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漫步廣州,一座古豔綺麗的嶺南老屋安靜地矗立在繁華高樓之中。
這座籌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府傳統建築,本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它在建造時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製作。
不曾想這座已經有133年曆史的老宅——陳氏書院(又稱陳家祠堂),居然聚集陶塑、灰塑、磚雕、石雕、木雕、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一身,可以說是真正的看點十足。
栩栩如生的兩塑:陶塑、灰塑
迅速找到廣府建築的美學特徵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抬頭看。瓦脊上的熱鬧繁華極具藝術張力,令人驚歎。
瓦脊上陶塑鮮明奪目,這項手藝溯於唐朝,下至北宋,逐漸興盛,到明清時期而達繁榮階段。匠人以泥土、色釉為材料,先以低溫陶坯加彩,後為中溫施釉燒製為主。
陳氏書院的陶塑主要集中在正脊的上一層。在鱗次櫛比的格子中,每一套裝飾都具有完整的形制和排列,且題材豐富。各種民間吉祥圖案和粵劇摺子戲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人物群像都栩栩如生地安置於上。若湊近看,還能清晰地看到建造者留下的朝代與商號,可瞥見當時成熟的民藝商業生態。
瓦脊上最優美的一抹弧度是鰲魚——龍頭魚尾的形象。彩色的魚尾舒展著,向天空高高翹起,兩根長而彎曲的觸鬚姿態優美,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活靈活現。
民間傳說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也有人將它視作龍九子之一的“螭吻”。在建築寓意上,由於它屬水、好望,最符合古代木質建築不被烈火吞噬的願望,於是成為一種典型裝飾。
灰塑的顏色絕非字面上低飽和度的“灰”,相反它處處散發著生動活潑、絢麗多姿的氣息。它同樣位於屋脊,通常在陶塑的下一層,已有千年歷史,比潮汕壁畫還早了一個世紀。
在唐代的建築中,匠人用貝灰在門楣窗框上砌出簡單的邊飾,將它以原材料為名,稱為灰塑。歲月荏苒,工藝不斷進化,從線條轉為花紋圖案,又彩繪上了深淺墨色與描畫藍靛。之後從二維變成立體,工匠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填充石灰、沙、稻草、紅糖、糯米粉等來塑造造型,在它沒有乾透時塗繪礦物材料而成。如今的灰塑藝術品色澤鮮豔,耐久不褪。可謂春去花尤在,人走鳥不驚。
垂脊上的灰塑瓦簷獅子是陳氏書院中最大的幾隻獅子。它們通體磚紅,憨態可掬,莫名得親切可愛。我從院落路過時瞧見紅獅,總覺得它守望著建築,與我們打招呼。
古人將把獅子坐在瓦簷前方是希望世代子孫能出人頭地,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中的吉祥元素。灰塑從實用性的角度上來說能解決颱風、漏水、吸潮的問題。在溼度極高的氣候環境下,灰塑起著平衡溫溼度的作用——水分被灰塑先吸收再被陽光曝曬後蒸發出來。兩塑皆為古人的智慧結晶。
充滿靈氣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
相較於陶塑、灰塑多在屋脊周圍,石雕、磚雕、木雕的應用範圍更廣。大凡石木部件、門窗戶扇、牆頭屋脊、風圍照壁都有它們巧奪天工的身影。
陳氏書院的石雕以堅固耐用的花崗岩為主,工匠用鐵錘、鑿子為工具,層層遍遍地精雕細琢。細細數來,石雕獅子遍佈建築各處。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匠人用簡練的線條雕琢圓潤祥和的形態,這一造型是廣東地區石獅的經典。
封簷板下的石雕柁墩則是的一隻只勤勞的小獅子馱著上樑的造型,它不只是可愛擔當,也將上樑承受的重量迅速傳到下樑,起到穩定作用。柁墩是梁枋之眼,也是古建築之眼,它越精美細膩,越能彰顯建築的氣派。
聚賢堂前的月臺又古樸又別具特色。它不只運用了獅子造型,還雕刻了一盆盆時令佳果,寄寓了陳氏子孫終年以果品敬奉祖先的誠意。
磚雕在外牆、墀頭、簷下等均能被找到。它吸取了畫像石和瓦當的精華,融入當地文化與歷史,成為了在牆上永不褪色的藝術品。由於燒磚需要大量的田土,愛惜土地的廣東人漸漸不再將磚雕在廣府建築中的廣泛運用,這顯得陳氏書院上的磚雕更為珍貴。正面外牆上的6幅大型磚雕,均由質地細膩的東莞青磚精雕細刻拼接而成,其中“梁山聚義”、“劉慶伏狼駒”兩幅磚雕最為矚目。
6副磚雕都雕有詩文,陳氏書院的磚雕以詩書畫結合,畫中梅花、麻雀、梧桐、柳、杏花、鳳凰等元素,除了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還有一些寄寓家族繁榮,子孫興旺的意思。
整棟建築用的木頭都是從當年陳氏的族人親自到馬來西亞挑選,並親自運送回來的名貴木材。其木對聯、神樓屏風以及其它木雕物上貼的純金箔就達4公斤之多。
書院的聚賢堂後面有12座木雕屏風,雕刻出“六國大封相”“郭子儀祝壽”“太白退番書”“龍王八仙朝玉帝”“韓信點兵”“岳飛破金兵”等12個歷史故事,人物和情緒都惟妙惟肖,生動喜人。
有一扇門板上還有一個“福”字,同樣是用詩情畫意來雕刻美好。
銅鐵鑄和彩繪是書院建築裝飾工藝中的另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數量不多,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書院大門的彩繪門神、月臺圍欄的鐵鑄欄板裝飾都是藝術品。
陳氏書院凝聚了無數匠人心血,也是羊城風雲變遷的歷史見證。
(原標題《廣州這座老屋,竟藏著七處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