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英斯克(一千六百六十英里)是俄國人在黑龍江所建立的最早的移民點之一,位於一條與吉奇湖相通的黑龍江支流的河畔。從此移民點,有一條路沿吉奇湖北岸通向卡斯特里灣。原來想把馬裡英斯克建成黑龍江主要的移民點,但是由於水的深度不夠-馬裡英斯克位於黑龍江的一條支流之畔,這條支流在一年的部分時間內實際上不能通航-政府機關遷往新建的索費夫斯克城,該城在水利條件方面優於馬裡英斯克。
吉奇湖位於馬裡英斯克下方一俄裡處,政府購買了該地,並派駐一個步兵營進行開墾工作。再下行兩俄裡,即可到達蘇契哥薩克屯兵點。在這個屯兵點對面的一座島嶼上,寨堡的遺蹟依稀可辨,因其位於一個“斜坡”之上,可以認為這就是斯傑潘諾夫遊記中的科索戈爾斯基寨堡的遺址。
當我們順黑龍江的東岔下行時,沿途先後經過俄國的移民地伊爾庫次科伊村、博戈羅德斯克、米哈伊洛夫和新米哈伊洛夫。在這些移民地的附近地區,森林已被砍伐,並在開墾的土地上成功地種植了裸麥,大麥,燕麥和各種的蔬菜;而在黑龍江的島嶼上和定居點後面的高原上則有廣闊的牧場。
夏天移民向來往輪船供應木柴,冬天向驛站提供馬匹,以此牟利。雖然在我們看來這裡的土地似乎並不肥沃也不理想,但是由於這些移民已經適應西伯利亞的嚴寒氣候,他們顯然都是安居樂業的。這些農業移民點是在黑龍江建立起來的第一批移民點,由於必須使移民得到由馬裡英斯克的一些炮臺有效的防禦以防範突然襲擊,又由於政府急欲在黑龍江下游駐軍的緊鄰地區籌集糧秣,政府在選定地點上受到了限制。
在黑龍江右岸,山脈橫亙於江和海岸之間,往往形成三百英尺的懸崖伸向右岸,岩石由粘土板岩構成,這種板岩層疊不勻,具有金屬光澤,有跡象表明,其中含有鐵礦。在普爾村附近,粘土板岩與淺灰色石英岩層交錯相間。它們顯然全都是經受過燒灼的塊巖。在泰爾村附近,可以見到緊實的石灰岩。山區遍生針葉林,只有在低地上才蕃生樺樹和少數低矮的橡樹和楊樹。在島嶼上和在河畔的一些平坦高地上發現了牧草。
黑龍江的左岸,起伏不平,為沼澤、叢林之地。黑龍江在此處與一大湖相通,該湖名叫烏達爾或切嘎爾。從這裡注入黑龍江的阿姆貢河;其下游也流經一個類似的起伏不平的地區;再往下去,黑龍江的幾條支流在其左岸與奧勒爾湖和奇利亞湖相通。
在泰爾村下方半英里處,距阿姆貢河河口不遠的地方,有一陡峭懸崖,高達一百英尺,在其頂上發現了幾塊石碑和一座古代廟宇的遺蹟。第一個石碑距懸崖兩步的距離,高約五英尺,碑的基底為花崗岩,碑額為灰色的細紋大理石。從這塊石碑上的兩處碑文來看,可知此處為昔日廟宇或寺院之舊址。
這是明初繼承前代版圖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的重要證據。清初楊賓及17~19世紀的俄、美、日旅行家對上述二碑,均有記錄。光緒十一年(1885)曹廷傑親至其地調查,並拓回碑文,發表於世,引起中外學者的重視。沙俄侵佔該地後,將二碑移往海參崴博物館等處。今已不知所在。
希臘教修道院長阿弗法庫姆對上述碑文作了解釋,他認為這些碑文是某些不識字的蒙古喇嘛鐫刻的,他們並不熟諳漢語語法,把“永寧寺記”刻成了“記永寧寺”,其意思是:“關於永寧寺的記述”。在石碑的背面鐫有同義的蒙古文碑文。
在石碑的左邊鐫有梵文“唵嘛呢叭咪哞”,下面是漢文“大元軍威無遠弗屆”。在同一邊的第二行中,“唵嘛呢叭咪哞”一語是用漢文和女真文鐫刻的。右邊的碑文系漢文、藏文和女真文,內容與左邊碑文相同。
“唵嘛呢叭咪哞”這句話是根據印度語中四個片語成的。“唵”是一個驚歎詞,相當於“哦”;“嘛呢”的意思是“珠寶”或“寶石”;“叭咪”意即“蓮花”,該花在印度神話和宗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哞在梵文中是一種帶有神秘意味的感嘆詞,本身並無特定的意義。因此,這句話可譯為:“哦!寶蓮!阿門。”據喇嘛稱,這些詞中所包含的宗教哲理是深奧的,它是一句信徒們不能隨便把它當作口頭禪的祈禱辭①。
第二個石碑距第一個石碑四步、幾乎在懸崖的邊緣上。它的基石呈八角形,其上是一段斑岩圓柱。根據當地的傳說.該碑的上部被最初來到黑龍江的俄國人扔入江中。
再向前五步便是和第一個石碑一樣的花崗岩第三個石碑,其上亦鐫有碑文。最後,還有一個八角形圓柱,比其他石碑大,兀立於一個狹窄的岬上,距第三個石碑約有三百五十碼。
在這些石碑後面不遠的地方,有一高地,其上可以看到古代城垣的遺蹟,該城垣高達九至十英尺。附近放著幾塊方石,上有一英寸深的凹槽;甚至到現在基里亞克人大概還有時使用這些方石作為祭壇。當地居民皆奉此處為聖地:薩滿教徒在此處舉行宗教儀式。
柯林斯②回曾經發現這些方石塊裝飾著以刨花製成的花朵。俄國人在十七世紀才知道該處有這些紀念碑。維特森③在其書(第六十七頁)中寫道:“據說在三十或四十年前,俄國戰士們曾於某地發現一個重達六百六十磅的鐘,該地周圍似已被人發掘過,其附近豎立著幾個鐫有漢字的石碑。
據當地居民說,很早以前有一位中國皇帝從海道來過黑龍江,豎立了這塊石碑並留下這口鐘作為紀念。由此得出結論:循此路也許可抵達中國和日本。”在西伯利亞司的圖書館裡,有一份1678年的手稿,其中講述了與此相同的事實。
這些紀念碑四周的風光分外明媚。茂密的森林向南延伸,宛如波浪起伏的大海,間或有山嶺的禿峰聳立於林海之上。朝北便是阿姆貢河口,該處有三角形島嶼,島上森林密佈;縱目西眺,寬闊的河谷盡收眼底,阿姆貢河水順谷奔騰而過,兩岸皆為苔原,苔原的邊緣為難以穿過的針葉林。
阿姆貢河以北的黑龍江兩岸陡峭,江中的一些島嶼很低,以致極易為江水淹沒。這裡斑岩居多,斑岩內含有長石和角閃石的小碎片並有雲母薄片混雜其中;但在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地區,這些礦物較少,帶有金屬光澤的淺紅色變成粘土板岩居多。此地樅樹最多,樺樹和其他少數闊葉樹僅生於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
尼古拉耶夫斯克直到後來仍是俄國在黑龍江最重要的屯兵點,它位於黑龍江左岸一個多叢林的高原之上。碼頭僅供小船停靠,大船隻能停泊於江心,這裡的江面寬達一英里半。城鎮建於高原之上,當我們登上從碼頭通向高原的石階時,看到位於右方的政府機關,管理這個機關的負責人是巴爾先生,他從美國帶來兩艘最初製造出來的輪船,並於1858年獲得了一枚表彰他的“熱忱”的金質獎章。
該機關有一個附屬鋸木廠。在鋸木廠的後面,圓木房舍比比皆是,成為尼古拉耶夫斯克的郊區。這些房舍的住戶為水手和工人:房屋之間仍有殘存的樹樁,使得夜間行走頗不安全。
回到石階的頂端,可以看到位於左方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該城主要的一條大街與高原的邊緣平行,一些“花園”或者可以說荒地把這條大街和高原分開。拐角處第一所房舍是一家酒館。以前是一個軍官俱樂部,由於軍官們之間經常吵鬧打架,該俱樂部已被封閉。
格斯特費爾特談到,在這個俱樂部裡有一個藏書四千冊的圖書館,一間跳舞廳和一間大餐廳。他還提到在這個俱樂部裡有歐洲的一些主要的報紙,這些報紙並未被檢查官的黑墨水塗抹過。所有這些未免大大誇張了。
普呂茨船長對我說,這個著名的俱樂部還比不上德國的一個下等啤酒館。他所看到的報紙為數極少,而且都是幾個月以前的舊報紙。左方的第二幢建築物是付款處,第三幢建築物是警察局。在付款處和警察局之間是一塊開闊地,在開闊地中央有一所教堂、教堂為木質結構,建造得頗為雅緻,柱身的下部仍然是原來的粗糙狀態的樹幹,屋頂塗了綠色油漆。教堂屋頂裝飾著一個大尖塔和四個小尖塔。
在教堂的後面,面對“廣場”,有一座“長官公署”,這是一幢大型的木結構建築物,長一百英尺,寬五十英尺,屋頂上豎立著一個桅頂,從那裡可以向停泊於港口內的船隻發訊號。其他建築物大部分均位於三條側街上,其中有醫院、藥鋪、黑龍江公司的倉庫、一所領航員和士兵子弟學校、一家浴池、長官的市內官邸、另家酒館和一家鐘錶修理店、房屋均由木材建成,門窗都很堅固,內部佈置得盡善盡美。
在城的西面約二英里處,長官有一座鄉間住宅,建於一座突兀的懸崖之上,從該處可領略最廣闊的景色。宅旁有一菜園,附近住著一些俄國農民,他們給城鎮供應雞蛋,家禽和奶油。
1858年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人口為二千五百五十二人,其中包括三百六十九名婦女和一千五百一十八名士兵和水手。屬於政府所有的住房四十九幢,私人住房百幢。有二十七幢公房無人居住。此外,還有一個政府經營的商店和十一傢俬人商店,在私人商店中有七家是外國商人經營的。
入城的通道由控制著黑龍江的上游和下游的四座炮臺防衛。冬天船隻的停泊站是在崴特村,該村位於城的上方十五英里處。用打進江中的木樁來保護船隻,以免被浮冰衝撞。在岸上建造了一幢供停泊站管理員居住的房舍和可容納一百人的營房以及一個浴池。
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的地區不適於農耕,因此俄國農民定居於延伸到馬裡英斯克以下七十英里左右的地方的一些村莊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村莊。在這些村莊種植的燕麥、大麥和裸麥,特別是蔬菜,均獲收成。
在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及濱海地區,一般說來,唯一的闊葉樹,即白樺樹和白楊樹,僅在環境條件最適宜的地方可見到,其他地方則見不到。這一帶地區被大片針葉林覆蓋,並有廣闊的沼澤地帶。森林中以阿楊雲杉居多,間有多脂的松樹和達斡爾落葉松。矮樹叢中有野迷迭香和西伯利亞矮松。沿海廣闊地區遍生野麥;在其邊緣地區,海邊黑黧豆和玫瑰兩種植物已經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了。
--------------------------------
① 詳情可參閱胡克和伽伯特合著的《中國和西藏遊記》。
② 見柯林斯:《黑龍江紀行》,1860年版。
③見維特森:《東北韃靼》,1692年,第一版,1785年增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