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撐抱式獨立守神樁
1、訓練目的
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放鬆精神和形體,同時培養正確的基本間架。關鍵是克服拙力的習慣和恢復整體連通性。既利養生又為技擊求整打下基礎。
2、訓練原理
自然界要保持生態平衡,人類應追求生理平衡,而拳術則要訓練肌體與意力平衡。然而由於人類的後天行為的區域性適應性,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單純勞作的區域性用力程度的加強,從而造成人類內在體質的不平衡,在無意間破壞了先天的樸素平衡。所以我們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用站樁功法,克服拙力的習慣動作。首先放鬆精神,無憂無濾,松靜自然;其次是放鬆形體,退回區域性用力,返先天,返嬰兒態。第二步是培養正確的基本間架,即建立合理的結構佈局,從而恢復嬰兒體態的整體連通性,並要在拳術中逐漸養成本能。
3、訓練方法
〈1〉排除雜念,周身放鬆。可先靜立幾分鐘,做到心平氣和。
〈2〉兩足平行站立。若站成外八字型,身體易後仰;而內八字型易前傾;只有平行站立,人體重心才最穩定。
〈3〉兩足內距同肩寬。根據人體運動學原理,步距過大,重心雖穩,但不靈活,如老式太極、形意等拳架;步距過小,身體雖靈活,但重心不穩,如拳擊。所以經過人們的長期實踐與探索,發現肩寬距,如同黃金分割點,既靈活多變又重心穩如泰山。
〈4〉足心要虛涵,讓湧泉穴有上吸之意。因足弓形最富有彈性。足趾要微抓,以便平穩有力,如同樹根之茂盛深密,這樣也有利於運動時的鬆緊轉換與連通。
〈5〉兩膝微曲,胯部下落,如坐高板凳。過直則僵硬,過曲則會壓死下肢。切記雙膝不可外開過腿中線,以微里扣為宜。
〈6〉頭正項豎,微收頜,頭頂似線牽。王薌齋說;“頭有統率全身之意”。其神態如“扒牆觀物”。
〈7〉脊柱正直。脊柱是人體中軸,是大成拳功法的核心訓練部位,切防前突、駝背、側突等畸形。
〈8〉胸部後靠而松腹,切防挺胸凸腹,要含而不露。
〈9〉兩手環抱,與肩平或落高,與胸約尺許。如同抱一氣球,手、臂、胸皆與球相貼。
〈10〉沉肩墜肘。切忌寒肩上聳,肩緊是初練通病,一定要沉落下來,否則身力永遠傳不到梢節。我們都有小錘砸釘的體會,手握松活甩出小錘砸釘有力。而我們站樁就是要使手似錘頭,臂似錘柄,肩似手握錘柄,要松活自然。
〈11〉塌腕彎指。手指分開而微屈,中指外挑,即要有掌弓,掌心如扣雞蛋,手腕稍內彎。可用十指伸直後再作抓球狀。兩手相距兩三拳,以便手不離中位。
〈12〉面松目正遠視。舌微卷,輕抵上堂。呼吸自然,不存意守。
〈13〉全身松靜自然,身體的重量分在腳上為趾三跟七;身臂含力為撐三抱七。
〈14〉意念是既不可把懷中球抱憋,又不可讓球飛走。
〈15〉凝神靜息,即“斂神聽微雨”,作忘我境界。
4、注意事項
〈1〉必須明確,此樁為百樁之源頭,為最基本的樁法,其內涵豐富,包容從養生到技擊樁的一切法則,要時刻體會恩師所說:“立身中正、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圓一體、支撐八面”的感覺。
〈2〉身心放鬆。首先是精神大腦神經放鬆,在不斷自我排除雜念的過程中,逐漸過渡到內裡空洞無物,自身與外界大自然融於一塊,達忘我之境,為技擊樁的意念假借打下堅實基礎。大成拳主張對雜念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過眼煙雲的做法,或者把自己的大腦當成大熔爐,雜念像雪片一樣被它熔化,而不可將其奮力拒之門外,反而引起大腦緊張。其次是周身放鬆,包括肌肉、關節、骨骼的放鬆,除了必要的骨骼定型支撐外,不可有絲毫拘謹之處,以利氣血迴圈,恢復整體連通性。
〈3〉訓練時要從大局出發,不要過於在細節上作文章。若出現區域性異常時,要整調,切不可片面或區域性調整,以免出現偏差。尤其是三窩放鬆,至關重要。三窩指雙肩窩和心口窩。雙肩窩的松沉拉開是樁功精進的體現。練功時可用意想雙臂下有一橫木,將雙臂放在橫木上休息,來誘導雙肩下沉放鬆。更忌憋氣,造成橫隔肌發緊,有損身體健康。
〈4〉練功初期,一般會有痠痛感、麻脹感、溫熱感、振顫感、不同感等,都屬正常反應,一般幾天後就會自動消失,這說明站樁引起機體生理活動的巨大變化,代謝功能得到提高。
〈5〉運動量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力行而定。初時以五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四十分鐘,最多以兩小時為限。時間過短,不能收到預期效果,而過長又會產生過度疲勞。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一定要過自身的疲勞期,達到四十分鐘的要求。只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
5、檢測方法
判斷站樁功效,可讓人雙手拍砸你的樁架,看樁架的自然回彈性,彈性越大,說明放鬆和整體連通性就越好。
二、松中求緊撐抱樁
1、訓練目的
矯正脊柱彎曲和整體連通拉緊,即松狀態下的緊,渾圓一體。
2、訓練原理
脊柱是人體的中樞,人的運動和力量皆來源於此。矯正脊柱彎曲,就是矯正脊柱由於後天年齡的增長和勞作負重而形成的S形的曲線狀態,使之返回到,諸如虎、豹及嬰兒時期的脊柱平直或後繃狀態,找回失去的本能和彈性,為人體獲得整體渾圓勁力創造條件。
隨著脊柱S形彎曲形態的矯正,其對拉之勢必然帶動腰背和胸腹的拉長,同時再加上肩松肘平,胯圓膝繃等各關節部位要領的正確訓練,必使整體身骨肌肉連結後向六面(上下左右前後)拉緊漲大。當然此時的三窩放鬆就尤為重要,否則就違背了舒適得力的原則,即此樁是松中求緊。
3、訓練方法
〈1〉站好撐抱獨立守神樁,將雙膝微屈變成上提而又繃。要注意膝部為人體重心上下移動變化的關鍵性環節,是腿部力量控制的樞紐,切不可單純向下彎曲放鬆,從而導致上身重量壓死下肢。同時雙腳趾微含力抓地,以便生根有力。
〈2〉掖胯圓襠,臀部有緊意,便於胯部移位,以防對方起腳踢襠,同時也是整體連通的關鍵所在。
〈3〉脊柱正直而後繃,胸部後靠而松腹。練時要豎項沉尾骨,將後背上下拉直,胸部後靠,從而命門處後繃,將脊溝添平,即“腰脊背垂線成”。脊柱如弓箭,弓箭的兩端和後命門處即拉弓箭處,要後繃拉直且富有彈性。
〈4〉肩松肘平,抱腕張指。因為肩部是上肢與軀幹連線的樞紐,是身力能否傳到梢節的關鍵性部位。肘要沉而與肩平,因為肘為臂部力量控制的樞紐,如若單純下墜,會把上肢力量懈掉,更失去左右開合之爭力。腕要抱,謹防軟腕或折腕。指要張以便含力有梢緊之意。
〈5〉身體的重量分在腳上為跟五趾五;身臂含力為撐五抱五。
〈6〉神松意要緊,與懷中球有渾圓一體之感。待能熟練掌握要領後,可進一步用意念誘導全身的毛孔張開,使風可以穿堂而過,汗毛亦在空中隨風飄動,並且自我精神放大,想象自己無限漲大,以致自身融於四周萬物之中而不復存在。
4、樁法查證
〈1〉五弓;指手掌、腳掌、臂、腿和脊背要成弓形。手腳弓指掌心腳心涵虛,臂弓注意平肘,腿弓注意繃膝,脊背弓即胸腹往後背靠,填平脊溝。
〈2〉四緊:指意念、項部、手指、腳趾要緊。只有意緊,精神才能高度集中,也只有這樣意念才能轉化為極強的物質力。武學中常見的術語即“頭領身作”,關鍵就是項緊。手部是人體梢節,渾圓力大多透過此處發於對手,所以處於梢節的手與腳,從開始就要加強衝擊適當重物訓練,即“根松梢緊”。可使用衝牆訓練法,即站好樁,雙手離牆約尺許,整個身體前栽,十指外翻撐牆,腳部為十趾著力,把體重整移至腳尖,身體的力量在前栽時松瀉在十指上,意念是整個身力衝入牆內,並且要來回伸縮不斷地訓練。
〈3〉三松:指三窩放鬆,即雙肩窩和心口窩。在身節中根松就尤為重要,雙肩放鬆可用意想將雙手臂放在同伴手上或欄杆上休息來誘導,而胸窩放鬆可用深呼吸一兩次來誘導。
〈4〉兩忘:指忘掉呼吸和形體。只有忘掉形體,才能練就“整體如鑄”,達到“身不破體”;只有忘掉呼吸,才能在以後實作中做到“意不有象”,氣血順暢。
〈5〉一靜:指入靜,如勒馬聽風,指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十分專注的極靜狀態,即透過“聽”而入“靜”。
5、注意事項
〈1〉此為樁功訓練的第二程序,是功夫上身的關鍵性環節,必須在排除區域性僵力的基礎上訓練。
〈2〉要明白松緊的真正含義。松指不緊,與對方等力,而且具有彈性,強調意念誘導,以便克服僵的所有表現狀態。它與懈有本質區別,懈指無彈性,是一味放鬆的空形。緊有兩種含義:一指在松的基礎上使精神狀態放大,培養大無畏的氣概和周身筋骨皮肌肉等人體物質基礎在整體連結後的拉伸放長,它與區域性肌肉收縮的僵有本質區別;二指發力過程,是放長漲大訓練後的具有極強彈性的鬆緊交替。
6、檢測方法
〈1〉用手掌觸控脊柱的繃平程度來判斷矯正脊柱的彎曲程度。
〈2〉拳術上有“印掌”一詞,即手腳間的感應程度,來判斷樁功的全身連通性和去拙換勁即新生的拳勁大小。其法是,站好樁,用意念加強手上的力感,則自然反應到腳掌,感到腳掌漲大;而腳掌稍用力蹬地,則手掌自然感應,力度加強;再用左手同右腳,右手同左腳的鬆緊、虛實來檢測其互相的感應性以及其樁功的內在功力程度。
三、撐抱動樁(整體漲縮和抱樹搖栽)
1、訓練目的
去拙換勁,整體齊動,鬆緊互換,虛實不定。因為我們練功的目的是求技擊之妙用,所以就必須在樁中去拙換勁。拙力就是人們長期勞作中所養成的區域性肌肉伸縮的習慣用力。整體連通後拙力自然排除,而換勁就是要克服這種區域性習慣用力,換成整體連通的先天之力。從而達到整體齊動即“上至頭頂,下至手足,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鬆緊互換即松中有緊,緊中有松的自然轉換,以及虛實不定之妙境。
2、訓練方法
(1)整體漲縮:站好撐抱樁,意念中如抱一橢圓形的氣球,要手、臂、胸、腹、腿、膝等皆與球相接,在保持樁的原則下,整個身體隨著橢圓形的氣球,不斷漲大又縮回原位(切不可縮小於原樁形)而變化不斷。外形要小,若太大則成試力或空想了。在微動中自身的內在機理,如肌肉、筋骨、氣血等在不斷隨意鬆緊虛實變化無端,從而生出你意想不到的新的拳勁來。
(2)抱樹搖栽:站好撐抱樁,意念中如抱一棵大樹,手、臂、胸、腹、腿等皆與之相抱,而進行的無規則的,或栽、或拔、或漲、或擠、或搖、或擺等訓練,必能使自身永保樁的原則下整體運動,連通拉緊漲大,內力拳勁遞增無窮。
(3)此種樁法訓練,並非在所求的如40分鐘裡一直去作,而是靜中找內動,動中找靜,關鍵在體會中訓練,切記“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
四、撐抱陰陽樁
(一)訓練目的:返先天之體能,求取整體連通放長後的整體勁力。
(二)訓練原理:
求取整體勁力的根本所在就是矯正脊柱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即返先天之體能,同時還要對其進行重新拉長的訓練,以增加和恢復其生理彈性,從而自然帶動整體肌肉群連結後向六面拉伸放長。恩師稱之為“四面八方的輻射性拉伸”。
整體的連結放長是進境中最重要最困難的階段。王薌齋先生經過數年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終於總結出“把握陰陽”的功法。就是以中醫學《皇帝內經`素問篇》“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為理論依據,把人體分成陰陽兩個整面,即整體肌肉的一分為二。胸腹和四肢內側為陰面,全部放鬆;腰背和四肢外側為陽面,全部連結拉緊放長。如同青蛙、虎、豹等動物的白色部分為陰,其它部分為陽一樣。把握陰陽就是使整體做到陰松陽緊,即緊中求松。
(三)訓練方法及其注意事項
1、初練陰陽撐抱樁首先要注意上下連結,因為初練分陰陽功法極易造成上下斷開而散勁。
2、安排好第二階段的撐抱樁,並用“五弓四緊三松二忘一靜及五五分力”檢驗後,用意領著使腰揹帶動雙肘、雙膝向裡抱裹的同時向外撐拔,從而使整個陽面拉緊,陰面放鬆。
3、這樣由前階段所學所要求的內涵又有所推進:
〈1〉松肩平肘變成撐肩橫肘
〈2〉抱腕張指變成漲腕鼓指
〈3〉有手抱到前臂抱至此成肘抱,從而把手解放出來。
〈4〉掖胯圓襠變成提胯拱襠,從而使小腹插入胯襠成拱形,便於移位。
〈5〉雙膝提繃變成頂撐,趾抓地變成向後撓趾。
〈6〉脊柱由正直即命門拉平,而將命門凸起,脊柱成弧形後繃。
〈7〉身臂含力由撐五抱五而變成撐七抱三。
〈8〉體重雙腳分擔由跟五趾五變成跟三趾七。
4、要注意三點:
〈1〉向裡抱裹時必使重心前移,但不可超出支撐面,即兩腳尖和兩腳跟連線的平行四邊形的面;又必造成肩緊,所以要改以前的松肩為撐肩,撐中放鬆,鬆開肩窩。
〈2〉向外撐拔的目的就是解決撐抱力和重心前栽的問題,可意想在自己的項部,有一根繩子向後上方斜拉,使得重心平穩落在兩腳尖連線的中間。
〈3〉由形五弓推進到意五弓,即:
1`、脊柱大弓:在脊柱弓的基礎上延伸至手指和腳趾的整體大弓。
2`、左弦大弓:左手指、命門、右腳趾連成弓形。
3`、右弦大弓:右手指、命門、左腳趾連成弓形。
4`、左弦小弓:左手指、右腎、印堂連成弓形。
5`、右弦小弓:右手指、左腎、印堂連成弓形。
當然隨著功力漸進,神意身形,又何止五弓,處處皆弓也。
5、在訓練內動,鬆緊虛實不定時,無論重心如何動,整個身體都似不倒翁一般,絕不能超出支撐面。這樣自然有“整體如鑄”之感,再加上精神奮發,質與量的強化訓練,必能步入拳學妙境,可謂“登堂漸入室”。
(四)此樁內在要求是;
1、豎項沉骶凸命門,脊柱形成後繃和上下爭拉之勢。
2、上肢以肘為點,如固定空間,食指前指和身後靠形成對拉之勢,並注意攏指。
3、下肢以膝為點,足下踩,提胯後坐形成對拉之勢,並注意十趾後撓力。
4、整個身體抱裹以脊柱找圓,上肢撐抱以肘找圓,下肢繃合以膝找圓。
從而使得,凡陰面和三窩一律放鬆,凡陽面和梢節,一律拉緊放長。切記,不許用拙力死拉硬拽。拉長訓練是在放鬆的前提下進行在緊中更要求松,力求整體均衡。
(五)“看樁”即視查、檢測、提醒、糾正。可採用滑動觸控法和無定位放力法:
1、站在練功者背後,用手指觸控腰部命門處,看是否已外繃。若練功者在此時加大外繃裹力時脊椎骨能挫動而響,說明此樁功精進已非同一般,可謂真正“入室”。切忌腰椎內曲而造成塌腰和突臀,從而導致軀幹與下肢的連通斷開。
2、由命門處,順著脊柱骨一手向下一手向上觸控以整體脊柱後繃和上下拉伸提示,並看看是否有折腰、駝背、歪斜等錯誤。
3、雙手在背部分別向兩側按摸,以左右爭裹提示,隨著功夫精深,逐漸使脊溝添平,直至脊柱正直後繃,高出兩側肌肉。
4、一手在項底部向上按扶,一手在頭頂向前按扶,來提示豎項和頂心暗縮,似小醋碟之感。謹防軟項和揚頭,嚴重影響脊柱的上下拉拔,頸曲的矯正。
5、在側面一手託其肘,使肩窩開大,另一手從肩上往裡裹,往臂肘觸控輕削,再往腋下,先順肋往下輕扶,再往肘底觸控輕扶,誘導整個肩部拉長放鬆;同樣再到另一側輕扶。謹防寒肩上聳和肩緊斷勁。
6、站在正面,雙手合其肘,看肘抱內裹同時是否有左右橫撐之力,再按託看是否有整體上下彈性。謹防塌肘和折肘。
7、站在正面,推拉十指,看其整身是否連通,拳勁能否傳到指上,以緊提示。謹防軟指、僵指、塌腕、折腕。
8、站在背後,雙手按其臀左右輕摸裡裹並往大腿滑動,臀要往裡裹緊中撐圓,往下拉伸。謹防突臀和軟臀。
9、輕推其後背,使十趾抓地隨著膝部頂提向後撓力,將整體拉平衡,鬆開時,身體不可後張過中心線。謹防前趴、後仰、直腿等。
10、在練功時,按照全部要領站好樁,可隨時檢查試驗,看其樁功內在質量到底如何,即讓別人任意對練功者雙臂砸、掛、擠、分、挑等施加外力,而練功者的間架始終不散,功夫高深者並能整體齊動,隨其彈回。
五、渾圓挑筋樁
1、訓練目的及緣由
渾圓力的內涵是整體連結輻射性放長後的陰陽兩面肌肉群的鬆緊交替。由於若同時放長陰陽兩面肌肉不但極易出錯出偏,造成拙力重犯,而且還會影響發力時主觀意念和行為,所以才由把握陰陽的手段進行深化即“老牛筋”訓練,如此才易於掌握和深入。才能真正地做到:在陽面肌肉拉長量不變的情況下,補充陰面肌肉的拉伸,隨著陰面肌肉的拉長,原已拉長的陽面肌肉將保持原拉長度或隨之繼續拉長。
2、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
(1)首先要明白,老牛筋的訓練必須有放鬆和陰松陽緊的深厚基礎,如若急功冒進,則有欲速不達和傷身之大患。
(2)後頸上拔,拉開頸後凹溝,頂心空如小醋碟。
(3)鎖骨向兩側平鋪下降。
(4)肩由撐推進到卷,是橫撐開後的內卷,輕削下塌,如夏日披肩,肩胛骨下掛。肩有“裹捲回環之力”,即在基本樁撐抱式的基礎上先兩臂內卷扣成小天星樁式,這樣就解決了肩“卷”的要領。
(5)肘高於前臂同肩平或略低。自我站樁是可用雙手撐牆面而後手腕內旋而得,此種肘之含力及位置。
(6)在肩卷肘橫不變下,肘部帶動前臂向外向上滾翻成撐抱式,這樣大臂內卷小臂外滾如擰毛巾反向運動。此即為卷肩滾肘之要領。
(7)漲腕鼓指推進到直腕分指,食指外挑,拇指上挑,小指下插。食指前撐與身後靠形成對拉之勢。
(8)此時上肢的意念是把整臂的重量全松到食指上,由食指將臂挑起。此時必使腋下大筋挑起,隨著功力增長,這條筋日漸粗大外繃,並直接與食指連通。
(9)脊柱正直而後繃,添平脊溝。
(10)腰要如束帶,即身抱,背部全部拉緊。若以肩胛骨抱效果更好。
(11)胸腹後靠改為胸腹平直,尤其要注意,無論任何時侯,都不能使胸腹的面板出現皺褶,切忌折腹。
(12)沉腹開胯下插。沉腹是保持松圓的狀態隨呼吸將小腹下沉,即氣要沉到腹底。開胯下插是保持斂臀要求的胯部外開,是向橫和向後的弧形外撐成拱形,切忌開膝,從而使小腹向胯內下插,即得圓潤自然松下。
(13)擰裹提挾。下肢同上肢要領,大腿內裹小腿外擰,雙膝提挾,雙足下踩後撓,從而使大腿根部大筋繃起,亦逐漸粗大強勁,直達足趾。
(14)自分陰陽後所有樁找的都是動態平衡,重心在體外。
(15)站樁是續是緊,是發力過程,是最大拉伸狀態,打時松。站樁就是力點撐圓,如同四肢爬行,實際就是把地板豎起來,同樣是整體,目的就在於整體力的平衡。對於人,手是動物的後肢,不能伸直;腿是動物的前肢,要松活。
(16)這樣站樁就使陰陽兩面肌肉都處於對稱的連結拉伸狀態,功深之後身上大筋更是粗大有力,但這時又會明顯感到動作不太靈活,這是正常的,是因大筋初挑過鋼造成,所以必須進行緊中求松的連續消除殘餘拙力訓練,即進行各種試力訓練,使各處大筋和各部肌肉得到烘練,逐漸柔韌。
(17)當能熟練地掌握並符合筋肉若一的整體要領後,就要進行緊中求松的靜樁訓練,即各部關節保持要領定位,絕不許變形或回縮,尤其大椎、肘、膝要有克服地球引力之意,然後全身肌肉在保持拉長度不變的前提下一律接受地心引力向下松墜,久之則松沉而且極具彈性。其道理如同兩棵樹之間的吊床,中間自然下墜;又如風箏線既上拉又下墜一樣,從而使筋肉下墜拉長,極富彈性。
3、檢測方法
(1)驗者向一臂施加壓力,另一臂也應本能地齊動。
(2)任意加壓、挑、擠、開、掛等各力,雙臂動作內在皆同,即使是被試者推動或掛著前傾,在無任何反抗意識的前提下也應是整體後移或整體前移,樁形始終不變。
六、渾圓勢
1、訓練目的及原則
易骨是功力進境的模糊的經驗體認,其練法只能待老牛筋的訓練精熟後,即脊柱各椎節和肩、肘、腕、胯、踝以及脖頸各骨關節都產生爭拉,筋長力大,才能進行。其真正含義是脫骨,目的是使肌肉同骨骼脫離即肌肉不隨骨骼而動。
其鍛鍊的要求原則是保持周身肌肉撐滿,筋腱挑拉的狀態,以骨骼而動,骨響齊鳴。並隨著功力增加,挑起的大筋會逐漸內縮下陷貼骨,功臻大成。
2、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
(1)樁功的起式和收式:整飭立容即四容五要,額領掖胯起手成易筋撐抱樁。
(2)額領,胯骨上提,肘膝關節定位,食指向外撐吊,餘皆下瀉,接受地心引力。
(3)注意開胯掖裹成拱形襠,便於小腹下插,為發力中騰出腹部。
(4)脊柱上下爭拉,開珠骨縫,尾閭一定要脫骨下墜。
(5)肩胛骨是外展下落裡包。
(6)關節掖拉即大臂肌肉分兩頭向肩和肘關節掖拉,小臂肌肉分兩頭向肘和腕關節掖拉即往關節裡塞。
(7)身似骨肉脫離,大筋將骨架定位起稜。
(8)注意調氣,要胎息。若氣浮肉必緊則無法脫離。
七、大成拳樁功的最高境界是易髓體態下的九形在身的“超速運動”。
易髓體態是最根本的返先天,返生物體,返嬰兒即“軀柔似童浴”的狀態。所謂九形在身即鷹爪、虎腰、龍身、貓行、馬奔、雞腿、蛇驚、鶴飄、猿神。
“超速運動”,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王薌齋有:“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亦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振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激盪,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雀難逃,頗似有神助之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