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過聖誕節的時候,按照美國慣例,總統拜登和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在白宮共同主持了聖誕活動。
雖說“第一夫人/First Lady”只是因總統而定的稱呼,可實際上,她往往也是白宮的掌權者,這位當家主母所掌握的權勢,甚至大於副總統,她的影響力大於國務卿……
“第一夫人”這個詞來自美國,指的就是美國總統夫人。
但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Martha Washington),卻從來沒有被稱為“第一夫人”。
直到1849年,第四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的妻子多莉·麥迪遜(Dolley Madison)去世。
當時主政白宮的,已經是第十任美國總統約翰·泰勒(John Tyler)。聽聞多莉·麥迪遜的死訊後,泰勒總統滿懷敬意地稱她為“我們半個世紀的第一夫人”。
從此,“第一夫人”的稱謂便固定下來。
多莉·麥迪遜是美國曆史上,首個被稱為“第一夫人”的總統夫人。對於她來說,名副其實,因為,多莉是少有的善於利用“軟實力”的女性。
作為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本身不善於社交,更不善於外交,他個子矮小、少言寡語,寫作能力強於他的政治能力。在美國開國的“國父群”裡,他以思考見長,曾經參與編纂《聯邦黨人文集》。因此,詹姆斯·麥迪遜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憲法之父”之一,這也是他能成為總統的主要原因。
而他的妻子多莉·麥迪遜與其恰恰相反。
多莉具有很出色的社交能力,她憑藉長袖善舞的手腕,團結不同立場的政要,有策略地為他們建立友誼,形成具有共同利益的“朋友圈”。而她的目的只有一個,窮其手段為麥迪遜總統贏得支援,讓總統更加受人歡迎。
毫不誇張地說,多莉·麥迪遜,不但為此後歷任美國總統的妻子,贏得了“第一夫人”的頭銜,也為“第一夫人”立下了模板。
從多莉·麥迪遜之後,“第一夫人”這個概念逐漸被接受並採用。
不過,在其他國家裡,第一夫人這個稱呼,更多的是禮節性質的,沒有明文規定、沒有正式定義,也沒有相關的行政開支。但是,在其原產地美國,“第一夫人”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美國第一夫人,是名副其實的美國白宮女主人。
白宮由主樓、東翼、西翼3個獨立的建築群組成,其中在東翼設有美國第一夫人辦公室,是第一夫人直轄的部門,管理著白宮社交秘書、辦公廳主任、新聞秘書,以及白宮其他行政類職員。
所以說,第一夫人在美國政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副總統勢大,比國務卿直接。
比如二戰時期,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的妻子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是近代史上曝光率和影響力最深刻的第一夫人。
由於羅斯福患有脊髓灰質炎,所以,很多公開活動,是由埃莉諾代為出席。尤其是羅斯福連任四屆,從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始終是他主政白宮,其中很多重要時刻,都是由埃莉諾在世界各地奔走。
至於有沒有裙帶關係、存不存在親屬干政、要不要夫妻避嫌等等問題,都自動被過濾掉了,權力無邊界外延,這也是歐美官場的特色。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做了12年第一夫人的埃莉諾,同樣創下美國曆史之最。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戰爭結束後,埃莉諾出任美國首任駐聯合國大使,並主導起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後來克林頓卸任總統後,曾經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先是當國務卿,然後又競選美國總統,就是深受埃莉諾的影響。
埃莉諾·羅斯福有一句名言,“女人的義務就是要同她丈夫有著同樣的興趣”。
有了多莉·麥迪遜、埃莉諾·羅斯福、克林頓·希拉里這些“第一夫人”做樣子,第一夫人轉正指日可待。
要是再往前追溯,在“第一夫人”這個稱撥出現以前,第二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妻子阿比蓋爾·亞當斯(Abigail Adams),就將自己定義成“母儀天下”,期望民眾稱呼她丈夫Mr President,稱呼她自己為Mrs President。這種提議自然會招致大家反感,認為她太過狂妄。
再過幾十個小時,就是2022年,美國各媒體紛紛進入炒熱2024年大選的節奏。
雖然拜登說如果身體可以,希望還能再戰一局,但是他現在的民眾支援率實在沒法看。民主黨內部則打算力推前總統奧巴馬的妻子、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LaVaughn Obama),作為新的總統候選人。
這樣一來,將拉滿所有元素: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總統,也將實現第一夫人轉正。
美國已經有了兄弟總統、父子總統,以後肯定也會出現夫妻總統,對於民眾來說,選誰不是選,反正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