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以後,法國勢力逐步滲入越南。特別是紅河到中國雲南的商路發現以後,法國更是加快了侵佔越南的速度。但是越南傳統上是中國的藩屬,這不可避免地讓中法關係日益緊張,並最終引發了中法戰爭。
為了儘快迫使清政府接受法國的條件退出越南,以保證侵略行動順利完成,基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驗,法國認為結束戰爭最好的手段莫過於直接在大沽一線登陸,進逼京津,達成城下之盟。
然而法國這個計劃首先就遭到了英國的反對。
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在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加,長江流域也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為了避免法國的軍事行動影響自己的利益,英國直截了當告訴法國不得越過長江,只能把軍事行動侷限在南方地區。
此時在遠東地區法國的實力根本無法和英國相比,面對英國的警告法國只能照辦,戰爭期間一直試圖奪取中國南方部分城市或者是重要地區,以逼迫清政府就範。但是長江以南能讓清政府比較重視的地區非常有限,而且效果也不如北京直接,所以一旦在戰場上遇到波折,無法達成目標時,法國人還是不免重新考慮北上直接攻擊北京的可能。
但是這個計劃在軍事上的風險也非常大。
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同,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海上力量,仿造、購買了一批近代軍艦,分別配屬於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這三支水師中,北洋水師主要負責渤海的海上防務,南洋水師守衛長江口附近,福建船政水師則屬於地方艦隊,主要負責臺海地區。
法國既然把戰爭目標定在長江以南,並有意把臺灣作為主要目標,福建船政水師必須首先予以消滅。當然,戰爭爆發以後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也很可能南下參戰。不過此時的北洋水師還在草創時期,“定遠”等艦尚未服役,只有“超勇”、“揚威”兩艘撞擊巡洋艦和一些炮艦、蚊炮船。蚊炮船不適合出海作戰,這麼一來北洋水師可用的軍艦其實不多。南洋水師也只有幾艘舊式巡洋艦,法國遠東艦隊在實力上還是佔據相當的優勢,並不怎麼擔心。
但是如果一旦把目標拓展到了北京,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北洋水師的“超勇”、“揚威”和蚊炮船都裝備有大口徑重炮,足以對法國遠東艦隊的鐵甲艦造成足夠的威脅。雖說蚊炮船不適合在大洋上作戰,可是如果作為海上浮動炮臺,在岸炮掩護下守衛海口時,還是有一定的威脅。
至於“超勇”、“揚威”就更麻煩了。作為碰撞巡洋艦,它們的速度都很快,超過了遠東艦隊的任何一艘軍艦。如果“超勇”、“揚威”以旅順口為基地襲擾法國海軍的話,對於深入渤海灣的法國艦隊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至於直接攻佔旅順口,將北洋水師消滅以後再進攻北京也不現實。
旅順口的入口非常狹小,如果“超勇”、“揚威”和蚊炮船躲在港口內避而不戰,那麼法國海軍在衝入旅順口時必然遭到北洋水師的集火攻擊。而法國談判代表巴諾德發給國內的情報中提到“超勇”、“揚威”的炮手訓練有素,極為優秀,以遠東艦隊的實力從正面進攻不可能成功,只能靠圍困奪取。
問題是法國在渤海附近沒有什麼基地,在旅順投入大量陸軍海軍並不現實,也無法保證後勤所需,根本無法長期圍攻旅順,所以同樣無法實現。
就這樣攻擊北京的想法儘管很誘人,但是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因素下,法國始終沒能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