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國家寶藏》第二季全集的朋友們,應該都會為太守率百姓抵抗羌人的故事有一定的印象。是啊,官員為保國而不惜死的故事怎麼能不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其實,這樣的故事不止發生在東漢,早在秦始皇登基之前,這樣的故事就已經發生了。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喜大人。那麼作為一個法律方向的官員,喜大人為何要從軍呢?讓我們一起跟隨今天的故事來一起探究喜大人心中的一腔熱血。
為了保證本國地主階級地位的提升,秦國開始依照商君之法,實行軍功爵制度,按斬殺敵將首級數量,從高到低封賞軍士。這種做法雖然觸及了舊貴族的利益,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士兵們的熱情,有這樣的制度,秦國計程車兵似乎一上戰場就成了能征善戰的虎狼。
俗話說,物極必反,這樣看起來特別公平的分配方式給秦王們帶來的不只是老老實實賣力氣掙錢的軍人,還有一些耍小聰明計程車兵。為了節省力氣,遠離危險,更為了快速晉升,這些士兵開始偷偷殺良冒功,趁著隊友不注意,就將隊友殺死換功名。
當然,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很快,隨著沒良心的軍士越來越多,這件事很快被一些細心的將領發現了,然而將領們雖然非常生氣,卻苦於沒有檢驗屍體的辦法,無法用物證證明被害人是否死於他殺。
由於上級找不到辦法,秦國內各地軍士都開始毫不避諱地殺良冒功,直到波及到了喜大人所在的轄區。這一天,喜大人接到了兩個士兵的報告,他們說自己在邢丘城作戰的過程中殺死了一個敵將,特意來喜大人這裡領賞。在二人走後,喜大人不由得心中起疑。一般軍士殺敵之後,氣質中自信滿滿,豪氣干雲,怎麼這兩個人好像一群鼠輩,畏畏縮縮,難道是這首級有古怪?
想到這裡,喜大人連忙發揮自己的檢驗天賦對這個首級進行檢驗,發現這死者並非死於爭鬥,乃是死於他殺,於是急忙叫附近的將領拿出名冊文書檢查是否有掉隊計程車兵。一查果然如此,原來這首級的主人乃是附近的一名士兵,因掉隊正好遇到了同隊的兩名戰友,本欲一道回營,卻不料被二人偷襲其中一個砍傷了他的左額角,另一個則趁機對他一劍封喉。
可憐這樣一位為秦作戰計程車兵,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死在了隊友的暗殺下。喜大人對此悲憤不已,將這兩個賊子繩之以法之後,立刻上報上級。從此以後,秦法繼軍士之間私鬥有罪這條規矩之後又多了一條不許殺良冒功的鐵律,暖了喜大人的心,也暖了千千萬萬個正直的秦國軍人的心。
雖然這則故事在《封診式》中只有短短一段,只有惡人報功和喜大人驗屍的情節是真實的,其它案情經過均為我的推測,但是出現在《法律答問》中的一條條有關維護軍人權利的律法卻是真實存在在歷史中的。比如,在《法律答問》中,喜大人曾經明確記載了秦國士兵傳假訊息擾亂軍心者重罰,幫助將領激勵軍心者重賞的鐵律。
如果說秦法對平民生命權的保護,是百姓們在不敢犯法的基礎上安居樂業的保證的話。那麼,秦法對軍隊尊嚴的維護和對軍人生命安全的保護,就是秦國軍隊奮勇殺敵的根本動力。在這樣時時改進、處處進步的秦法的管理下,秦國上下焉能不心懷天下,為國盡忠?
秦王政十三年,六國和秦的爭鬥到了最終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秦人紛紛從軍保國,而喜大人正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員。在參軍作戰的過程中,喜大人和秦國士兵們一起,先後攻破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國家,並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幫助秦王政完成了統一大業,而這一段歷史,在《編年紀》裡只留下了短短數行。
秦始皇三年,已經年邁的喜大人重新回到了安陸,那個他一展法律方面的才能的地方。他這一生做過小吏,做過軍士,可以說是平凡人中的一個不平凡者。在最後的時光裡,喜大人沒有帶走任何錢物,只是將自己多年來總結的文書全部陪葬。千百年後,當人們再次開啟喜大人的墓葬時,內心是沉重的,誰說秦人厭惡秦法,誰說秦法全無好處,眼前這位已經化為白骨的普通人不正是用自己的心血證明了秦法的進步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