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出品,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2021年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
先是疫情爆發,導致全球供需錯配,引發了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進而波及到糧食、能源、化肥等多個領域。
而2022年全球糧食市場又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當前來看,全球糧食市場仍然面臨著“3大危機”。
一、疫情
導致整個全球經濟“趴窩”的罪魁禍首就是新冠疫情。
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使得全球供應鏈中斷,製造業停工停產,服務業關閉,貿易鏈斷裂,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改變。這時,糧食作為經濟基礎和支柱率先反應,糧價迅速飆升。
然而毒株仍在不斷演變,去年下半年,德爾塔毒株席捲全球,再次使全球稍稍恢復的經濟再次受挫。
經過一年多的抗疫,雖然全球在應對疫情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但是毒株不斷變異,且人口也在不斷流動,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進一步使全球供需格局壓力備增。
二、通脹
疫情使全球供應鏈中斷,而貨幣超發則直接引發了全球通脹。
隨著多個大國的貨幣超發,持續一年多的增加流動性投入,其結果就是引發全球通脹。並且這種通脹具有極強的傳導性,已從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至物價飆升。
一方面,全球供需格局偏緊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得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最終傳導至下游致使物價增長。當前已有多個國家的物價飛漲,通脹壓力居高不下。
而另一方面,美聯儲是世界銀行,美聯儲的金融政策會波及全球,這也是當前全球經濟的一大隱憂。
雖然美聯儲在去年11月的時候宣佈將縮減購債規模,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在病毒肆虐的過程中,美聯儲未來的金融政策也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2022年通脹仍然高企。
三、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會影響多個領域,而能源中以煤炭及天然氣的價格上漲最為明顯,直接影響的就是化肥企業的成本高企。當前全球多個化肥企業已不堪負重,不得不停工減產,這就使得全球化肥供應明顯下降,化肥價格大幅上升。
而化肥需求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從全球來看,一季度將成為農需旺季。因此,全球年初化肥供應並不樂觀。據悉,當前美國農民的生產成本已比往年高出了2倍之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要麼會減少化肥的使用,要麼會減少種植量,但無論哪一種,最終的結果都會再次加劇糧食的供給壓力。
雖然近日歐洲天然氣價格有所回落,但其整體漲幅仍然在350%以上,並且根據多方預測,今年歐洲天然氣問題仍未脫離困境,這意味著全球天然氣等問題仍將成為推動化肥上漲的一大因素。
四、國際糧食行情
根據去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釋出的全球糧價指數來看,在去年11個月裡,除了6月和7月價格指數出現了短暫的回撥外,其他9個月都呈上漲之勢,並且糧價指數漲幅超40%以上,創下10年來的新高。
再結合疫情、通脹以及能源危機這3大因素,2022年國際糧食行情很難恢復到往年的平均水平。而在穀物中,小麥供需仍然偏緊,而種植成本對玉米的影響存疑,大豆則受天氣影響仍在波動。
而除了上述“3大威脅”外,2022年的天氣也將成為不確定因素。拉尼娜現象對後續天氣是否會產生影響也未可知。因此總體來看,2022年全球糧食市場仍然供需偏緊,價格大機率仍將高位震盪,甚至不排除仍會繼續上漲。
五、中國如何應對?
那麼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又會如何應對呢?
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表示,糧食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並且以“穩”字當先。
就當前國內市場來看,小麥價格在漲破1.5元的大關後,國儲拍賣立即釋放訊號,麥價徐徐而落。今年小麥大機率會迴歸口糧,而口糧涉及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因此口糧必須穩。
另一方面,當前玉米價格雖然還在徘徊,但總體上高點和低點基本已有輪廓,後續大體將會在這個區間震盪。
而今年大豆的政策是“擴大豆”,因此後續不排除會在價格或者補貼方面有所變化。
最後,對於化肥價格,國內調控不可謂不大,從去年下半年國家出手大力調控煤炭價格後,煤價大幅回落。並且多部門協力大力保障化肥生產企業全力生產增加庫存,以保障今年的春耕農需。
因此,雖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輸入型通脹的影響,但是一直以來我們的糧食自給率極高,抵禦性極強,因此受影響也極為有限。在“保供穩價”的大前提下,今年國內糧食市場以震盪趨穩為主。
歡迎關注“新農觀”,一起了解新時代下農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