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技術以礦山系統為原型,以地理座標為參考系,以礦山科學技術、資訊科學、人工智慧和計算科學為理論基礎,以高新礦山觀測和網路技術為支撐,建立起一系列不同層次的原型、系統場、物質模型、力學模型、數學模型、資訊模型和計算機模型並整合,可用多媒體和模擬模擬虛擬技術進行多維的表達,同時具有高解析度、海量資料和多種資料的融合,以及空間化、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和視覺化的技術系統。
應用本技術研發綜合智慧一體化管控平臺,構建礦用萬兆寬頻資訊傳輸平臺,實現了多源異構海量資料的實時傳輸;提出並實現GIS和組態技術融合,將自動化系統、安全監控、GIS地理資訊系統等內容整合到統一平臺,實現了關係資料、實時資料和空間資料的融合共享;完成了採掘裝置自動選配、高速大運量帶式輸送機閉環智慧調速、高精度人員和車輛定位、智慧影片監視、三維應急救援、實時移動監測終端等系統研發;研發了2億噸級礦區、巨生產系統的全流程管理資訊協同系統,透過梳理、凝練、最佳化神華多年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實踐,研發了“設計、生產、機電、一通三防、排程”等十大業務模組;將煤礦業務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業務流、資料流統一規劃,使零散資訊變得系統、高效、有序,形成“資訊高速公路”,實現煤礦生產業務的協同管理。
目前,該技術成果已在陝煤集團神木紅柳林礦業有限公司、黃陵一號煤礦、國華錦界煤礦及神東億噸級礦井群等完成了示範工程應用;核心技術在寧煤集團、陽煤集團、兗礦集團、冀中能源、新疆能源和烏海能源等全國近40個煤礦推廣應用。
安全、智慧、綠色、高效礦井是我國煤礦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智慧煤礦建設是實現我國煤礦轉型升級,提升煤炭行業兩化融合水平的重要保障。該技術已在神華集團、寧煤集團、陽煤集團、陝煤集團、冀中能源集團、兗礦集團、淮南礦業集團、淄博礦業集團共8個礦區31個煤礦得到推廣應用,覆蓋了內蒙古、陝西、寧夏、山西、河北、安徽、山東、新疆等8個省或自治區。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大大提高煤礦的智慧化、資訊化水平,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本技術選自於自然資源部關於《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19 年版)》的公告 ,工作支撐單位: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技術推薦單位:國家能源集團、河南省自然資源廳
技術申報單位:神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八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