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229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轟炸機,也是德國的末日奇蹟武器設計之一,也是唯一曾經成功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同時也是美國空軍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親爹,有人稱它為Go-229戰鬥轟炸機,隱身機的鼻祖。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各國的先進武器都在不斷的服役。每當看到美國空軍的鎮壓國之寶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時候,都被它那份獨特的氣動外形和超前的設計佈局所震撼,而B-2也憑藉著幾乎無懈可擊的隱身能力和作戰能力,成為了美國空軍的殺手鐧。每次美軍對外進行軍事行動,我們都會看到B-2的身影,B-2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那獨特的無尾飛翼氣動佈局,更是讓美國空軍自豪,好像只有美國空軍掌握了無尾飛翼氣動技術。
圖為現役美國B-2戰略轟炸機
但事實上早在1944年,歐洲的德國就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它的外形和效能,即使放到21世紀的今天,那也是相當的先進,但在當時那是絕對的前衛,它絕對能稱得上是德國的末日奇蹟。
當時德國有著異常強大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二戰末期,把這一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時德國的科學家們爆發出的創造力,簡直讓人感到震撼,其中包括飛碟等一系列武器。就是今天的我們看來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武器在那時候被創造出來,Ho-229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就是其中一個已經接近成功的專案。當時二戰已經發展到後期了,局勢對德國越發不利,當時的制空權基本在美英空軍手中,這讓德國空軍司令十分頭疼。為了奪回制空權,德國就把希望寄託在了新式武器上,其中就包括Ho-229戰鬥轟炸機。
1943年,德國空軍司令提出了關於轟炸機的設計方案,要求這款轟炸機,能夠在10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攜帶1000公斤的炸彈,飛往1000公里外的目的地,因此這個也被稱為3X1000計劃。當時主要是因為德國的轟炸機在入侵英國針對盟軍指揮中心進行轟炸前,都會遭到盟軍攔截機的阻擊,導致損失慘重,無法到達目的地實施戰略轟炸。
1944年,新型轟炸機正式開始研製工作,計劃被命名為Ho-9,該機是交由霍頓兄弟設計。霍頓的設計思路思想是隻有飛翼這種單純以機翼容納成員的動力系統,取消機身水平尾翼和垂直操作面的佈局,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飛機的速度。至於飛行的穩定性和方向控制,可以透過副翼、襟翼和導流片等部件的組合作用來實現。為此霍頓兄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起初霍頓認為飛翼的低阻力設計可以滿足所有的任務需求,而降低阻力後的結果是,可以在較慢的巡航速度情況下增加航程。儘管如此,他們立即提出了私人的設計方案,並且以此設計案為基礎開發轟炸機。由於該機的最大時速明顯優於盟軍攔截機,這也得到了德國航空部的支援。為了能夠讓他執行戰鬥機的角色,該轟炸機還需要加裝兩挺30毫米機炮。
1944年3月,第一架原型機無動力滑翔試飛成功,實驗證明飛機飛行品質完全滿足技術設計要求。在實驗成功的鼓舞下,德國空軍開始了有動力實驗,安裝兩具容克Jumo 004B渦輪噴射發動機,動力實驗機代號為 GoIX v2。1945年2月2號,代號為霍頓IX v2的噴氣動力飛翼機在德國奧拉寧堡進行了第一次升空試飛。不過在試飛期間,發現飛機的橫向穩定性出現了問題,這是無垂尾飛機的一個固有缺陷。第二天試飛專案則完成得比較成功,但是著陸時剎太快,造成主起落架損壞。整體來看這款轟炸機還是相當不錯的,修理好之後在2月18號再一次試飛,但是這次卻以悲劇收場。該機升空僅僅45分鐘後,試飛員就傳來發動機熄火的訊息,所以必須返航。在此期間,試飛員試圖用爬升和俯衝的方式重新啟動發動機,但是都沒有成功,飛機在迫降機場時翻滾著衝出跑道,最終機毀人亡。
從整體佈局上來看,該轟炸機的座艙位置相當靠前,尾噴管突出在機翼後表面上,機身中部採用傳統的焊接鋼管結構,整機基本是以多層膠合板作為盟皮,不過在發動機噴口附近位置用的是金屬以承受高溫。機翼外段部分則是全木結構,其重要邊緣由薄木片和樹脂壓合而成的特殊強化材料製成,只有一間是全金屬的。曾經有人懷疑木質機身是否能夠承受強大的噴氣動力,但實驗的結果表明,這樣的設計在減重的同時完全能夠滿足強度要求,而且由於戰時重要金屬資源的缺乏,以木為主,有的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再說木工對於人力的要求也比較低。
Ho-229屬於單座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只能乘坐一人,預計生產型機長達到7.47米,高2.8米翼展16.75米,空重46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8100公斤,最大航程3170公里,作戰半徑1900公里,最大速度997公里/小時,升限計劃達到驚人的16000米,所有根據理論上的效能推算,放眼當時在全世界轟炸機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超越了當時盟軍所有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而且超越了德國另一種噴氣式戰鬥機Me-262。在武器方面,該轟炸機的固定武器計劃為四門MK-108或者兩門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可以攜帶兩枚500公斤SD 500炸彈或者55毫米R4m火箭。計劃中還包括加裝雷達的夜戰型和雙座教練型,以及武裝的偵察型。
1945年春天開始,Ho-229在僅僅試飛兩次的情況下,就開始在戈塔公司的工廠投產。生產中並且進行著後續改進計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1945年8月,雙座裝甲加強型Ho-229b就可以投產。Ho-229運用可回收式三點式起落架,飛行員配備有一座彈射座椅,但是當時Ho-229a開始順利生產的時候,德國的末日也來臨了。
1945年4月14號,美軍第9裝甲師攻佔了戈塔公司位於弗雷德里奇斯洛達的工廠,20架還沒有來得及完工的 Ho-229a和它的最新改進型霍頓IX v3 v4 v6一起落入到美國人的手裡,同時落入到美國人手裡的,還有整條生產線和霍頓IX計劃的全部技術資料。而40多年後B-2隱身轟炸機完成首飛,其無尾翼佈局和Ho-229如出一轍。
不過有人認為,飛翼機並不是什麼特別新銳的東西,這個理論在1910年就被提出,所以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出品的B-2,其實是他們自己的飛翼血脈。據瞭解霍頓兄弟中的一人在戰後曾經去諾斯羅普求職,但是由於兩者對飛翼的理念衝突而被拒之門外。之後該公司為美國製造了兩款飛機,他們就是諾斯羅普的XB-35和YB-49。而如今Ho-229在全世界僅存留了一架,就是1945年4月14號被美國繳獲的霍頓IX計劃的v3實驗機,該機被珍藏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當中,成為舉世珍品。
大家認為Ho-229是美國B-2的親爹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