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
在坎坷中奔跑,
在挫折裡涅槃,
憂愁纏滿全身,
痛苦灑落滿地。
我們累,卻無從止歇,
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你有沒有問過下面這些問題:
為什麼生活這麼難,前路根本看不到希望?
為什麼我如此無助,找不到生命力量的來源?
為什麼終日忙忙碌碌,卻記不起自己為了什麼而忙碌?
為什麼這麼無聊,幹什麼都沒興致,缺乏生命的活力?
為什麼每日壓力重重,疲於奔命,根本沒時間去尋找自我的價值?
你有沒有在深夜叩問內心:來這個人間,究竟為了什麼?
你,有沒有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位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書,以講述親歷的苦難故事,給出了這些問題在思想和行動上的答案。
而且,在成書之後的漫長生涯裡,他以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給出的這些答案。
壹 傳奇之書和傳奇之人
一、神奇的“刮臉效應”
一位早幾周到達奧斯維辛的同事說:“我只乞求你們一件事,”他說,“如果可能的話,每天刮臉,不論要用鋒利的玻璃,還是用最後一塊麵包刮臉用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來更年輕,而且,刮臉還會使你臉色紅潤。想活下來,你唯一的辦法是,看上去能幹活。如果你腳後跟起了個水泡,走路瘸了,黨衛軍看見你這樣,就會把你招到另一邊。第二天,你就肯定要被送進毒氣室。
這不是虛構的小說臺詞,
這是發生在奧斯維辛的真實故事,
故事冰冷而殘酷——如果要在集中營活下來,你首先要避免被黨衛軍送進毒氣室。
黨衛軍會送什麼人進毒氣室?
答案是:不能幹活的人,也就是在集中營中沒有價值的犯人。
所以,至少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和更健康,就是集中營生存的第一法則。
這個真實故事出自《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二、傳奇之書
這本書太受歡迎。
《活出生命的意義》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的“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本圖書”,全球售出超過1200萬冊。
1200萬冊意味著什麼?列個數據就知道了。
第一檔:超級暢銷書。一年內累計銷量達到50萬冊以上。
第二檔:比較暢銷書。一年內累計銷量達到20萬冊以上。
第三檔:一般暢銷書。一年內累計銷量達到5萬冊以上。
等於要連續超級暢銷24年,才能售出1200萬冊,
這本書是一個傳奇。
而且這是一本既有故事,又有思考,更有行動指南的書。
1、有故事——故事就是一個案例,而且是最好的案例,因為是作者本人的親歷故事;
2、有思考——書中處處都有對人性的思考。因為發生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的環境裡,所以這些思考更加深刻、真實、發人深省;
3、更重要的是,有行動以及行動指南——作者是意義治療學派的開山鼻祖,是維也納第三學派創始人(第一學派和第二學派分別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真正的心理學大師級人物,其療法影響深遠,治癒了包括自己在內無數人的心理疾病。他在書中講述了在集中營和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的典型案例。
三、傳奇之人
維克多·弗蘭克的人生是一個傳奇。
1905年,弗蘭克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
童年家境貧寒,曾在農場乞討;
早慧,15歲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觀;
16歲寫信給弗洛伊德,並得其賞識;
1930年,25歲,獲醫學博士,晉升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助教;
1942—1945年,他在納粹集中營渡過;
同時期,父母妻子全部死於集中營;
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67歲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
80歲登上阿爾卑斯山;
92歲去世
你可能會說,現在早就不存在集中營和毒氣室了。
是的,現在沒有他人有權力把無罪之人送進毒氣室,但你自己卻掌握這個權力。
只要自暴自棄,否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就等於把自己送進了慢性毒氣室。
維克多·弗蘭克經常問別人:“你為什麼不自殺?”
當然,這不是在挑釁,而是為了治療。
下面一起看看,這位傳奇的心理學大師講述了什麼真實故事,以及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貳:正 念
一、別否認,其實你很能吃苦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佚名
關於人類適應性的潛力,弗蘭克說了幾件讓他不敢相信的事:
1、洗完澡後赤裸裸、溼漉漉地站在深秋的寒風中,居然沒有感冒。
2、一名醫生甚至驚呼:“教科書在撒謊!”因為教科書上說,睡眠時間不足規定的小時數時,人就不能生存,但是事實證明這是錯的!
3、在無法刷牙,嚴重缺乏維生素的情況下,胃卻變得健康多了;
4、睡眠質量很差的人居然可以在僅僅幾英尺距離的鼾聲中安然入睡。
我也一直確信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沒有這個我不能入睡,沒有那個或別的什麼我不能生存。來到奧斯維辛的第一個晚上,我們直接睡在木板上,9 人合用兩條毯子,大家只好側身擠在一起。雖然曾被禁止將鞋帶上床,一些人還是悄悄把沽滿泥漿的鞋子當枕頭。否則,我們只能頭枕著自己白天累到幾乎脫臼的臂彎入睡。每當睡意襲來,我們便可以在幾個小時裡忘卻痛苦,解脫自己。
弗蘭克總結說: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群”的觀點是否正確,我們肯定會回答:“是的,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但請不要問我們是如何習慣的。”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關於人類具有強大潛能的報道,最常見的比如“為救孩子,這位母親抬起了一輛汽車”;歷史上,以一國之尊的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我始終感覺超人般的女性和遙遠的勾踐有些傳說性質,但弗蘭克的講述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真實,無比的真實,彷彿就在眼前。
弗蘭克給出了第一個答案——當我們面對困境甚至苦難,心中首先要知道:這沒什麼好怕的,再難我都能適應。
二、別忘記,你始終是自由的,即使身在獄中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盧梭
如果身處獄中,失去的是最寶貴的自由。不過,失去的只是狹義的自由。
其實,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自由,至少沒有完全失去過。
當然,人類也從來沒有擁有過完全的自由。
人始終擁有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
薩特說,人生無非是B與D之間的C。
B代表BIRTH——出生;
D代表DEATH——死亡;
C代表CHOICE——選擇。
人生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
做題的人是你。
弗蘭克說:
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實際上,人們也經常會遇到需要抉擇的時刻。每天每時你都需要做出決定,這樣的決定將使你要麼屈從於致命的暴力,要麼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同時也將決定你是否成為環境的玩物,是否拋棄自由和尊嚴而變成標準的囚徒。
這句話可以說是盧梭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的獄中弗蘭克版。
弗蘭克想要說的是——永遠不要忘記,無論在何時何地,你都是自由的。
當你身在困境中,你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穆來納森和沙菲爾《稀缺》一書中說,正是“稀缺”造成了心智頻寬的收窄,常常導致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的缺失。從這個角度看,深陷困境中的人確實面臨更大的困難。但是,
“即使像缺少睡眠、食物不足以及心理緊張等類似的情況,也只能說是限定了犯人可能的應對方式。在最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取決於他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於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身處的困境,只是給出了較平日更強的限定,而不是完全喪失自由。當你遭遇困境,你可以選擇躺平,也可以選擇奮鬥;可以選擇學習新知、或者體驗新生活。
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話最能體現出這種自由。
“我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賜給我三個恩惠,讓我受益無窮:
第一個恩惠,我家裡很窮,窮到連飯都快吃不上了。託貧窮的福,我從小就嚐到了擦皮鞋、賣報紙等辛苦勞動的滋味,並以此得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第二個恩惠,從一出生,我的身體就非常孱弱,託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鍛鍊身體的機會,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體;
最後一個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為我連小學都沒畢業。託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請教,從未怠慢過學習。”
即使是為奴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人也擁有選擇做斯巴達克斯或者納特·特納的自由。
弗蘭克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人類是自己的主人,而非環境的奴隸。
三、別忽略,你擁有愛,更有責任
人能儘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覺到好象吃梨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
——狄更斯
這本書最浪漫和美好的文字出現在下面這段講述裡。
人們跌跌撞撞地走了幾英里,在雪地裡滑倒,再爬起,互相攙扶著行進。儘管默默無語,但我們都在心裡思念著自己的妻子。有時,我偶爾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雲後散開。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緒萬千。我聽見她回應我的話,看見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誠鼓勵的表情。不論真實與否,我都堅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陽還要明亮。
忽然間,我一生中第一次領悟到一個真理,它曾被詩人讚頌,被思想家視為絕頂智慧。這就是: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我理解了詩歌、思想和信仰所傳達的偉大秘密的真正含義:拯救人類要透過愛與被愛。我知道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於無比美麗的永恆思念中”。
人們經常說:失去才知珍貴。
其實人們並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是因為,我們“失去”,失去的是曾經“擁有”的狀態,如果我們對失去這種狀態感到痛心,說明這種已經習慣的狀態是我們更加想要的。所以我們失去的越多,就越會懷念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了的人和愛。
身處困境中,你不需要經歷令人後悔不已的失去,就可以體驗到失去曾經”擁有“的狀態的痛心, 你就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所愛。
找到所愛,也就明白了責任所在。
愛與責任其實是一體的。
愛,激發責任;
責任,昇華愛。
《南方週末》2022新年獻詞寫到:
沒有誰想到,為這一年中國人的日常留下最真實畫像的,是一份份“流調”。
52歲的紹興計程車司機,多日裡每天跑車20小時;出差徐州的男人,日復一日除錯裝置,晚上吃麥當勞十分鐘度過44歲生日;45歲的南京媽媽,除在機場做保潔外,其餘全部是帶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足跡;35歲的爸爸,晚上在東莞居住,早上送完孩子後又大巴連地鐵趕去深圳打工;瀋陽大爺的雞架子、廣州阿婆的早茶、揚州天天麻將館、雲南多位八旬老人旅遊到內蒙古額濟納旗,讓生活現出地方風情;而瑞麗居民的困頓、伊犁遊客的窘迫、西安全城的封控,讓人耿耿,有如身受……
那些粗糲的細節,那些奮力生活的軌跡,那些單調重複裡的愛、責任和堅韌,真實映照著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比滾動播報的全球新冠疫情數字更加牽動人心。
今年羅胖的跨年演講中引用的一句話,與《南方週末》新年獻詞遙相呼應:
支撐我們的,何止詩和遠方,更有身邊的日常。
所以,困境也是一種契機,發現的契機,
在其中,我們更易發現自己生命的本真,
讓生命更加真實和純粹。
四、別不信,你可能成為聖人
遭遇苦難的深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佚名
弗蘭克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工作實現創造的價值,也可以透過追求美和藝術獲得愉悅。
但是,在那些不僅沒有追求創造和快樂的機會,而且只存在一種達到最高道德標準的可能(就是說,在對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縛的生命的態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運和所有苦難、揹負起十字架的方式為他提供了賦予其生命更深刻含義的巨大機會,即便在最困難的環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這種困苦環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
弗蘭克承認,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這樣的道德境界。在集中營的犯人當中,也只有極少數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難帶來的價值。但“這樣的人哪怕只有一個也足以說明人的內在力量可以使他超然於外在命運。”
弗蘭克說,不是僅僅限於集中營,在任何地方,人都會遇到厄運,同時也就會遇到透過勇敢地面對苦難而實現道德昇華的機會。
苦難,確實是一種成聖的契機。
看看被人尊為聖人的曼德拉、甘地、耶穌,包括顛沛流離、終身不得志的孔夫子,就可以印證一句話:
遭遇苦難的深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尼采說,遇到不幸時,心靈的緊張和由此獲得的力量,見到殘垣斷壁是心靈的震撼,經歷忍受、解釋和利用不幸時所進發出的創造力和英勇精神,以及心靈所感受到的一切深刻、神秘、假相、精神、詭計或偉大——哪一樣不是透過痛苦,不是透過巨大痛苦的磨練而獲得的?
痛苦,巨大痛苦的磨練一你難道不知道正是這種磨練來了人類迄今為止的全部提升?
所以,當遭遇困境,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契機,即使不是自我昇華的契機,至少也是一次自我升級的契機。
還要記得問自己:
未來的我,應該如何做才能配得上這個困境或者苦難呢?
五、別獨善,努力幫助他人
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
——埃·哈伯德(《致加西亞的信》作者)
弗蘭克講述了一次他幫助眾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當時因為有犯人偷了幾個土豆,所有人都被餓了一天。弗蘭克和其他飢腸轆轆的囚徒們躺在床上,他突然想要為大家做點什麼。
他開始唸叨。
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所遭受的難以挽回的損失是什麼?我推測說,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損失很少。只要還活著,就有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職業能力、財富、社會地位一一所有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獲得或者恢復原狀。無論如何,我們的骨頭架子都還沒散掉。不管我們經受過多大的苦難,將來那都是一筆財富。我引用了尼采的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我估計我自己活下來的希望是二十分之一。雖然如此,我也不想放棄希望。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將帶給我們什麼,更不用說下一個鐘頭會發生什麼事情了。即便我們不敢設想以後幾天會出現什麼戲劇性的軍事事件,有誰否認有時候轉機會突然出現呢?
我還提到了過去,提到了過去所有的歡樂,它的光芒仍然照著現在的黑暗。我引用了某人的一句詩:“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
我告訴獄友們,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我說有人在看著我們在艱難環境中的表現,這個人可能是朋友、妻子或者活著和死去的他人,甚至是上帝,他希望我們驕傲地而不是悲慘地面對苦難,並且清醒地知道如何對待死亡。
最後我講到了我們的犧牲,每一次犧牲都是有意義的。我給大家講了一個獄友的故事。他剛到集中營時試圖跟天堂達成一個協議:以他所受的苦難拯救所愛的人免於痛苦。對這個人來說,苦難和死亡是有意義的,他的犧牲是最有意義的。他不想白白死去,而我們誰也不願意白白死去。
弗蘭克說這些話的目的,是在那種幾近絕望的環境下,為生命找到豐富的意義。他的努力成功了。
電燈再次亮起時,我看見獄友們蹣跚著向我走來,眼含淚水,充滿感激。但我現在得承認,我很少有這樣的內在力量跟苦難的獄友們做這樣的交流,因此我一定錯過了不少應該能夠這麼做的好機會。
俗語說“助人為樂”。
其實,助人並不僅僅能讓自己快樂,更能實實在在幫助自己。
因為,幫助他人,展現的正是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這些能力和力量,是照亮自己內心的光芒。
這話貌似雞湯,但還真不是雞湯。
凱文·凱利說:也許宇宙中最反直覺的真理是,你給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羅曼羅蘭甚至說:一個豐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來餵養飢腸轆轆的別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叄: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歌德: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席勒: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羅曼·羅蘭:尋找能使自己值得獻出生命的某個東西。
周國平:“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於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於尋求的過程中。”
你認為哪一個定義最合胃口?
我偏愛羅曼羅蘭,因為更具體。
至於周國平,其實算是思想遊戲,或者某種意義上的心靈雞湯。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弗蘭克給出的比羅曼羅蘭更為接地氣。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麼?”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麼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由於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透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弗蘭克認為,意義對每個人都不同,不過都應該落到實在之事——愛與責任上。
當然,愛與責任可大可小。
一位普通的單身母親為了孩子努力活著;
馬丁·路德·金為了一個人種的權利去抗爭;
貝索斯、馬斯克關注人類這個物種未來的生存空間;
尤瓦爾·赫拉利把視野擴大到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動物的大命運。
……
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你為什麼不自殺?”
你的答案是什麼?
肆 如果身處困境,你可以做什麼?
一、四類建議
根據弗蘭克的故事,做個應對困境的小結:
一、保持正念思維:
1、困境並不可怕,人類很有潛力;
2、別忘記,人在哪裡都是自由的。
二、換框思考:困境能給予我們什麼?
1、發現什麼是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2、也許,這是自我升級甚至是昇華的契機。
三、我們還可以有怎樣的行動?
1、承受苦難;
2、幫助他人。
我加一個建議:
四、閱讀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推薦《悲劇的誕生》和《罪與罰》。
二、控制
正念、換框和行動這三項可以歸結為一個詞:控制。
列納德·蒙洛迪諾在《醉漢的腳步》中論述了控制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發現,要在納粹集中營中倖存下來,“所依靠的是這樣一種能力,即無論周圍環境看起來如何具有壓迫性,都能進行計劃和安排,以保留一些獨立行動的空間,並對生活中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保持控制”。
書中還舉了兩個實驗進一步證明“控制”對生命的意義。
實驗一:在一項研究中,野鼠突然被剝奪了對環境的所有控制權,它們很快就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慾望,就此死亡。
實驗二:心理學家埃倫・蘭格在一家名為“阿登屋”的高階養老院針對老年人做了關於控制權的實驗。
第一組老人享有一定的控制權,包括:
1、可以決定自己房間的傢俱佈置。
2、可以自己選擇一個小禮物。
3、每週會放電影,老人可以自由選擇哪一天看。
第二組老人不需要做任何事:
1、養老院已經給老人佈置好房間,老人只用拎包入住即可。
2、養老院贈送了統一的小禮物給老人。
3、每週四或者週五會放電影,養老院會通知老人去看。
實驗發現,有控制力的老人更積極,更願意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長時間交談。
同時,實驗人員透過舉辦活動和觀察平時老人看電影的次數來判斷老人的心態,發現被統一管理,失去控制力的老人看電影的次數變少了,同時,面對養老院的活動,也沒有參加的慾望。
這表明,失去控制力,讓人的生活態度變得消極。
更重要的是,18 個月後,沒有控制權的那一組老年人,死亡率為 30%;而有控制權的那一組,死亡率為 15%。
如果你身處困境或者遭遇苦難,一定要保持住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控制權——掌握控制權就是最佳答案。
如果你身處困境,可以借用著名的寧靜禱文的格式,誦讀下面這段話:
“當我身處困境
上帝,
請賜予我寧靜
可以接受那些我不能控制的事
請賜予我勇氣
努力控制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事
請再賜予我智慧
能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本文略顯沉重,所以最後用南方週末新年獻詞的第一話收個尾:
無論大小,每一次抉擇,都是一次主動求變,都期待一場苦盡甘來。
正如每一棵破土的新芽,都帶著穿透時光的倔強。
2022,新年快樂!
關於人生意義,可以點選連結,延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