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武器開發史上核武器會是終點嗎?
1961年10月份的某一天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被蘇聯人引爆了,雖然它的設計當量按照計劃為1.7億噸(TNT炸藥),但由於沒有那麼大的試驗場地加之造成的影響難以估計,所以在測試中這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炸彈”被修改為5000萬噸。不過即使威力削減三分之二,可它還是創造了歷史,甚至是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就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研製過的AN602型氫彈,別稱為“沙皇炸彈”或“大伊萬”!
AN602是人類測試過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而在實際列裝過的核武器中美國曆史上著名的B83是其曾擁有過威力最大的核彈,單發最大威力為120萬噸(1975年生產的Anvil Kasseri型)(民兵三型導彈單個彈頭威力僅為37萬噸左右);
蘇聯時代其核武庫內服役過威力最強的核彈莫過於SS-18(R-36M)洲際彈道導彈,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撒旦”的那個東西,該導彈戰鬥部可攜帶單發威力接近2000萬噸的彈頭;
到了普京大帝時代的俄羅斯,該國在役威力最強的核武器為SS-18的繼任者,即R-28“薩爾瑪特”洲際彈道導彈,威力預計將會在2000至2500萬噸左右。
“薩爾瑪特”應該是截至目前人類武器開發的“天花板”了吧?
那你就有點太天真了!所謂的武器威力在冷戰時代可能會更看重爆炸當量,然而這東西實際沒什麼“卵用”。你看人家美國配備過威力最大的核武也不過百萬噸級,但你能說它的實力很弱嗎?不能...
因此,現在拼核彈當量就有點過時了。不過俄羅斯也並非在一味地“堆徹”核武當量,“薩爾馬特”的出現只是繼承了蘇聯的“遺風”而已。其實在該國水下的那枚核魚雷才是真正的實戰用“殺手鐧”。
為什麼這麼說呢?
Status-6“波塞冬”核魚雷是俄羅斯在研的六種新型戰略武器之一,為一款無人水下航行器,戰鬥部為核彈,射/航程超過1萬公里、航速可達100節、下潛深度1000米,可自主對目標進行攻擊;
雖然據目前模糊的訊息顯示其威力僅為百萬噸級,但從美國方面散播出來的訊息顯示,該型核武器如果在美國近海引爆會產生浪高超過百米的巨大海嘯,將給沿岸城市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同時導彈防禦系統對類似的武器也無法防禦!
此言有誇大之嫌!列位不必當真,想弄出海嘯哪那麼容易,在下查了一下資料,真實的海嘯必須要有持續的能量輸出方可,而核彈爆炸就是一瞬間的事,雖然瞬時能量“爆表”,可這也就夠激起點浪花,製造海嘯,別鬧了!
那麼多的水下核試驗也沒見哪一次搞出海嘯來!
該型魚雷最大的用途主要是用來攻擊美國的航母,在航母戰鬥群周圍“神不知、鬼不覺”地引爆一款核彈所造成的破壞力可想而知。
天氣(氣象)武器
但從核彈製造海嘯的這一“誇大說法”中我們似乎尋找到了前文的答案!人類武器開發的終極目標可能就是操控“天氣”,或者說是掌握製造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大自然發怒之時我們人類不過是一群螻蟻,面對巨大的海嘯、破壞力極強的地震、席捲一切的颶風時即使這個星球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也只能乾瞪眼!
而相對於製造海嘯、地震這種高難度技術而言,控制天氣可能會更加現實一些;
美國總統氣象控制諮詢委員會主席奧維爾曾警告:“如果敵國在我們之前掌握了天氣控制的技術並進入到大範圍天氣控制模式,那麼其所造成的影響將會比核大戰更具破壞性,而且這種破壞還是單向的(區別於相互保證毀滅)”。
由此也就引發出了一個概念,即天氣戰(或叫氣候戰)。所謂的天氣戰是指使用人工影響或地球工程技術有目的地改變天氣,以便可以利用這種“異常氣候”在經濟、戰略上來擊敗對手並對其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殺傷”!
透過控制天氣或氣候的變化,可以達到以下戰術或戰略效果:
作為直接攻擊性武器使用;
協助部隊進攻;
與其他武器配合使用;
為己方部隊或基礎設施進行大範圍的輔助防禦;
持續不斷地改變氣候可以讓敵國的經濟和政治逐漸變得不堪一擊;
同時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破壞對手的生態系統、農業及網路通訊等多個方面。
當然天氣(氣候)戰並非是新鮮名詞,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人們就在積極探索可以控制天氣的方法,最常見的方式比如人工降雨;
1924年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埃默裡·萊昂·查菲教授就曾致力於利用飛機向雲層播撒帶電的沙粒來試圖改變天氣;
30年代通用電氣工程師文森特·謝弗在研究飛機結冰時證實了Bergeron-Findeisen推測(這是一種早期的降水推測);
1946 年11月13日通用電氣試飛員柯蒂斯·塔爾博特和文森特·J·謝弗博士在紐約斯克內克塔迪以東約48公里處4200米的高空架機向雲層中播撒了大約三磅重的乾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人工降雪作業;
在通用電氣完成這一系列實驗之後,人類終於找到了控制天氣的基本“法門”。隨後美蘇進入冷戰狀態,天氣控制也很快成為兩國關注的焦點,它也被認為是一種威力堪比核武器的潛在武器。
天氣(氣候)戰的歷史
找到了控制天氣的“法門”之後,美、蘇加大了對該領域的投入,美國率先在1953年成立了總統氣象控制諮詢委員會,以評估人工影響天氣的有效性及對戰爭幫助的程度等;
蘇聯雖沒有像美國一樣成立專門的機構(它的天氣武器大多以民用研究為幌子進行),但想要控制天氣或氣候的想法卻更為大膽。比如有傳聞聲稱蘇聯曾設想修建一座橫跨白令海峽的大壩,在其內部安裝數千臺核動力水泵,利用這些水泵日夜不停地工作將太平洋的水抽到北冰洋,以此來提高紐約和倫敦等地的溫度,從而讓這些地區洪水氾濫成災;
另外還有諸如在極地地區覆蓋大面積的有色或黑色覆蓋物,藉以增加熱能吸收率,以加快冰川融化,最終引發足以滅世的洪水等想法。
不過與蘇聯“天馬行空”的想法相比,美國人更為務實,該國是截至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曾在實戰中使用過“天氣武器”的國家;
1967年在越南戰場上美國空軍秘密實施了“大力水手行動”,該行動主要以延長東南亞季風季時間和增加越南地區降雨量為主要手段,藉助持續不斷的暴雨及次生災害來阻礙越軍的後勤;
“大力水手行動”共持續進行了五年時間,其覆蓋範圍從最初的寮國以東地區最終覆蓋至北越及柬埔寨大部分地區,所有降雨作業於1972年7月5日才完全停止;
後來這次秘密行動被美國記者傑克·諾斯曼·安德森扒出,五角大樓迫於輿論壓力終止了行動,由此也導促使了聯合國在1975年對執行的《環境公約》進行了修改,在修改後的《環境修改公約》中明確規定:禁止一切以軍事目的的天氣控制手段用於戰爭。
當然了,許多行為在國際公約上都是明令禁止的,可天氣武器巨大的作用讓很多人趨之若騖,美國也並未因有法令限制而停止對天氣武器的追逐;
90年代,美國空軍參謀長羅納德·福格曼釋出命令:評估美國未來成為天氣控制主導國家所需的理念、能力和技術;
1996年美國空軍發表研究報告推測奈米技術在未來將被用於創造“人造天氣”,由微觀粒子云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智慧霧”可被廣泛應用;
天氣控制可以像戰爭中的原子彈一樣有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人工降雨的先驅歐文·朗繆爾曾說過:“人工降雨或天氣控制的威力可以在未來戰爭中比肩原子彈”;
同時朗繆爾也指出,在理想條件下,用於人工干預天氣的30毫克碘化銀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一顆原子彈;
不過與核武器在使用中的諸多限制相比,天氣武器更加隱蔽、威力更大,這種“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未來武器的實用性要大大強於現在的核武器。
但畢竟這是一種被禁止開發的武器,目前各國在該領域的進展其實並沒有過多的報道,多數都是以民用開發為主。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國家都會完全放棄這種未來“大有可為”的武器,用當年美國總統天氣控制諮詢委員會主席霍華德·T·奧維爾的話來總結:
當政客爭論政策、工程師建造武器時,在世界的“另一面”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人正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是“安靜”的人,也很少為公眾所知,但這些人的目標卻是非凡的,即控制天氣並改變世界的面貌;
這其中有美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他們在一場從未公開的“冷戰”中較勁,除非真正實現理想主義的和平,否則在未來決定戰爭何時結束的最終“殺手鐧”必定是美國或俄羅斯人手中掌握的“地球溫度計”!(該段話發表於1958年左右的美國週刊)
所以說核武器是一種公開的“殺器”,主要負責“站臺”和“裝樣子”,反正也沒人敢在實戰中真正地使用;
而控制天氣的“武器”則是一種隱秘的決戰性武器,在未來它的效能可能會超越核武器,成為人類武器開發史上的又一個新高度(個人推測)。
核武器只能讓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但人類的目的卻是想成為“上帝”,控制天氣之後,人也就離“上帝”更進一步了,當然,離毀滅也就更進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