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賠了,基金跌了,炒股套了,房買貴了。
昨天還一邊凡爾賽一邊給自己打雞血年少有為的青年,今天可能就化身為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喪逼。
正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言:“人類最偉大的王,也無力改變大海中的洋流”。
都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但真碰上大風天,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刮下的廣告牌砸中。在疫情為引子的黑天鵝事件引發的全球性蕭條下,大批人成為時代的失意者。
你可能因為企業利潤下滑,被納入“適當壓縮成本”的範疇。更有甚者因為身處被幾乎連根拔起的教培、地產行業,在“突然死亡法”的規則下突然暴斃。
但最難躲避的還是“35歲失業”的魔咒,身為社畜一旦到了35歲,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就會直接落下,宣告你的職場價值歸零。
現實是每個人都會35歲,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你準備好了嗎?
企業對於新進基層員工的招聘,大多以35歲以下作為硬性條件。曾有學者對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廣告(30萬份)進行調查,發現上海8成以上的職位都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而在成都該比例也接近7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2)將14~34歲界定為青年,35歲則是中年的起點。
35歲之前,你屬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有很多奢望的生猛青年。而邁過35歲這道坎,你就成了古板保守、形象不佳、不經摺騰,摸魚苟且的油膩中年。
無論你能力是否大幅縮水,但知生理機能衰退、家庭壓力倍增肯定是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你的耐久值快速下降,不再經得起5+2、白加黑、996、007的折騰。同時子女的成長,父母的衰老等等,都會成為你不能再全心全意為公司做貢獻的不確定因素。這也是35歲在職業市場先行貶值的重要原因。
如果35歲還沒有躋身於管理層,手握生殺大權,那麼你的餘生大機率就只能接受被管理的現實。
當然,絕大多數站在青年尾巴上的人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職場生存危機即將來臨。有的人還在苦苦掙扎,然而最佳學習的年齡早已過去,想要提升專業技術十分困難,只有開始潛心鑽營人際交往。像極了奧斯維辛集中營裡的猶太人,用血抹在臉頰當腮紅,以顯得自己臀部依然光滑圓潤,還有一點被利用的價值。
有的人已經放棄抵抗,每天上班為了下班,像個胖頭魚一樣縮在顯示器後面,儘可能地低調,能苟一天是一天。
最有宏偉志向的人,在工作之餘,全力衝刺公考。如今房地產下行,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體制內的工作強度沒變,待遇普遍縮水也成了公開的秘密。一心想成為人民的公僕,當然不是因為想接受傳說中糖衣炮彈的玷汙。而是因為體制內已經成為了為數不多,對於35歲以上群體還沒有極大惡意的組織。
當然,前提是你得35歲之前進去。
所以對於老闆來說,35歲就成了“人力壞賬”紅線,前者屬於公司寶貴財產,而後者屬於公司不良資產需要處理。
也許也有有良心的老闆,直接辭退這些老闆凳於心不忍。於是對HR說:“現有的暫時不動,以後不要招35歲以上員工了。”
如果你不幸進入被“最佳化”名單,成為企業“輸送給社會的人才”,就不得不重返社招市場。面對極其稀有的面試機會,你唯唯諾諾的細數過往光輝履歷,面試的HR後生卻趾高氣揚不以為然。彷彿在用黑龍公主奧妮克希亞一樣的語氣朝你怒吼“要明白你的處境,凡人!”
如果你看了電視劇《安家》,並且聽信了裡面:“也許買了房會過得苦一點,但是將來的收入,一定會大大超過現在的預期”等金句。拋開價格縮水的因素,你也有很大的機率受困於限售的政策,無法找到下一個倒黴蛋接盤為你埋單,只有默默地抗下這一切。
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和市場的議價能力,而現實又不允許你躺平的時候。就像“暮去朝來顏色故”的琵琶女,並且還沒有“老大嫁作商人婦”的好機會成功上岸。你以為能一直維持的光鮮外表,精緻生活的“中產階級”這一身華麗皮囊,在時代特有的危機來臨時瞬間幻滅。此刻唯有收起那份廉價的自尊,靈活就業可能才是你人生後半段的最後兜底。
如果真的有時間岔口,你會發現:在宇宙收縮為奇點的盡頭,無數個35歲的你最後在送外賣這一條路上重合了。
《論語·為政》裡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意味著有所成就,經得起考驗。
幾十年前的宣傳畫中,那些滿面紅光、神采奕奕的粗壯中年形象,就代表的社會的中堅力量。
為什麼曾經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存在35歲的人,現在卻成為了最不被看好的一批?
那是因為“一年入行,三年上手,五年懂行,十年出師“的傳統生產模式,在各行各業中逐漸瓦解。過去與年齡相伴的工作經驗,在現代的生產邏輯之下不斷貶值。
自從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在工業化中得到廣泛認可。在無數次的總結拆分後,各種技能學習的壁壘被無限地削減。
特別在寡頭化、甚至壟斷的企業裡更為明顯。因為一個系統擁有越大的生產規模,就越利於拆分其生產過程。分工越細,參與者越容易熟悉,從而生產效率越高,同時對於人員的培養與替換也更加容易。
更為嚴峻的是,網際網路社會強化了新技術的推陳出新。
最終的結果是,曾經被認為是有較高門檻,越熟練手速越快代表著技術越好的IT從業者,也進入了35歲失業的魔咒。
甚至在技術的碾壓之下,你的過往技能很可能一夜之間沒了用武之地。
作為一個龐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巨大的載體會驅使著你做出所有理所當然的動作。當然你作為齒輪,也不需要去做太多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你或許會厭煩,但又覺得自己是巨大機器中的一部分沾沾自喜,甚至產生一種機器因你而轉的錯覺。
直到你無法維持飛速運轉的速度時,機器換掉你的時刻也就到了。
當代社畜在走到30多歲的時候,普遍被一種情緒困擾,他們稱不能平衡工作與生活,背後其實是兩種意志的尖銳矛盾。
人到中年,你想要贍養父母、照顧孩子,或者是想要過上一種小資生活,比如每年出國旅遊幾次,常去的地方是所在城市某地標裡的高檔餐廳酒吧,和常混跡於高階圈子裡的人扯到瓦格納或者切格瓦拉都能口若懸河,振振有詞。
可是你所謂的“迴歸生活、迴歸家庭”的意志,與公司沒有半毛錢關係,資本的邏輯只有追求利益最大化。
你的價值被外部定價,資本只需要你最為理想化的階段。作為有思想的工具,你的中年矛盾無法調和,最後你就會被視為矛盾本身,然後火速下線。
中年人成為舊時代的殘黨,新世界沒有屬於他的船。
網上關於35歲危機的討論,大多會以一碗諸如黃忠老來得志的雞湯,或者如果你足夠優秀就能脫穎而出的訓斥作為結尾。但其實這與于丹老師精神防霧霾理論一樣不夠客觀。畢竟處於傳銷這個體系當中,也能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如果你有幸邁過了35歲困境這道坎,應該心存僥倖與敬畏。
中國的經濟早已過了增速動輒8%以上的時期,與之伴隨的是大量行業也已經度過了快速擴張階段。規模都開始趨於穩定,甚至出現縮減的情況。
有限的增量裡,必然就是有限的新增崗位需求。
2021年最後一天,碧桂園對組織架構進行大調整,106個區域公司經過合併後,只剩下65個。
這也意味著,40%的領導崗位也將消失。
曾經踩著時代與行業的紅利,從初出社會的青澀小張,成長為張經理,最後成為張總站在了人生巔峰。
如今卻在一夜之間,變成了老張。曾經代表著成功經驗的“高槓杆、高週轉”,如今也成為了過時,甚至反動的一套。
除了社會地位墜落所帶來的失落感,還有對於從業多年的虛無感。這種對過往人生的全面否認,更讓人難以自拔。
生活在經驗裡,直到大廈的崩塌。一萬匹脫韁的馬,在他腦海中奔跑。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這些看似獨立的悲劇,如果是社會普遍現象的話,就成了整個時代的輓歌。
35歲的職場危機,與房地產的興衰史一樣,一切的根源其實是人口問題。
一邊是50歲以下群體逐年減少,50歲以上老年群體逐年增加,這些都將轉化為自上而下的養老壓力。
另一邊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這些精力旺盛、素質優秀的年輕人最終都會湧入職場。
他們在瘋狂考證,刷學歷與同齡人中競爭的同時,更多的是擠走一批年齡更大的人。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社會達爾文主義職場化勢頭仍在加劇,35歲這個命運分野可能還會繼續前移。
如何避免35歲死去?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