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開始,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是在當時特定情況下進行的一個城市防禦戰,它對配合東北的停戰談判,以及阻止敵人向北滿解放區大舉進攻,起了重要的作用。其間新華社通訊社克服重重困難,向全國發布了大量追蹤報道。其中多篇報道中提到國民黨軍使用了火箭炮。如:
[新華社四平街(四月)二十三日電]四平街戰事日益激烈。國民黨軍正以六個師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向四平街猛攻。除新一軍三個師與七十一軍的一個師外,現又發現新自熱河偷運至東北的五十二軍一九五師與新由美艦運抵東北的六十軍一八二師。連日來,國民黨軍以各種火炮與火箭炮向市郊猛轟,每日落彈二千發以上,並助以飛機轟炸。民主聯軍奮勇自衛,堅決抵抗,國民黨軍迄今沒得逞。在二十日激戰中,國民黨新一軍新三十師副師長張某負重傷。
[新華社延安二十八日電,軍息]經過十天的激戰,四平街仍在民主聯軍固守中。自四月四日國民黨攻佔昌圖後,四平街外圍戰即行開始。自十八日起,戰事更趨激烈。國民黨軍以飛機、火箭炮、及各式大炮的猛烈火力,向四平街作全面進犯。新一軍之新三十師、五十師,和五十二軍之一九五師,六十軍之一八二師,沿長春路從南面及東南面進犯;新一軍之新三十八師,和七十一軍之九十一師與八十七師殘部,沿四洮路從西面與西南面進犯,並迂迴至四平街西北,造成對四平街的弧形包圍形勢。鄭洞國(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兼第一兵團司令)、梁華盛(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均親臨四平街南五十里的雙廟子,直接指揮這一空前殘酷的內戰。四平街守軍雖與國民黨軍眾寡強弱懸殊,但為了制止內戰,保衛和平民主,仍堅決奮勇自衛,屢次擊敗國民黨軍的進犯,並不斷作強有力的反擊,戰事現呈膠著狀態。
火箭炮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多發聯裝發射裝置,它發射的火箭彈依靠自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突襲性好,機動能力強,可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射大量火箭彈,給敵人精神上以極大的震撼。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壓制性兵器,蘇美各國在二戰中後期相繼投入戰場。那麼國民黨軍是否真的裝備了火箭炮,新華社文中所指的國軍火箭炮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在所有國民黨軍中,裝備最好,真正從裡到外全美械裝備的只有新一軍、新六軍。文中所示的四個軍民黨軍中,也只有新一軍可能裝備這麼先進的裝備。那我們首先看看新一軍的裝備編制情況。1942年10月,中國駐印軍被新編為第1軍,軍長鄭洞國。主要裝備編制情況如下: 軍直屬:1個155榴彈炮營(12門),3個105榴彈炮營(12門),一個裝備M3坦克的戰車營(45輛坦克)。步兵班:輕機槍(一挺),衝鋒槍(2支正副班長各一支)和步槍(8支)。步兵排:3個步兵班和一個輕迫擊炮班(2門輕迫擊炮)。步兵連:3個步兵排。步兵營: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步兵團:3個步兵營,1個迫擊炮連、1個反坦克炮連、1個騾馬輜重連、1個通訊連、1個衛生隊,1個搜尋排、1 個特務排。每個師:3個步兵團,1個榴彈炮營、2個山炮營、1個汽車騾馬混合輜重營、1個通訊營、1個工兵營、1個教導營、1個特務連、1個搜尋連、1個軍械連、1個衛生隊和1個野戰醫院。每師共有M2A1 105毫米榴彈炮12門; 72門M1 75毫米山炮; 108門107毫米重迫擊炮; 108門81毫米迫擊炮; 486門60毫米迫擊炮; 108門M3 37毫米戰防炮; 324挺重機槍; 255具火焰噴射器; 324具巴祖卡火箭筒; 1080挺M1918輕機槍; 湯普森衝鋒槍及斯登衝鋒槍各1200至1500支,M1卡賓3240支。
從上述裝備狀況可以看出,當時新一軍並末裝備現代意義上的火箭炮。但上文可見,新一軍每個步兵營都編有1個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應是當時我方對火箭筒的叫法不規範,泛稱“火箭炮”了。巴祖卡火箭筒因其外形類似圓筒狀巴祖卡樂器而得名。1942年由美國研製成功,其筒徑59毫米,筒長 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帶尾翼的破甲火箭彈,有效射程 100 米,能穿透約130毫米厚的鋼板。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民主聯軍曾在陣地上修築了碉堡。先是中間空的,在遭到國軍炮擊時,往往坍塌造成重大傷亡;林彪發現這個問題後,命令將碉堡改成中間實兩邊空的,大大減輕了傷亡。而巴祖卡火箭筒在較近距離上對我軍碉堡威脅大,從而我方對其映像較深。
參考文獻:《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林彪的軍旅生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