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現實中,我們所說的攀比、競爭、炫耀等等現象,歸根到底都是在尋找自身的優越感。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需要優越感,兩個人都在對比,一個家庭都在對比,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自己比別人優越的地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說到底就是給自己生活質量加分。
優越感這種問題隨處可見,小到個人對自己身邊的閨蜜的嫉妒,絕對她今天穿搭比你有氣質,所以她就有了優越感,為了獲得更多的優越感你就會考慮添一件新衣服,換個新手機,找個更優秀的男朋友。再到一個家族,沒有不比較的,一個村子裡,表面上都很和善,但是背地裡都在較著勁,所以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家比一家的大門修得氣派,一家比一家的門檻高。大到國家之間的優越感競爭,就不言而喻了,再大就上升到人種了,為什麼民族歧視問題幾個世紀都無法解決,無非一些白人覺得自己有優越感而已,還有甚至血統的問題。
雖然優越感這個詞會有很多的代替詞,比如虛榮、面子、尊嚴、名望、血統、民族自豪感等等,但是歸根到底就是不同的個體之間想透過對比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先不要說大的方面,就個人之間的優越感比較總是很初級的,因為優越感都是在看表面,是普羅大眾都能理解的。比如說你穿一身新衣服你自我感覺良好,大家也能看得見,所以在你的自我感覺良好中,你就要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別人有可能不明所以但是會根據你的氣質改變對你的看法。
但是我們要區分一種誤區,優越感並不代表生活質量,還記得以前的故事: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人民的生活基本上難以溫飽,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很多人會出門的時候用豬皮抹自己的嘴唇,出門讓別人知道今天吃的有油水,其實大家都一樣都是吃糠咽菜。還有很多人家都沒有白襯衣,為了節省布料,只做一個白襯衣的假領子,套在衣服裡邊,出門讓人看見,來獲取優越感。
既然優越感並不代表生活質量,能否代表精神質量呢?這就是更大的一個誤區,不管有沒有文化的人,我們都崇拜文化人,尊重那些能說會寫的人,而這些人就有了優越感,所以你看那些穿著西裝革履戴著大金鍊子的人,拼了命地讓自己的後代學習文化知識,還時不時說一句:你爸就吃了沒有文化的苦。那些物質條件滿足了的人生活質量就高了嗎?看來還不是。
真正有優越感的人其實不屑於跟人比較,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抬頭看過星星,更不知道那些芝麻粒大的星星比我們的地球都要大,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思考為什麼一點水能掉到地上,為什麼飛機可以飛起來......
而能懂得這一切天命的人又怎麼會跟一般的人比較優越感?
所以我們生活的一切痛苦來自於對比,而想要優越感是對比產生的動機,但是優越有感的人並不一定優越。我們都是大俗人,給自己貼一些可笑的標籤,而真正有優越感的人卻連嘲笑的時間都沒有。
如果可以請思考一些這輩子都沒思考過的問題,別花更多的精力追求那些可笑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