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善 美(論人生65)
青冬
真、善、美是相對假、惡、醜而言,彼此各組成一對矛盾,相生、相伴、相尅,此消彼長,二者的關係是對立的統一。
真善美與假惡醜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凡有人群的地方無處不在,它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善美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完美人生,它既是人生目標,也是人生態度,既是人生境界,也是衡量生命及生活質量的價值尺度。
論 真
真即本真,係指事物的本來面貌。
真是相對假而言,真與假是對立的統一。
我們判斷一個物件是真是假,是指它的材質,而材質的真假是可以用科學方法鑑定的。
我們判斷一句話是真是假,除了親耳所聞外,還要判斷此話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實。
我們說一件事物是真的,是指事物實際發生的過程及來龍去脈是真實的。客觀事物是複雜的,僅憑肉眼難辨真假,還需要用哲學的目光進行科學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我們判斷是真理還是謬誤,就是看它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而且必須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才能做出判斷。謊言不攻自破,偽裝偽科學如同肥皂泡。而真理是批不倒的,真理的光輝是遮掩不住的,真理與日月同輝,真理永存。
以上講的全是客觀事物,客觀世界。那麼如何判斷主觀世界的真偽呢?一個真實的自我具有哪些本質特徵呢?一言以蔽之,生命的本真即真、性、情。何謂真性情?真即保持本真的自我,真實的自我,不加粉飾,不做作,不說謊,不做違心事;性即率性而活,隨心所欲;情即真情實感。人活真性情就是從實際出發,過自己內心想要的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生活。
有道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就拿不說謊、不做違心事來說吧,十年“文革”浩劫時代,“四人幫”實行封建法西斯專政,實行高壓言禁,政治上講真話者,輕者坐牢,重者殺頭,冤獄遍於國中,誰還敢講真話呢?講違心話,辦違心事,純系政治形勢所迫。現在時代不同了,但物慾橫流,世風日下假亦真,亟須呼喚良知一寸心!人性的弱點之一是虛榮心,人生似乎是活給別人看的,於是處處攀比,在違心且脫離實際情況下,作出一些無甚意義乃至荒唐蠢事。從心理學角度,則是自欺欺人,欺騙他人並不是目的,也無利可圖,而是為了自欺而欺人,自欺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剝去偽裝,去掉虛榮,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人活真性情。
論 善
何為善?善是相對惡而言,沒有惡就沒有善,沒有善也就無所謂惡。“善惡昭彰,如影隨形。”(清.李汝珍)善與惡相生、相伴、相尅,彼此相對立而統一。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人非盡善,也非盡惡。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人既有善的一面,如人道主義,惻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互不侵犯,和睦相處,同情心,辭讓心,孝心,愛心,施愛行善等;同時由於人的劣根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惡,如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嫉妒,報復,自私,好鬥,野心,造謠中傷,謀財害命,殘殺無辜等。
善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或曰善有三種境界。
善的最低境界是基於人性出發的人道主義。人道是區別於獸性的最後的分界線。厭惡之心,惻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大體屬於這一層次。
善的中等境界是性善,係指同情心,辭讓心,原諒他人過錯,疾惡如仇,仗義執言等,大體屬於這一層次,它是人類的一種美好情感。
善的最高境界是發自內心的愛,是行善、施愛。關心他人,照顧他人,慈善事業,不求回報的義工,傾力救援,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捨己救人等,均屬於這一層次。
古人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為善不同,同歸於美。”(唐.王勃)善良是人性的最高品質,也是人世間最美的閃光點。
論 美
美存在於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美無處不在。美感是心靈的愉悅,就其本質而言是屬於精神生活。審美也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因此,很難給美下一個確切的為人們普遍認可的定義。與其陷入定義概念之辯,不如從不同方面探討美存在的形式及美的本質。
從文學藝術角度,美存在於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之中。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之美是以真為前提的,內容富有精神內涵,同時還必須有恰當的表現形式,才能有意味,耐玩味,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如繪畫之美,存在於似與不似之間。因為美離不開真,不似就無美可言;太似瞭如同攝影,反倒失去了繪畫之特有的美。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它來源於生活,不等同於生活;高於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唯其如此,才能產生藝術美,才能打動人心。
從建築、幾何學角度,美存在於結構比例及光線顏色對比之中。
從心理學角度,美存在於心靈愉悅之中。
從社會學角度,美存在於一切
美好的事物之中,如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秩序、和平、和諧等等。而專制、獨裁、戰爭、好鬥、欺詐、陷害、恐怖、無序及一切醜陋的社會現象,均是醜的。
從世俗社會生活角度看,美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生活是美好的,美就是生活。生命是美好的,美就是生命,而最美存在於生機勃發的生命之中,存在於創造性的欣欣向榮的生活之中。
從哲學角度,美是相對醜而言的,沒有醜就沒有美,沒有美也就無所謂醜,美和醜是對立的統一,美就存在與醜的對立之中。
美離不開真與善,美總是寓於真和善之中。真善美三位一體,才稱得上完美。這裡所說的完美,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就審美主體而言,美離不開情與愛。一個不熱愛大自然的人,一個對大自然毫無感情的人,即使江山美如畫,也是熟視無睹,根本引不起他的美感。
美抽象而具體。美是透過人的感官及肢體而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審美是由好奇心和趣味性而引發,完成於意味性。沒有意味就不會產生快感,就不會有精神上的愉悅,因而也就沒有美感。自然風光、建築、繪畫、人和動物等一切客觀存在,其美在於形象,訴諸人的視覺。音樂美在於旋律,訴諸人的聽覺。美食美在色味俱佳,訴諸人的視覺和味覺。心靈美在品德高尚,訴諸人的意識。只有當感官的快感轉化為心靈的愉悅,才能產生美感。美感是心靈的創造,是內心世界豐富充實的標誌。
審美情趣因人而異。林黛玉心目中的美與焦老大心目中的美絕對不會相同。有道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情人眼裡出西施。”當然這是就審美主體而言,並非說審美沒有客觀標準。當然,絕對統一的客觀標準是不存在的,但相對的一定意義上的標準還是存在的。
以人為例,美體現在外貌、舉止及心靈三個方面,或曰三個不同的層次。
人的外貌美主要體現在體形、臉形、面板、眼睛上。體型美體現線上條和上下身的比例上。臉型美體現在五官端正及合理的比例結構上。臉的結構比例,公認的標準是橫豎三等分。(橫:額頭、眉毛至鼻尖、鼻尖至下頜三等分。豎:兩眼之間的距離等於一隻眼睛的長度。)越是接近三等分的臉型就越美。至於面板,人們有“一白遮十醜”之說,其實不然。顏色只是其中之一因素,何況各種族有自己的審美標準。除了顏色還有粗細之分。更重要的是光澤,面板美在氣色上,唯有氣色才能體現健康之美。在五官中,眼睛尤其重要。眼睛是心靈之窗,氣質雅俗寫臉上,目光語言最豐富,一雙嫵媚勝群芳。回眸一笑非輕狂,兩灣秋水波盪漾,此道美麗風景線,最是銷魂賽天香。在此順便提一下,現在有些人熱衷於整容及過分化妝,其實大可不必。離開真並非是真美。不加粉飾美猶在,自然美麗勝粉黛。
比外貌美高一層次的美是氣質高雅。一個人舉止得體,落落大方,態度真誠,和藹可親,不卑不亢,男士風度翩翩,女士風韻猶存,這是一種氣質美。中國自古就有“三分容七分態”之說,這裡所說的容即外貌,態即氣質。
比氣質美高一層次的美是心靈美。心靈美體現在誠實、善良、寬容,富有同情心愛心,樂於奉獻他人和社會。此乃人性的最高品格,也是人世間最美的閃光點。
痴人不識樂,安知弦外音?沒有音樂的耳朵,何以欣賞音樂旋律之美?沒有美術的眼睛,何以欣賞美術作品之美?由此可見,審美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
審美少功利,而芸芸眾生又多重實際功利,所以迄今為止,審美仍屬於少數人的專利。審美時代更是遙遙無期。
一個審美時代的到來,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是消除妨礙審美的社會弊端及偏見,二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