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2021第二屆中國國際換電模式產業大會在上海舉行。本屆大會以“緊抓換電產業發展機遇,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主題,聚焦換電行業發展趨勢、換電平臺及換電場站運營、換電模式創新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助力換電行業蓬勃發展。快電聯合創始人於翔受邀參會並發表題為《不止於充電,打造“油、電、充、換、光、儲”互補共贏綠電新生態》的演講。
換電網路的形成將深刻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
日前,乘聯會發布資料顯示,11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20.8%;今年1-11月達到13.9%,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提升顯著。乘聯會判斷,明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有望突破20%。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換電站建設”也在2020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日前,工信部印發《關於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納入此次試點範圍的城市共有11個,預計推廣換電車輛10+萬輛、換電站1000+座。從市場預期看,換電模式將迎來加速發展。
於翔表示,參考國家統計局相應的資料可得出,在2030年到2035年之間,我國燃油車保有量將達到峰值,在這個時間段內會出現結構性拐點,我國新車銷量中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比例將達到1:1。按照這一趨勢預測,新能源汽車千人保有量大概會在2035到2040年之間達到世界平均值的400臺,屆時,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會不低於1.5億臺,需要數量巨大的換電站、充電站等基礎設施。
關於換電站的發展,於翔提出:“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與快電聯合編撰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使用者充電行為白皮書》顯示,超95%使用者具有跨站充電行為,平均跨站14座,最多跨站數量達162座。為什麼要跨站充電?因為一座站滿足不了使用者。”於翔認為,“這些跨站充電的使用者中,或將有相當大的部分直接轉移到換電領域,汽車換電網路形成後,一定會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不止於充電,快電打造互補共贏綠電新生態
目前,交通領域是國內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不斷提高,交通領域碳排放壓力將進一步增加。
於翔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是降低交通碳排放的主要路徑之一。“新能源的轉變將是一種不可替代、不可逆轉的趨勢,存量減排、增量替換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必由道路。”在商業模式方面,於翔提出透過能源方式來開啟生態,構建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在數字化運營基礎上,打造“油、電、充、換、光、儲”互補共贏綠電新生態,把綠電應用到出行領域,讓出行能源更加節能、更加低碳。
在充、換電站選址、建設方面,於翔認為,周邊油站的熱力情況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如有多少加油站,客流量、留存率和復購率情況,客戶細分是哪些場景等。當油站周邊的燃油車更換為新能源汽車後,這一區域同樣是首選的能源補給場景。於翔建議,要透過油、電資料結合,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充電樁建設提供更精細、更科學的選址建議。
依託網路規模,快電為行業構建了龐大的公域流量池。於翔介紹,目前,快電已接入3000多款主流App和平臺,包括貨拉拉、快狗打車、菜鳥等貨運平臺及物流企業,嘀嗒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等網約車平臺,為交通出行提供底層能源補給。與此同時,快電還依託智慧車聯網,為車輛提供車機終端能源補給。
在充換電站運營方面,對於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運營車輛司機,在充電的40分鐘裡,休息、餐飲以及車輛整備等需求都亟待被滿足。於翔表示,充、換電站可以作為滿足這些需求的落地場景。快電為充、換電站提供了無人零售、無人餐飲、按摩椅、充電寶等設施,滿足車主的多元化需求。為了提升充、換電站服務質量,快電還有一支千餘人的線下團隊,協助充、換電站做裝置技術端運維、場站安全管理、場站衛生管理,讓所有使用者都能享受更好的充、換電服務體驗。
交通領域碳減排任重而道遠,換電模式的發展和普及將極大推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提升,助力交通能源領域實現“碳中和”。於翔表示,快電對於充換電領域的願景是希望透過能源方式來構建一條完整的生態鏈,並透過第三方充換電網路,精準助力換電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