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網際網路和疫情的衝擊下,實體經濟寒冬會越來越嚴重。說這話的人我猜大部分都是房東之類的人吧?
我非常好奇為什麼實體經濟非要和網際網路經濟對立起來呢?
後來我發現這種對立,不是實體與網際網路的對立,是地產和平臺對立,是收租這群人的對立。
比如一家做汽車美容和維保的,你搞個398元套餐更換三大件之類促銷活動,我相信沒有那個老闆說我只搞線下的,我不搞線上的這些傻話吧?如果這個老闆是個明白人,相信他一樣也會去搞短影片搞團購達人搞直播帶貨,而不是喊自己員工滿級去派小卡片就完了,
只是他不明白怎麼做這些事情,大部分市井裡面的實體不是輸在網際網路的對立面上,而是輸在資訊差和知識技能差,還有渠道的壁壘上,當然關鍵在於沒有考慮到租金交給了誰居然會影響自己生意。
像服裝之類的行業可以脫離店鋪存在的就不必討論,一些需要實地來提高給顧客服務的如果換著以前找個旺鋪,租金高點無所謂,最緊要是有客流,招牌可以被看得見,生意也能做下去。可是疫情期間,人們都不上街都不愛人群中聚集,這些傳統經商思維的店鋪往往就是倒得最快的。
十年前,2011年胡潤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出爐,上榜的前十中有四個是做房地產的,唯一出現一個網際網路企業還只是百度;十年後富豪榜的前十行業佔比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網際網路企業已經佔了四家,表明上看是地產交棒網際網路,但是地產建商場和網際網路企業建平臺本質並沒有區別,他們賺錢的本質都是收商鋪的租金。
地產建商場收租看客流旺不旺,客流旺自然鋪租也貴;
網際網路建平臺,商鋪進來免費,但想要更多流量就得繳納“流量”這個租金,
服裝店交給房東的租金轉交給了電商平臺,
餐飲店交給房東的租金轉交給了外賣平臺。
實體經濟一直都還是那個實體經濟,只是租金交給了誰發生了改變而已。
很殘酷的事實,“租金”,是做創業經商繞不開的坎,實體還能不能做?是可以做,只是要帶著網際網路思維來做,
以前開鋪面做生意,選位裝修鋪貨,靠服務口碑累積熟客;現在做生意先搞IP,搞內容搞短影片積累精準粉再推商品變現,反過來玩了,所以你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