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獨特而複雜的系統,如同一張“接線圖”。如果科學能夠精細地描繪出這張接線圖,永生或許就能觸手可及。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記憶存在於大腦整個連線結構的獨特性當中;這種連線結構即所謂的連線組(connectome)。連線組由其完整的神經元網路和它們之間的所有連線(突觸)組成,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從根本上說,“你就是你的連線組”。
早在這些卓越的成就之前,一些研究先驅在20世紀80年代就繪製出了秀麗隱杆線蟲的完整連線組,包含了該物種的302個神經元和大約7600個突觸,這為後來多年的研究提供了動力。對線蟲連線組活動的複雜模擬揭示了其蠕動背後的同步活動模式。在不同的物種中,連線組內部看似遙遠的大腦區域之間的神經訊號的同步和協調,為執行和記憶有序的事件序列提供了基礎。例如,當幼鳥學習如何鳴叫時,它們透過不同的神經元鏈對從其他鳥類那裡聽到的聲音模式進行編碼、儲存和檢索;反過來,這些神經元又激活了肌肉運動序列,從而產生相同的聲音模式。目前,至少有20項研究正試圖釐清人類連線組在記憶中的作用。解開連線組與記憶之間對應關係的關鍵在於闡明大腦的整個迴路。考慮到其中所涉及的複雜性,精確繪製出如此規模的“接線圖”並非易事。據估計,僅1立方毫米的腦組織就包含大約5萬個神經元,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其中包含了大約1.3億個突觸。一個完整的人類大腦體積超過100萬立方毫米,包含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幾乎相當於銀河系中恆星的估計數量。
而意義最重要的一個數字則是大腦中突觸連線的總數:100萬億。如此巨大的數量級別簡直令人頭腦發麻。只有確定了神經電訊號在這些連線中執行的可能路徑,我們才有可能全面瞭解記憶和主觀體驗的完整活動模式。
如何精確地模擬像大腦這樣複雜的東西呢?目前有一種方法是對連線組及其活動進行數字模擬——可能是在分子尺度上——然後將其釋放到網路空間。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思路。這是一個宏大的模擬計劃,其完整性和準確性如此之高,以至於能對一個人的身份、記憶、意識、思想和感覺等自然屬性進行模擬;而這種模擬的方式,就像我們能夠理解主觀體驗是大腦的自然屬性一樣。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描述過這種模擬方法的前景,在這個未來中,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模擬世界裡,你的思維將與其他被模擬的思維融為一體。
儘管相關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許多方法都預見了模擬涉及數字資訊空間的大腦活動的計算介質。目前,腦機介面技術已經使透過思維控制假肢成為可能。實際的神經修復技術甚至可以直接取代腦細胞。這是最真實意義上的大腦模擬形式。目前世界上許多高科技公司和機構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試圖在思維、大腦和計算機之間建立更深入的連線,這也增加了這種全腦模擬的可能性。
一旦相關技術獲得突破,把全腦模擬的資料接入元宇宙,這也就意味著人真的可以在元宇宙中永生。這一天會到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