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梁宏亮 每經編輯:梁宏亮
近年來,中國智慧製造加速發展。全球範圍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給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期待能夠將智慧製造賦能到各個生產環節中,替代原有的勞動力,降低企業的生產製造成本。
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深度解析了智慧製造將給中國製造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認為,智慧製造能夠將所有生產過程中的引數捕捉到,幫助中國製造業企業積累更多的經驗。正因如此,智慧製造的發展有可能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破局點”。
據何帆介紹,智慧製造發展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資料化,第二步是數字化。數字化階段需要做分析,分析之後還是為人的決策提供參考。到了第三步的時候則是智慧化,也就是說人已經不需要做決策了,更多的還是由演算法做決策。最後人是來配合機器,來和機器協作。”他說。
從智慧製造現階段發展來看,已經實現了從資料化到數字化的跨越。如今,製造業資料可以被蒐集和匯出,透過資料清洗和資料探勘,實現數字化的分析。不過,與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相比,製造業資料無法透過流量變現的方式迅速成為企業獲利的資源。那麼,製造業資料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何帆認為,資料分析可以幫助企業在質量控制上幫助企業實現全程追溯。“但是,從全過程追溯到最後提高利潤率,這個邏輯鏈條其實很長。”
在他看來,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過程將會更加困難,涉及到了整個設計方式出現很大變化。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智慧製造的發展十分重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智慧製造可以對沖週期波動。“製造業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最大不同是,絕大部分製造業企業都已經經歷過經營週期。”何帆解釋:“而經歷過經營週期的企業與沒有經歷過的企業相比,兩者是不一樣的世界觀。”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慧製造的出現可以對沖週期波動下的勞動力波動。“現在工人成本在增加,工業機器人成本在下降。那麼就可以用工業機器人代替工人,如果經濟出現波動,無非是幾臺機器停下維修。這樣可以避免在招工方面由於週期波動給製造業帶來潛在風險。”何帆說。
過往,同質化產品的競爭往往會演變成為價格的競爭,最後的結果則是競爭雙方兩敗俱傷。何帆認為,未來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方向,則是將產品變為服務。“許多消費者需要的並不是產品,而是需要解決方案。如果智慧製造之後可以更好提供解決方案,那麼企業就會更具有競爭力。”
“對於工程機械來說,往往客戶需要的不是挖掘機便宜不便宜,而是好用不好用。我一個十幾億的施工專案一年就要完工,那機器但凡出現問題,哪怕造成一天停工其損失都很高。所以,這類客戶在意的是能否馬上提供服務。”何帆舉例說。
而數字化的應用則可以在機器沒出現問題之前就檢測到異常,提前與客戶溝通、配發零件。對於施工現場的機器人,還可以遠端維修。在這種情況下,製造業就從原來單純賣產品變為賣服務。“有了服務之後才可以有差異化競爭,才可以做的更好。”
與發達國家製造業相比,中國製造業的歷史沉澱還不夠悠久,在經驗積累上仍然有所差距。中國作為製造業後起之秀,需要更多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工匠”。隨著智慧製造大規模應用於製造業中以後,所有生產過程中的引數都可以捕捉到。這時候只要出現一個“工匠機器人”,就可以互動學習,讓整個生產線上的機器人都變成“工匠”。在何帆看來,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後來居上的“破局點”。
“經過這一輪的考驗之後,中國製造業企業未來的真正優勢不是以前生產東西更便宜,生產速度更快,產品升級速度更快,而是抗風險能力更強。這很可能是中國未來核心競爭力。”何帆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