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蝸牛讀歷史!
晉文公從逃亡到稱霸的傳奇一生(八)
晉文公勵精圖治,為民謀利,國力逐漸日盛,逐漸成了諸侯列國中最富強的國家。
南方的楚國,自以為國強,一直向北擴張,並吃掉一些小國。
隨國國君說:“我沒有得罪過楚,卻為何向我問罪呀!”
其實楚國這樣做,就是想參與各國政治事務,得到東周天子給予的封號,名正言順地進入諸侯列國鬥爭的舞臺。
有一年,楚成王又興兵伐宋,攻克了緡(mín)邑,鋒芒直指雎陽,四面城牆被團團圍住,想逼迫宋國投降。
正在這個時候,衛國使臣孫炎告急,楚王問什麼事,孫炎將晉取五鹿,衛君出逃一一訴說:“如果救兵稍稍來遲,楚丘就難免失守。”
楚王說:“我舅國受困,怎能見死不救。”
於是將申、息二邑的兵馬分開,留元帥成得臣及鬥越椒、鬥勃、宛春一班輔佐,繼續同各路諸侯圍宋。
楚王自己統率蔫呂臣,鬥宜申等,率中軍親自去救衛。
行到半路的時候,得知晉軍已進入曹國,正商議救曹之事,沒多久,又聽說晉兵已攻破曹國,逮住了曹君。
楚王十分驚愕:“晉文公用兵,為何如此神速?”
於是楚暫時駐軍於申城,派人告訴成得臣說:“晉侯在外十九年,如今已六十多歲了,倍嘗艱辛,通達民情。是老天給了機會,使他繼承大晉之業,不是楚所能戰勝的,不如避讓開。”
但成得臣聽後,憤憤不平,傳信給楚王說:“如遇晉師,請決一死戰,如不能取勝,軍法處治。”楚王也沒辦法,只好隨他去了。
宋國派人帶著賄賂品請求晉國救宋。
先軫說:“受賄而救,義氣何在?”
於是分禮物給秦、齊,請求出兵救宋。
秦、齊同時派使者到了宋國,與楚帥成得臣講和,可是沒有結果,不得不回國。
晉文公知情後,差人在半路迎接二國使臣,設盛席款待,告訴他們:“楚將驕悍無禮,不日將與晉交戰,望秦、齊二國出兵相救。”崔天、公子摯領命回國去了。
成得臣發出誓言:“不光復曹、衛,寧讓他至晉,勸晉君恢復衛、曹君位,歸還田土,楚也可解去宋圍,大家罷戰休兵,這般一一道來。
先軫說:“宛春的話可聽可不聽。”
晉狐偃說:“為什麼呢?”
先軫說:“這是子玉的奸計,他想將功德自己搶了去,而將怨恨留給晉國,不聽吧,三個國家與晉結下怨仇;聽吧,光復三國,功德全被楚國佔去。現在,最好的計策是,不如私下允許曹、衛復國,離間他們的關係,再拘留宛春,激起楚國怒火。得臣性格剛烈,浮躁,必然移兵和我軍對戰,於是宋國之圍不是不求解而自解了嗎?”
晉文公說:“這個計策很妙。但是寡人以前曾受楚君恩惠,今天拘留他的使臣,恐怕和知恩圖報的道理相違背。”
欒枝說:“楚國吞食小國,凌辱大國,這些都是中原各國的大恥辱,君不圖霸就不說了,想爭霸,你首先應感到恥辱,一點小小恩惠,算得了什麼?”
晉文公便命令將宛春押到五鹿,並傳話給成得臣:“宛春放肆無禮,現已被我囚禁,等拿得楚君,一併誅殺。”
成得臣一聽大怒,便領兵前來伐晉。
晉文公召集諸將商量計策。先軫說:“一定要與楚軍決一死戰,不能失去機會。”
狐偃說:過去,主公在楚君面前,曾許有諾言‘他日對陣中原,將退避三舍’,主公不是失信的人,必須避開楚軍。”
諸將說:“文公為君,得臣為臣,以君避臣,這是多大的恥辱啊!”
狐偃說:“如果我軍後退,而楚軍進追,這是以臣逼君,理失在楚方,楚軍追逼,我軍必然憤怒,彼驕我怒,取勝是必定的。”
晉文公說:“子犯的話有道理。”
傳令:“三軍向後撤退!”晉軍連退九十里,退到城濮,恰是三舍之遠,就在那裡安營紮寨。
當時,齊孝公、秦穆公各派遣大將率領五、六萬兵馬,前後到達城濮,協同晉師迎戰楚軍。
成得臣不聽楚王勸戒,思想輕敵,以為晉軍退避三舍是害怕楚軍,便率軍一路追殺而來。
經過幾個回合的激戰,楚軍已經潰不成軍,死傷慘重,匆匆向楚國方向逃去。
晉文公在有莘山上觀陣,見晉兵得勝,忙使人教先軫傳令各軍:“追逐楚兵出了宋,衛國境,就不要再追了,更不許多殺擒拿,免得傷了兩國感情,辜負了楚王施惠之恩。”
先軫號令三軍,按令追趕,不越雷池,看好而收。
陳、蔡、鄭、許四國,損兵折將,各自逃走,回本國去了。
城濮之戰的勝利,顯示了晉國的軍事實力,把晉文公推向了春秋歷史的巔峰,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無視晉國的崛起。
城濮之戰就是晉國強盛的標誌。
最後想說:凡是成大事者都是信守承諾,晉文公在逃亡時答應楚君:如果晉、楚兩國有朝一日道兵相見,那晉會退避三舍來報答出國今日的恩情。
晉文公做到了信守承諾,他有這種契約精神才能服眾,所以他才有日後的霸業。
做企業也是,越是大的企業越會照顧消費者的感受,做人也一樣,信守承諾才是行萬里路、做大事的基礎。
你有契約精神嗎?
我是蝸牛讀歷史!慢慢讀才能讀得明白!
跟著“歷史”去讀中國,領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態。
【結語】
我的讀者裡臥虎藏龍,評論比故事更精彩,歡迎分享您的觀點。
您的點贊、評論、分享、轉發,都是對我們莫大的支援!
關注我,下一篇文章內容更精彩,期待您的閱讀
想了解更多歷史,快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