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詩經》的人都知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裡提到的“雎鳩”,就是棲息在河邊浮萍和蘆葦叢中,捕食小型水生動物的水鳥,它的俗名叫白麵水雞,學名白胸苦惡鳥,又叫田雞。
民間傳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常鳴苦惡之聲,晝夜不息,其中大有含恨喊冤之意。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音同“苦惡”。
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是鶴形目秧雞科苦惡鳥屬的鳥類,又名白腹秧雞。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01
形態特徵
白胸苦惡鳥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慄紅色。成鳥兩性相似,雌鳥稍小。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欖褐色,並微著綠色光輝。兩翅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翅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兩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幼鳥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體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虹膜紅色。嘴黃綠色,上嘴基部呈紅色。腿、腳黃褐色。
02 生活習性
棲息於沼澤、池塘、溝渠和河岸,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整合3-5只的小群。多在清晨、黃昏和夜間活動。白胸苦惡鳥善行走,無論在蘆葦叢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輕快、敏捷。有時也在水中游泳,飛翔能力差,平時很少飛翔。迫不得已時,飛行10餘米或數十米後又落入草叢。
情期和繁殖期常徹夜鳴叫,鳴聲似“苦惡、苦惡”,單調重複,清晰嘹亮。
白胸苦惡鳥為雜食性,以甲蟲、蚱蜢、龍蝨、螞蟻、蝸牛、螺、蠕蟲、蜘蛛、小魚等為食;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如野荸薺籽、稗、瓜子、穀子、大麥、小麥等。
03 繁殖特點
繁殖季節在4-7月份,此期有明顯的領域性。巢營於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灌水的水稻田內。一巢約產4-7枚卵,卵呈橢圓形,淡黃褐色,密佈深黃褐色或紫色斑點。
孵化期大約16-18天,兩性輪流孵卵、餵養和照顧幼鳥。雛鳥絨羽、嘴及腿均為黑色,常由親鳥帶領活動。
04 種群狀況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及馬來諸島。分佈狀況:亞種chinensis繁殖在中國北緯34°以南低地。越冬於雲南、廣西、海南島、廣東、福建及臺灣。偶見於山東、山西及河北。圖片為適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見鳥,高可至海拔1500米。
雖然理論上苦惡鳥適應自然的能力沒有問題,但是也並不代表這種鳥類沒有滅絕的風險。事實上近些年苦惡鳥的數量整體是呈現下降趨勢的,而且並非只是我國,其他國家的苦惡鳥也呈現負增長的態勢。原本目擊率非常高的苦惡鳥,現在目擊率已經不再那麼高了。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溼地的退化,造成苦惡鳥生存環境的變化。所以我們不止要保護森林,同樣也要保護溼地,保護所有的生態圈。
轉載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網路,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是出於傳播更多資訊的目的。 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絡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