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潿洲島,碧波盪漾,白色的沙灘伸入海中,好似一幅熱帶風景畫。茂密的綠色叢林是島上的主要經濟作物香蕉與芭蕉,散落的民居如同點綴在仙境之中。
攝影/攝影/周焰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瑪旁雍錯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藏語意為“不敗、勝利”,位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內。瑪旁雍錯佛教稱“聖湖”。每到秋季佛教徒扶老攜幼來此“朝聖”,在“聖水”裡“沐浴淨身”以“延年益壽”。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伊莎貝拉島傍晚的熔岩海岸邊,綠海龜緩緩地划著水,在綠毯覆蓋的海岸附近漫遊,享受著暖暖的夕陽。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伊莎貝拉島的一片熔岩海岸,一片形態獨特的礁岩吸引了我,它像是一個水下拱門,暖暖的陽光從水面散射下來,光影變幻莫測,使得遊蕩在拱門下的天竺鯛群顯得格外靈動,如同水中的仙境之門。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夕陽西下的海岸邊,褐鵜鶘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淺水中活動的沙丁魚群,在適當的時機俯衝入海,兜住一大口魚,再慢慢將海水濾掉。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冷冽的藍水中,我們與這條體型肥碩的鯨鯊媽媽不期而遇,這個大傢伙足有十多米長,幾乎無法用鏡頭將它完整地收入畫面,同時出鏡的潛水員顯得特別瘦小。與巨人親密接觸的震撼感,真是難以言表。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加拉帕戈斯的海底,能有諸多奇異的發現,海鬣蜥雖然其外表驚悚,實際上卻個性溫厚,而且是素食者。它們可以在水下長時間活動、攝食海藻,不過也時不時需要回到水面換氣以及曬太陽提升體溫,流線型的身軀和粗壯的大尾巴,讓它們如海中蛟龍般敏捷。
攝影/攝影/張帆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納氏鰩鱝又叫鷹鰩,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明星物種之一。它們面相憨厚,背部斑點各不相同,極具裝飾性。個性謹慎,不易接近。納氏鰩鱝有時三兩成群,有時也會獨自出現。遇見這幾隻鷹鰩時,它們距離水面只有幾米,我迅速下潛,拍下了這張“海中飛行”照。
攝影/攝影/馮尚文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今天的明清故道上,殘留著諸多串珠狀的沼澤溼地和坑塘,成為水生植物的家園。此外,故道上有多種微地貌,如河灘高地、沙丘地、決口扇形地、砂質砂槽地等。在有些地方,故道被開發為森林公園,成為沿線城鄉點睛的一方美景。
攝影/攝影/侯賀良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攜帶著滾滾泥沙的黃河,以善決、善徙而聞名,在千百年的時間裡留下了複雜的故道體系,它們曾經是傷痛的紀念碑,歲月流逝,有的變身為荒蕪的鹽鹼地,有的成為水草豐美的溼地或者尚存的小型河道。圖為黃河入海口附近的一條故道,從沉積的大量泥沙可看出黃河的特性。
攝影/攝影/郝沛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獨庫公路南段最驚豔的景觀是庫車大峽谷,它也被稱為“克孜利亞”或“天山大峽谷”, 位於天山支脈克孜利亞山中,是一條被河流切割形成的峽谷。這裡最具特色的是紅褐色山岩,陡峭的群峰直插雲天,猶如一簇簇燃燒的火焰。平時,峽谷岩石多是裸露狀態,抬眼望去都是一種顏色。而到了飄雪季節,谷底、山坡被雪花覆蓋後,則是一幅更為動人的畫面。
攝影/攝影/郝沛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鐵裡買提達坂海拔3700多米,是獨庫公路進入南疆庫車前要翻越的最後一個大山口,是南疆與北疆的一處重要分水嶺。站在隧道口的懸崖邊放眼四望,只見高聳入雲的陡峭山峰被冰雪覆蓋,白皚皚的山頂銀光閃爍。來回盤旋的公路本身也是一道別致的風景——暮色降臨後,暖色調的燈光連成了狂舞的金蛇,與冷色調的山岩形成鮮明對照。
攝影/攝影/向文軍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青藏高原在亞洲大陸上拔地而起,高原上雪峰林立,孕育了上萬條冰川,冰川通常成為大江大河的源頭,所以有人形象地稱青藏高原為“亞洲水塔”。的確如此,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世界大河的源頭都集中於此。照片中的河流便是大河印度河的源頭,此處寬緩的谷地給予它足夠的空間曲折前行。在我國,它的名字是森格藏布(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脈海拔6638米的岡仁波齊峰東北麓,行進430公里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名字改稱印度河,它是從青藏高原流出的重要的國際性河流。
攝影/攝影/謝罡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喜馬拉雅山脈遇雅魯藏布大峽谷結束了向東伸展,峽谷主體位於墨脫,其兩岸是連線中印之間的重要通道。在其東部的察隅,也有一條這樣的通道——察隅河谷地,兩個區域有著同樣的遺憾:大片的土地雖然在我國境內,但在印度的實際控制下,我國居民不能前往。那裡氣候溫暖、土地肥美、物產豐饒,與照片中這個下察隅鎮的小村莊一樣,同屬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富饒宜居之地。
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點贊關注小黑,(圖片文字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