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煤矸石煤泥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她第二次榮獲該獎項。
程芳琴是山西大學國家環境保護煤炭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多年來,她一直從事煤基廢棄物資源化高值利用和汙染控制的工程化應用研究,堅持啃“最硬的骨頭”,致力從根本上減排,把變廢為寶的論文寫在了轉型發展的企業裡,把減碳增綠的科技成果寫在了高質量發展的三晉大地上。
此次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專案,歷經10餘年默默無聞、披荊斬棘的艱難跋涉、不懈創新,獲授權發明專利27項,形成地方標準4項;整體技術應用後共消納固廢2.2億噸,減排二氧化硫約230萬噸、氮氧化物約5萬噸,推動了低熱值煤發電行業技術進步,改善了京津冀環境空氣質量,促進了煤基固廢的清潔高效利用。專案成果的推廣應用,將會對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產生重大作用,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具有積極作用。
這一獲獎成果是程芳琴“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和團隊成員一步步創造出來的。2002年,時任山西南風化工集團首席工程師的程芳琴,放棄了正高歌猛進、碩果累累的事業,來到山西大學當了一名普通教師。
一切歸零,從頭再來。沒有團隊、沒有實驗室,程芳琴帶著兩名本科生在學校公用的本科實驗室開始了研究。她認真梳理、總結了在企業的研究,編寫專著,“低品位鹽湖資源利用技術及應用科研成果”於2004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新啟動的科研專案經費不足,程芳琴精打細算,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實驗室不少辦公甚至研究設施是她和團隊成員親自動手把廢棄物改造再利用,勤儉節約的作風深深融入骨髓……但她在建設團隊、培養人才方面,卻堅持大手筆、高起點,特別“大方”。從2006年開始,她就擠出科研經費,先後把所帶的16名研究生和團隊青年教師送到國外一流大學、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
這些年,程芳琴始終堅持一個初心和目標,那就是瞄準國家發展戰略,努力用自己所學知識,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和三晉父老的健康幸福,一步步蹚出一條煤基固廢高效利用的科技新路,開啟燃煤汙染控制之門。
為了選準研究方向,程芳琴常利用工作之餘深入一線搞調研。“那時,遠的地方擠公交,近的地方騎腳踏車,星期天和節假日的時間也利用起來。”從山西到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程芳琴用3年時間深入瞭解煤炭產業發展現狀,為科研方向的選擇奠定了堅實基礎。
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自主創新,矢志科技報國。程芳琴帶領團隊成員,探明瞭煤矸石燃燒活化—汙染物控制—活性灰渣形成規律,發明了煤矸石固硫控溫燃燒與灰渣高效耦合利用方法,成果應用後,實現了煤矸石煤泥入爐量大於90%,在寬負荷下SO2和NO2達到超低排放;開發出煤泥基生物質型煤和配套爐具,使煤泥燃盡率大幅提高,減少了硫高溫釋放和CO中毒,核心技術及產品廣泛應用於山西、河北和黑龍江等北方地區農戶,推動清潔炊暖、守護百姓健康;對於煤矸石在迴圈流化床鍋爐燃燒後產生的“廢棄物”粉煤灰,他們探明瞭灰渣中鈣的賦存形態隨粒徑的構效關係和膠凝活性激發機制,研發了“介面相容、雙重防滲”的防滲密封膠凝材料,成果替代鋪膜,用於煤矸石填埋場地阻燃防滲等複雜環境……
她堅持帶領團隊成員走出校門,把科研做到企業一線。先後與山西潞安、山西平朔、山西大地、山西天宇等企業集團聯合,進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汙染控制技術研究;與平朔煤矸石發電廠共建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特別是近年來與長治市襄垣縣合作,建立起上萬平方米的山西大學襄垣固廢研發基地,校企合作紮實且卓有成效。10餘年來,她與團隊成員奔走在實驗室與企業之間,依靠不斷的科技創新,填補了我國在煤矸石、煤泥及煤泥汙控制和無害化處置領域的一系列空白。
程芳琴說,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於一個信念: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再硬的骨頭也要去啃,再重的擔子也要去挑。
本報記者李林霞
(責編:馬雲梅、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