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不糊塗,糊塗的人不聰明。聰明一般是指精明,這種人記憶力好,理解力強,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聰明是意識化的過程。我舉兩個寓言性的小故事:
有一天,一隻青蛙遇到了蜈蚣,青蛙問蜈蚣:我有四條腿已經感到很多了,走路時靠蹦著前行;你有那麼多條腿,你走路時先邁那條腿呢?
蜈蚣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時回答不上來,於是就是:我先想一想再回答你。
於是,蜈蚣就試著走路,看看到底是先邁哪條腿。它走了幾步,感到不知道如何邁步了,於是就對青蛙說,你不要問我這個問題了。你不問我走得好好的,你這一問我反而不會走路了。
另一個故事是說,有個老頭,長了一嘴長長的鬍鬚,鬍鬚雪白飄逸,甚是令人羨慕。有一天,一位年輕人問老者:你的鬍鬚甚是好看,不知道你在睡覺的時候,是把鬍鬚放在被子裡呢還是放在被子外邊呢?
老者回答他說:我從來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待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看看是怎麼放的。於是,晚上睡覺時,老者把鬍鬚放在被子外,又放進被子裡,這樣反覆數次,竟然失眠了。
蜈蚣先邁那條腿走路、老者睡覺時把鬍鬚放在什麼地方,這本來是不需知道的事情,可是當想知道的時候,蜈蚣不會走路了,老者失眠了。如果說,不知道是潛意識狀態的話,那麼,想知道時就是意識化過程。
意識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似乎只有人類才具有的心理現象,一般是伴隨著知、情、意三者共生。知就是認知,情就是情感、情緒,意就是意志力,這三者構成了心理的內容。我們探索外界事物,離不開這三者的共同作用。但是,在生活中,有些東西是不必知道的,就如同蜈蚣先邁那條腿走路,老者的鬍鬚睡眠時放在什麼地方,如果知道了,反而無益。
我再說一個例子:有個姓王的人有個背後議論別人的習慣,經常在別人的背後說三道四。有一天,王某在背後議論一個姓張的,說他懶惰,妻子經常與他吵架,甚至到了離婚的程度。另一個人聽了王某的議論,就把這事告訴了張某。從此以後,張某見了王某就很不高興。
這件事本來並沒有什麼,誰人背後不說人呢?可是,當你知道有人背後說你壞話時,你對這個人的狀態就會微妙的變化。許多人際關係的破壞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發現,許多心理疾病也是這樣產生的。比喻說,有個人最近情緒很低落,有一天,他在網上發現一個測試抑鬱症的網站,出於好奇就測試了一下,經測試顯示他有重度抑鬱症。他在網上又瞭解了一下抑鬱症的特徵,感到自己的狀態都符合抑鬱症的條件,從此,他真的抑鬱了。
這就是對號入座。對號入座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有時候也會情緒低落,如果把自己當作抑鬱症患者,就有可能真的抑鬱了。
還有一個現象是命名。有些東西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你一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這個東西就存在了。當年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事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人,處在混沌狀態,有了名字後,就被人們認識了,一旦認識就會被利用,因此才會“天雨粟,鬼夜哭”。
聰明其實不見得是好事,有些事你該糊塗還得糊塗,因此鄭板橋說“難得糊塗”。糊塗有時和智慧差不多,老子說,大智若愚,意思是說,具有大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差不多。
智慧和聰明不是一回事。聰明的人深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具有很強的分辨心。而智慧的人能看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絡和本質,他的內心像明鏡一樣,往往是不需要分辨的。聰明的人總想把事物弄的條理分明,因此能抓住機遇,在人事上有人緣,在物質上佔便宜,一般發展的都很好,但是,利弊相衡,聰明的人往往用腦過度,身體狀況難免低於常人。
俗語說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