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
粉刺又稱“痤瘡”、“面皰”或“青春痘”,是由於毛囊及皮脂腺阻塞所引發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以顏面、胸、背等處生丘疹如刺,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多發於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後大多自然痊癒或減輕。
賀普仁驗案一
患者,男,20歲。2007年11月27日前來就診。
面部反覆丘疹、結節、囊腫2年,就診時見面部有密不可數的膿皰、結節、囊腫,甚至融合成片,皮損處壓痛明顯。治療以火針點刺區域性皮損,清除皮疹上的黑頭粉刺或性分泌物、膿栓、膿血,排出囊腫的囊內物,同時配合俞、脾俞火針點刺。治療3次後大部分結節變軟、囊腫?平,有少許新發皮損,繼續遵原法治療8次後丘疹、然所、結節、囊腫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語】火針的燒針和針刺深淺至關重要,《針灸大成,火針》:“刺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痛,唯訊息取中耳。”《針灸大成·火針》:“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於人。”因此,須在乙醇燈外焰上燒針至發白,溫度越高,針的穿透力越強,患者痛感越小,其作用在於對區域性直接殺菌消炎去腐,去腐方能生新;另一方面高溫可以直接破壞增生肥大的皮脂腺細胞,使皮脂分泌減少,改變了毛囊內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有效地控制病灶的復發。針後傷口要嚴格消毒,禁洗浴以控制感染。
驗案二
王某,男,22歲。主訴:面部、背部痤瘡5年餘。患者5年以來,面部、背部長痤瘡,有癢感,搔抓破潰後有粉狀物和膿血流出。曾服湯藥,略有好轉,未能治癒。近日痤瘡有增多趨勢,故求針刺治療。現症:納可,眠安,大便偏幹,小便調,舌淡、邊尖紅、苔白膩。面部痤瘡散在,顴部座結集中,凹凸不平。脈弦滑。辨證:脾胃溼熱,營衛失調。治則:清熱利溼,調和營衛。取穴:耳尖、背部痣點、肺俞、脾俞、胃俞。
刺法:耳尖放血,三稜針挑刺背部痣點,出血後拔罐,背俞穴拔罐。每週治療2次。治療2周後,面部已不長新痤瘡。治療2月後,痤瘡消失內失,面部平整光滑。
【按語】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顏面,重的常累及上胸及肩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旅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俗稱“青年疙瘩”。本病多發於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後大多自然痊癒或減輕。
本病多因肺經風熱燻蒸而成。其他常見的病因有胃腸溼熱,如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生溼生熱,鬱阻肌膚。脾失健運,水溼內生,聚溼生痰,日久化熱,外洩肌膚。衝任失調,肌膚疏洩功能失暢而發。
臨床表現為:
(1)肺經風熱:顏面潮紅,皮疹紅熱,疼痛或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胃腸溼熱:面板油膩不適,皮疹有丘疤疹或者膿皰、結節等,溲黃,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濡數。
(3)脾失健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伴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脈沉細。
(4)衝任不調:病程長,呈週期性變化,與經期變化關係較密切,並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疏風清熱,健脾化溼通腑,調攝衝任。主穴:耳尖、背部痣點。肺經風熱:肺俞。胃腸溼熱;胃俞、大腸俞。脾失健運,脾俞。衝任不調:膈俞。刺法:耳尖穴用速刺法。針刺前先將耳尖穴周圍用手指向針刺處擠按,使血液聚集於針刺部位,消毒後以左手拇、食、中指夾緊針刺部位,快速刺入1分左右,迅速出針,擠出鮮血數滴,再用幹棉球按壓,背部痔點則用挑刺拔罐法。隔日1次。
驗案三
柳某,男,16歲,學生,面胸部生痤瘡2年,曾用批生素以及多種外用藥無效。面部有密集痤瘡,頂部有膿頭。胸部有散在丘疹。
取穴:耳尖,背部痣點。放血法治療16次後痊癒。
【按語】痣點位於背部五臟俞附近,挑刺痣點有疏風清熱、調整臟腑、宣通氣血、促進血運、活血散結、扶正社邪、平衡陰陽的作用。再加上耳尖穴放血,增強了洩熱消腫的功能。此外,由於分型不同,又分別配以肺俞、脾俞、胃俞、大腸俞、膈俞等,分別起到了調整本臟腑功能的作用,有“治病必求於本”之意。
本病患者應經常用溫水、硼酸肥皂洗滌患處,禁止用手擠壓皮疹,尤其是面部三角區處。少食油膩、辛辣食物及巧克力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驗案四
謝某,女,19歲。面部痤瘡4年,背部痤瘡1月,自15歲,面部開始起疙瘩,發癢,月經前加重,進食肥甘後加重。舌苔白,脈滑、辨證:青春發育,情志不暢,氣血鬱滯。
治則:通經絡,調氣血。
取穴:背部您點。
刺法:用鋒針,速刺放血,輔以拔罐。
治療10次,面部痤瘡消失,月經來潮時也未有反應。
【按語】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髒腦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的部位,是十二經脈之氣散佈的所在。在某些疾病過程中,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常發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或斑痕、突起等,顏色或青或紅或褐,這就是痣點,也就是臨床上所稱的反應點,即臟腑疾病在面板上的反映。在胸、腹、背部出現的結點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療臟腑病變的作用。
五臟俞位於背部,五臟病變多在背部有反應,而背部又適合拔罐,臨床上常採取背部痣點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療多種病症,如白癜風、痤瘡、皮炎等,效果甚佳。
驗案五
患者,女,19歲。2003年10月18日初診。
自3年前始,患者面部長痤瘡,有瘙癢感,稍食辛辣之物症狀便明顯加重,以前額部痤瘡較多,凹凸不平,有的已成膿皰,納可,眠安,大便偏於,小便調,舌紅,苔白膩,脈弦滑。辯證:脾胃溼熱,鬱阻肌膚。治以清熱利溼。取穴:耳尖、背部患點。刺法:三稜針耳尖放血;三稜針挑刺背部痣點,出血後拔罐。隔日治療1次。治療2周後,面年已無新發痤瘡。治療2個月後,痤瘡消失,面部平整光滑。
【按語】賀老認為,本病發生多與肺、脾、胃、肝功能失調,營衛不和有關。肝失疏洩、脾胃蘊熱或肺氣失宜,均可引起營衛之氣失和,腠理疏鬆,開聞不利,復受外邪慢襲,面部絡脈瘀滯不通,發為痤瘡。治療上應予調和營衛、清熱利溼解毒,後背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所過之處。督脈主一身之陽,膀胱主一身之表,故選取後背痣點放血拔罐,既能調和營衛,又能活血化瘀、清熱利溼解毒,配合毫針點刺阿是穴,能直接調和區域性氣血,濡養肌膚,重者加用火針,更能助陽通絡、消膿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