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是一篇唐代的銘文,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兼顧思想性與藝術性,因此歷來受到好評。不過圍繞著這篇文章,一直存在許多的“疑點”與爭論。
比如,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劉禹錫;“金經”和“素琴”該如何解釋;《陋室銘》在傳抄中,是否出現了訛誤,以及文中的“白丁”,到底作何解釋。
特別是“白丁”的解釋,一度在網路上掀起了風波。由於對這篇銘文的解讀謬誤,一些學生的家長指出,《陋室銘》作者有歧視“平民”的嫌疑,於是要求將這篇銘文從語文課本中剔除。
下面我把關於這篇《陋室銘》的種種疑問,與學術界的各種解讀做了一個簡單彙總,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順便嘗試解答關於“白丁”的疑問,希望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共同探討。
關於《陋室銘》的問題
目前,關於《陋室銘》的問題一共有四個:一、它的作者是誰;二,“金經”和“素琴”的正確解釋是什麼;三、《陋室銘》是否在傳抄中出現了謬誤;四、劉禹錫對“白丁”的態度如何。
先說第一個問題:《陋室銘》的作者是誰。《陋室銘》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劉禹錫,事實上在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包括吳小如、卞孝萱、北山等在內的一批學術界名人,都一致斷定《陋室銘》是“託名偽作”。換句話說,就是有人借劉禹錫的名義,創作了這篇文章。
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這篇銘文從未被收錄進劉禹錫的個人文集。另外,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曾經提到過,一個叫崔沔的人創作了《陋室銘》。
在民間傳說裡,《陋室銘》的作者是劉禹錫。但是在北宋的時候,歐陽修、劉昫等人駁斥了這種說法。歐陽修在他編修的《新唐書》裡面採用了顏真卿的說法,認為作者是崔沔。
南宋後期,有人編寫《古今整合》,第一次正式採用了劉禹錫的署名。到了清代,這篇銘文被選入《古文觀止》,於是《陋室銘》的作者是劉禹錫這個說法,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了。
不過吳小如等學術界的名人卻認為,此文的作者既非劉禹錫,又非崔沔,應該是一個“無名氏”。由於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在這裡就不深入探討了。
《陋室銘》的第二個問題:“素琴”、“金經”到底指什麼。許多相關的註釋裡面,都把“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中的“素琴”解釋成沒有裝飾的琴,把“金經”解釋成用“泥金”書寫成的經書。
但有學者指出,《陋室銘》中的“金經”,就是指“佛道兩家”的普通經書,它並不一定是“泥金”書寫而成的。“素琴”也不是普通“未裝飾”的琴,這篇文章裡的“素琴”源於一個典故。
相傳,晉代的陶淵明本身是不會彈琴的。所以每當有客人到來的時候,他就會取出一張沒有弦的“素琴”,裝做在演奏的樣子來娛賓,唐詩中經常用到“素琴”的典故。
比如李白詩裡有“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的句子,白居易的詩裡有“素琴欲弄半無弦”,裡面提到“素琴”就是沒有弦的。所以這些文人彈奏的,事實上是“無形的琴”。
弄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可以解釋關於《陋室銘》的第三個問題了:文章是否在傳抄中出現了謬誤。
因為在從前的解讀裡,不知道有“素琴”的典故。所以有人認為,“可以調素琴”一句,與後文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相互矛盾。
所以有人懷疑其原文是傳播中出現了訛誤,“無絲竹之亂耳”應為“有絲竹之悅耳”。但是事實上揭開了“素琴”之謎後,這個疑問也就不復存在了。
《陋室銘》的第四個問題,就是關於“白丁”的解釋。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些家長指出這篇文章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說法不妥當,作者是不是在歧視“白丁”。
看過很多文章,想透過對“白丁”一詞的解釋來替作者開脫,說明作者根本就沒有歧視普通人的意思,但是我在讀過一些文獻後發現,大家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可能出了一些問題。
“白丁”原本指的是沒有功名的普通人,在這篇文章裡其實是指“鴻儒”之外的那些人。想要知道作者為什麼這樣講,你就聯絡前後文,徹底理解當中的含義。
作者在提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前,曾經交代過自己住的這間陋室的環境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青苔長到了臺階上,野草都長進了門簾裡。可想而知,他居住的地方豈止是“無白丁”,事實上也不可能有什麼“鴻儒”。因為根本就沒有人去,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
在寫完“談笑有鴻儒”二句後,作者連用六句話,進行一段虛實相間的精彩描寫。他自稱在陋室裡可以“隔空彈琴”,閱讀一些佛道典籍。好處是“沒有絲竹之亂耳”,也沒有“案牘之勞形”。
聯絡上下文,我們不難判斷出,作者所謂的“鴻儒”是基於想象的存在。事實上這些“鴻儒”是哪裡來的呢?全部都是出自那些“金經”裡面。
因為他獨處陋室,只能與佛道經典為伴,閱讀書籍就是與書的作者進行思想交流。閱讀的經典,也都是由“鴻儒”寫成的,所以自然也就“往來無白丁”了。
如果有“白丁”也寫成了這樣的鴻篇鉅製,那麼“白丁”也就成“鴻儒”了。因此《陋室銘》的作者定下“往來無白丁”這句話,自然不是因為他瞧不起“平民”。
結語
難怪有人說,今人讀古文,不亞於讀外文。一篇短小的唐代銘文,在學術界裡尚且有那麼多的“疑問”與爭論,普通人因為看不懂它,誤讀“白丁”,以為劉禹錫歧視平民,就很正常了。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陋室銘》的作者很有可能根本不是劉禹錫。於是無論文章裡那句“往來無白丁”,到底有沒有歧視“平民”的意思存在,好像都不關劉禹錫什麼事兒了。
這篇文章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第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是來自顏真卿的“崔沔說”。至於作者是劉禹錫的說法,一開始就是源於“民間”的“小道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