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子,那種寬眼距,配著斜插眯眯眼的所謂“東方美”形象,成了國人們一致聲討的話題。
要說這種樣子到底美不美,咱們先不說人,就看下面的兩隻老虎。
你覺得毛色淺的這隻美不美?夠不夠“東方”?
它叫肯尼,是一隻身世悲慘的美國老虎。
因為白虎太過於稀缺,所以人類開始不擇手段地進行外部干預,把雌雄老虎置於高溫環境,再往食物裡摻上大量藥物,透過各種手段讓它們發情,甚至誘導白虎們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亂倫交配。
這種近親繁殖的結果是,僅有三分之一的幼崽能成活。
而即便是這活下來的三分之一,也有很多老虎患有各種各樣的先天疾病。
比如這隻白虎肯尼,智力水平就遠低於正常值,而且,還被美國本土媒體譽為了“世界最醜老虎”。
放在動物身上,咱們看著不美,西方人也說它醜陋,難道這樣的相貌特徵,擱到中國人身上,就被認作是“東方美”了呢?
更令人疑惑的是,那些白人的明星,他們說漂亮的,咱們看著基本都不賴,還有這些西洋品牌的在東亞市場上亮出的日韓模特們,也沒有刻意搞成塌鼻子、寬眼距和眯眯眼的造型。
況且,事實上,無論日本或者韓國,他們的單眼皮、小眼睛和塌鼻樑的機率要明顯高於咱們人口民族情況更多元化的中國,特別是韓國人,那些雙眼皮,很多都是人工的。
當然,一部分東亞人確實長著小眼睛鼻樑也不高,但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樑的,同樣也很多啊。
原本,小眼睛單眼皮,是遠古時代東亞人的祖先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而進化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在那段歲月中,為了抵禦嚴寒、大風,原始的東北亞先民們會用各種獸皮,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但是,只有一個地方,還必須得露出來——眼睛。
這樣的話,裸露出來的眼睛,非常容易受到極寒天氣的傷害。
漸漸地,大眼睛的,都被淘汰掉了,而小眼睛的,則得以順利生存了下來。
一般小眼睛,單眼皮的,都會有鮮明的蒙古褶——它指的是下垂的眼皮覆蓋了大部分眼球的樣子,
至今,蒙古人和一些東北亞的原住民,眼睛還是相對小些的;而南方地區,特別是嶺南一帶,以及中南半島的馬來人,越南京族,他們大眼睛的機率更高些,但同時東南亞人塌鼻子大鼻孔的機率也很高——為了便於散熱。
我正好是南北方結合的產物,鼻子高,眼睛沒有蒙古褶。下圖是本人100%純素顏無任何濾鏡的純純生圖~總有人想看我正面,那就瞧瞧吧。
平時我是戴眼鏡的,度數不低,今天被抓去加班,還坐了一天的車,很疲勞
換到生存環境也不暖和的歐洲,他們的眼睛為了抵禦嚴寒,則走了另一條“技術路線”——眼窩可勁地凹下去,把眼球儘量藏到裡面,同樣能起到為眼球保暖的效果。
這也就能部分解釋,為什麼歐羅巴人種,眼窩都是深凹的。
那些眼睛沒凹進去了,都被淘汰掉了。
在歐洲,也差不多遵循著上述規律——北歐人眼睛更細小,英德等西歐地區次之;往南走,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則個個長得濃眉大眼。
曾經被視為納粹形象代言,優秀日耳曼人典範的海德里希,長著小三角眼——看相貌,就很陰,真沒覺得有多帥
所以,眼大眼小,鼻子高低,都是各地區的人類祖先們在生存競爭中,為了獲得存活和繁衍的優勢,逐漸進化而來的“最佳狀態”,原本就無所謂優劣之分。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中國人經過了數千年的民族大融合,長相也是多姿多彩的,不可一概而論。咱們身邊,小眼睛的南方人,大眼睛的北方人,比比皆是,少數民族長得很“漢族”,漢族人相貌帶著“異域特色”的,也不鮮見。
而所謂“東方風情”的“眯眯眼”,一部分源於老時代洋人們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下圖這個滿臉陰險的傅滿洲形象。
但另一面,可能也繞不開這麼一種潛意識——他們非常樂於看到一個愚蠢的或者怪異的中國人形象。
要知道,這種被某些西方時尚界認為“很東方”的元素——細長上挑的眯眯眼、寬闊的眼距、矮塌的鼻樑,其實不是什麼“美”的腔調....那是唐氏綜合症的“外形特徵”。
比如,咱們開頭提及的那個身世悲慘的白虎肯尼,就是因為近親繁殖,患了類似的疾病。
這些人/動物的表現,多為咱們通常說的“低能兒”,相貌方面,他們既不隨爸也不隨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雙眼距離較遠、眼睛小且向上斜、鼻樑骨平坦,凸嘴、耳朵薄且細小,牙齒不整齊,毛髮細軟。
這個唐氏綜合症,最早的時候,曾經被叫過很長時間的“蒙古症”。
早在1866年,英國醫師約翰·朗頓·唐博士首次對這種疾病進行了歸類描述。
按照當年流行的人種分類理論,約翰·唐博士對比了馬來人(Malay)、高加索人(Caucasian)、蒙古人(Mongolian)和衣索比亞人(Ethiopian)的外形外貌,認為患兒與布盧門巴赫的蒙古種族具有相似的面部特徵。
於是他就使用了“mongoloid”演化而來的Mongolism(蒙古症)一詞指代這種“怪病”。
之後的近一個世紀,“蒙古症”或“蒙古痴呆症”一直被用作醫學專用名詞。
值得注意的是,mongoloid這個詞,意思很廣泛,並不僅僅指代蒙古人,也有泛指黃種人、東亞人的這層意思。
19世紀西方插圖中定義的“蒙古人種”,包括了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原住民、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
比如,前面提及的蒙古褶,同樣泛指東亞東北亞各國人種的主要特徵。
關於唐氏綜合症的致病機理,直到1959年,透過法國遺傳學家傑羅姆·勒瓊的科研成果,人們才發現,它是由人體的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造成的現象。
之後的1961年,有19位科學家聯名發表意見,認為“mongolism”這個詞具有誤導性,並勇敢的指出,這個名詞不專業,還涉嫌種族歧視,實屬一個“令人尷尬的術語”。
到了1965年,在蒙古國的強烈要求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廢止了“mongolism”一詞的使用,改用了一個世紀前總結了這種疾病的唐博士的姓氏來命名——Down Syndrome(唐氏綜合徵,也叫二十一三體綜合症)。
它通常是21號染色體的部分材料附著在14號染色體上,因此也被稱為21三體綜合徵。
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mongolism”(蒙古症)依舊在被使用,這個詞徹底被認為“不可接受”,還要等到90年代。
誰能想到,進入了21世紀,這樣的“唐氏面貌特徵”,竟然被國內的文藝貴族小圈子極力追捧,封為了“至美”的境界。
然後,這群“國際時尚專家”們開始相互吹捧一些明顯脫離生活的話題,比如,各種所謂的“高階臉審美”,後現代文學,LGBT運動、打著環保和慈善旗號的素食主義等等。
老實說,兩倍的眼間距和小眼睛、扁平的鼻子、參差不齊的牙齒,在詭異的打光下,面無表情,眯著眼睛看人。
這樣的審美,在國內,離大眾太遠。
實際上,就算是放到國外,一般歐美老百姓也覺不出那有多美、多麼“東方風情”,反而容易聯想到老電影裡的“傅滿洲”的樣子,感覺還有點驚悚。
而那些為其點讚的西洋時尚人士和媒體們,更多的,可能是,他們喜歡看中國人不太聰明的樣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