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幸出現牙齒外傷、牙周病、根尖周病等情況,那你就要當心了。因為它們造成的牙齒缺失,常伴有牙槽骨大量吸收。而牙齒缺失後咬合力量的缺失,也會造成牙槽骨組織進一步萎縮。
面對這種情況,在種植牙的時候,就需要植入骨處理。
那麼,當今醫學常用的骨組織植入材料,都有哪些呢?
自體骨
自體骨取自於患者本身,如拔牙創、上頜結節、磨牙區、額骨等各處的骨組織,或術中備種植窩時獲得的骨碎片。骨松質中骨髓豐富,可迅速再血管化,骨再生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強。骨皮質移植穩定性好,但再血管化慢。骨基質中可逐漸釋放生長因子。自體骨中具備與人體相同的組織結構、機械效能和生物學特點,是骨缺損重建的金標準。但是自體故意之後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吸收,且開闢供骨區增加了患者供區的手術床上,而且對於廣泛的骨缺損,存在自體骨骨量受限的問題。因此,在引導骨再生的臨床程式中,通常將自己是骨替代產品聯合應用。
同種異體骨
同種異體材料來源於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如新鮮冷凍骨和骨髓、凍幹骨、脫鈣凍幹骨。異位骨有天然的骨組織結構、良好的骨傳導作用和少量的骨誘導潛能。由於同種異體骨彌補了自體骨來源不足的缺點,在臨床上有很大的應用前景。新鮮冷凍骨的免疫原性和傳播疾病的風險較高,因此很少被用於GBR治療程式。同種異位凍幹骨和脫礦凍幹骨經過處理後免疫原性顯著下降。但其處理過程中成骨細胞等成分被去除,如何能在降低免疫反應的同時而不影響其骨誘導作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異種骨
異種骨主要包括哺乳動物、海藻、珊瑚等骨移植材料。由於高等哺乳動物的骨組織成分、結構和人體骨組織類似,力學效能與同種骨接近,植入後能為骨缺損提供與同種骨相近的支撐,為細胞提供有利的環境與足夠的營養成分,有利於成骨細胞黏附。目前,在臨床應用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蛋白牛骨基質,臨床應用後其多孔結構內有新骨形成。珊瑚骨的結構類似骨松質,有利於纖維與血管長入。珊瑚骨脆性大、無骨誘導性、降解快,主要用於骨間隙的充填與修復,但目前沒有商品化。
人工合成骨材料
人工合成骨材料主要指各類骨移植的異質地材料,包括磷酸鈣生物材料如羥基磷灰石、硫酸鈣、生物活性玻璃等。磷酸鈣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會引起任何炎症與排異反應,具有骨引導性。其中羥基磷灰石不可吸收,有利於長期維持骨再生空間的穩定,而磷酸三鈣吸收迅速,並在降解過程中快速釋放鈣和磷酸因子,有利於新骨的成熟。因此,將二者混合成為雙相磷酸鈣用於各類骨缺損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