾經有段時間,他調到江淮軍區擔任副參謀長,這主要是有人向上反映麒麟山存在的問題,所以上級對軍分割槽班子成員進行了調整。楊庭輝主持麒麟山軍分割槽工作期間,打過不少仗,比如1942年後的晏公廟阻擊戰,這場戰鬥是他組織的,當然也有其他部隊配合,但麒麟山軍分割槽是這場阻擊戰的主力,不過戰鬥規模不少太大。整個抗戰時期,他領導麒麟山軍分割槽打過一些仗,但跟其他人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後來的解放戰爭也是如此,上朝鮮參戰,主要也是輪戰,不是主力部隊,所以整體上戰功並不是特別突出。此外,抗戰時期,麒麟山軍分割槽發展有限,不管是隊伍擴編,還有地盤擴張,都不是太突出。楊庭輝上調江淮軍區擔任司令員,當時整個麒麟山區,他的八縱才不過八千人馬,二旅更只有區區三千人,武器裝備也非常簡陋。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八縱司令員,隊伍才有所增加,但跟其他縱隊相比,力量還是弱了一些。
其二,楊庭輝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縱隊司令員,原來的江淮軍區變成了八縱。縱隊相當於軍,大軍過江後,八縱被整編為野戰軍某某軍,楊庭輝擔任軍長。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建國,他一直都是這個軍的軍長,職務沒有再提升了。朝鮮戰爭爆發,他率領這個軍參加戰鬥,回來後依然是軍長。1955年軍銜評選,當時正、副、準軍級,多數評為少將。楊庭輝是軍長,正軍職,根據規定,軍長的標準軍銜對應少將,所以他評少將既沒有評高,也沒有評低,而是剛好符合標準。跟他一直搭檔的王玉田,當時正好是軍政委,最後也是少將軍銜。另外自1937年以來,一直跟著他的姜大牙,當時是楊庭輝所在軍的二師師長,軍銜是大校。所以根據職務與軍銜的對應關係,楊庭輝只能評少將。如果他的軍銜比少將高,那麼王玉田怎麼辦?畢竟他的資歷跟楊庭輝差不多,而且也有不少功勞,兩人說不定土地革命時期就搭班了,一直到建國後都在一起。如果他所在部隊的軍長和政委軍銜都高於少將,那麼其他軍了?前面已經講過楊庭輝所在部隊並不是特別突出,顯然軍首長的軍銜不會超過一般的標準。
楊庭輝後來出事,離開了部隊,到地方搞三線建設去了。如果他繼續留在部隊,軍銜也可能只是少將,1955年後,中間又搞了幾次授銜,不過絕大多數是大校晉升少將,楊庭輝本來已經是少將,所以不在其列。如果1988年他還在部隊,並且擔任要職,那麼還是希望晉升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