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尚雲祥,字霽亭(1864-1937年),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強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李存義先生,並深得郭雲深先生的厚愛。先生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享有“鐵肢佛”等美號。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播和演變,至今不論文字轉抄或口頭授受,都有許多差異。這裡談談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因先生對形意一生不斷探索研習,故各個時期所教的一些既平凡而又有特色的技法來談談,或許有益於同好。
樁功是個寶 得它才能好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一天早晨,師兄們還未來,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條辛寺衚衕尼姑庵廟內)正殿廊簷階下兩米左右處的香爐旁,站起樁來。先生看罷,問我:“站的怎麼樣?明白是怎麼回事嗎?來!我告訴你,站紮實點!”只見先生用中間三個手指在我胸前一劃,我竟忽悠一下地撞在正殿門上。我過去雖聽說過形意有什麼內勁,認為不過是傳奇。可是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遠,勁真是夠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為什麼不疼?又摔出那麼遠?低頭再一看前廊下的臺階更為驚訝,這臺階雖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樣背身上來的?就這一下,鞭策我一干幾十年!後來,才深知樁功的威力,以及它和發勁的關係。如果不求實效,不認真站,或站得少,是沒法嚐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體式、夾剪腿三七勁、龍折身,難度大。如樁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堅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有熱流、氣感,雖然處於靜態,卻有抻筋拔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
腳打踩意不落空 訊息全憑後足蹬
先生講“腿勁”,常說這兩句話。我們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蟲步,是它的特點之一。也知道“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才為真”的道理。認為利用身體向前衝的慣性,再加手臂的發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的是“不落空”唄!根據這個邏輯,為了加大身體的前衝力,所以才要“訊息全憑後足蹬”吧!至於為什麼叫“腳打”?又為什麼叫“踩意”?卻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讓(振東)師兄在練功,老師說我們的上步勁還不對,過來拉著我的手,隨即用腳一趟我的前腳,我就不由自主地連後腳也跟著離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著,定會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說:“這就叫腳打踩意不落空!勁不對、勁不大能行嗎?”這時我才明白什麼叫“踩意”,又為什麼叫“腳打”!也領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風”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著做;或單憑手腳齊到的撞勁來理解形意拳的精華,相差何其遠耶!
不知進退枉學藝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們練鷹捉、鑽拳等,和一般的練法不同,都有是把前腳拉回半步,接著再進步。且前腳上步腳不外撇,而是直進且有獨立之形。此外還有進退、搖轉等不同變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說:“勁不對沒用,步不活是病。要進退靈活,還要迅速有力,不知進退枉學藝嘛!”學形意的第一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先生卻叫它“鷹捉”。說來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要求的劈拳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
3.經雲:“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的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先生教我們練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發劈勁的)。
談到“鷹捉”,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有會,但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得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經雲:“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簡單的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在學站樁時,先生那三指“一劃”,不正是“起落”的精華“摩挲勁”嗎?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它的基本拳,故稱之曰“形意母拳”。
經雲:“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象先生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竅要!”這話,確值得我們很好地琢磨,弄個明白!
拳法意來本五行 生克里邊變化精
先生曾說:“你要健強五臟六腑,改變精神氣質,打好技術基礎,就是先練好五行拳。”還說:“五行拳不僅鍛鍊外在的技術動作,還對培養和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有顯著效果。”並常說:“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四梢但齊,五行亂髮”、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等等。細心玩味,確感到它有助精神、長勇氣的作用。這在技擊上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先生說“內要提”就是要把內在精神提起來,包括把內五行發動起來。“心動如飛劍,肝動似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腎加功。”這樣發動,會增強克敵制勝的信念與威力。
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先生則不然,先生說:“講五行,就是講生剋制化。練五行拳即為治病、健身、提高支柱,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使用形成了金克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克火。講五行卻又違反相生的規律,從道理就說不通,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撲食頭先抱 出洞入洞緊隨身
有人曾對“虎抱頭”提出質疑,引起不少議論。我以為,在形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常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於“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於臆測誤解而產生的。
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有要從“嘴”這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因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於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藉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併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之一。
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只有迅猛,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吸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到什麼“剛勁”了!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
運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同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發(打)”。講“發”不論柔勁還是化勁,在發勁時,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的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我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操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練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拔雲見日”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才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
先生對形意拳的提煉昇華,有許多獨到和闡發這處有待我們後輩去認識與發揚。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誕生122週年,僅借本文,略志懷念!併為同好引些借鑑。
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常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於“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於臆測誤解而產生的。
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有要從“嘴”這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因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於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藉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併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之一。
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只有迅猛,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吸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到什麼“剛勁”了!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運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同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發(打)”。
講“發”不論柔勁還是化勁,在發勁時,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的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我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操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練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拔雲見日”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才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