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季節,陽消陰長,自然萬物逐漸斂藏,人體需保養好物質基礎,儲蓄能量。但是冬季寒冷,也易損傷人體陽氣。
在冬季很多女性朋友容易出現身體不適,可運用哪些傳統療法進行調補呢?
身體僵硬,關節重著:藥罐療法
寒主收引,容易侵犯關節骨骼等處,若平素防風保暖的措施不到位,身體感受了外界風寒邪氣,在骨骼關節處容易在寒冷季節發生疼痛、僵硬、拘攣等不適症狀。
中醫藥罐療法是用中藥浸煮的竹罐吸拔於相應的治療部位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依據中醫理論,施治於經脈、腧穴上,可發揮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柔筋緩急的臨床作用。
藥罐療法具有其他火罐療法無可比擬的優點,具有拔罐和藥物的雙重治療效果,即有拔罐療法的物理治療效果,又有藥物滲透治療的生化效果,取拔罐和藥物治療之長,對頸腰椎病等脊柱相關疾病、各類骨關節疾病、肌肉勞損、軟組織損傷、頑固性疼痛,陽虛怕冷等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頸椎症狀加重:針刺療法
女性可因伏案工作、運動不足、睡眠時間晚、受風寒等誘因而出現頸肩僵硬症狀。
頸椎病常見基本型別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頸型和交感神經型。
神經根型
由於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和後關節退變,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或壓迫,在臨床上產生上肢無力、手指麻木、感覺異常等症狀。
一般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典型的一側上肢麻木、疼痛的症狀,而且症狀的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脊髓型
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椎體移位韌帶肥厚、脊髓損傷等因素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
它又可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
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主要為髓性異常感覺,運動、反射障礙,如下肢無力、抬步沉重感、跛行、腱反射亢進,甚至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等臨床表現。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變,或是椎間盤退變,頸椎總長度縮短,椎動脈與頸椎長度平衡被破壞,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除了表現為頸痛、頸強硬、頸肌活動受限、頸肌痙攣或壓痛等頸部症狀外,還具有腦供血不足表現。
交感型
若有椎間盤退變,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則可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反射性症狀,如噁心、眼花、耳鳴,心動過速等。該型往往與椎動脈型伴發。
頸椎病屬中醫學痺證範疇,多因督脈受阻、 髓血失養所致。治宜疏通經脈,養筋活血。
針刺療法在治療頸椎病上,有著多種手段和治療方法,包括毫針、針刀、電針、水針等,而毫針和電針最為常用。
在穴位上,以頸夾脊穴、肩井、肩髃、合谷、列缺、風池、阿是穴等使用頻率最高。
脈絡一通,通則不痛。針灸治療可消炎消腫,使受壓的神經、血管得以鬆解,恢復正常功能。
胃脘不適、經行腹痛:艾灸療法
胃脘不適
冬季寒冷,室內外溫差大,胃部容易發生痙攣,尤其是本身就有陳舊性胃病的女性,可能吃了一點寒涼食物或腹部受了一點寒氣,就引發胃痛。
冬季不同於苦夏,胃口普遍變好,大吃大喝的情況時有發生;加之有些女性飲食不規律,晚餐較早午餐量多,且進食時間較晚,更加重了胃的負擔,導致胃病容易在冬季發作。
脾主運化,胃主收納,運化如常可濡養機體。如果想要健康長壽,一定要先養護好我們的脾胃。
痛經
女性痛經也易在冬季加重,痛經在臨床上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是指無盆腔病理改變的情況下,在經期反覆出現下腹部痙攣痛。
繼發性痛經是指同樣的症狀由基礎疾病所致,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腺肌病等。治療除了要針對疼痛,對繼發性痛經還要針對基礎病因。
中醫學認為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
一是實證,即“不通則痛”
由於寒、溼等內外邪阻礙氣血執行而造成瘀滯,其中因寒致瘀的最為普遍。常因經期、產後貪食生冷、坐臥溼地、冒雨涉水、久處陰冷環境導致“宮寒”。這類患者宜驅寒祛瘀止痛。
二是虛證,即“不榮則痛”
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而失於濡養。這類患者平時應注意調補,宜補氣養血或補益肝腎。
以上兩類問題建議採取艾灸療法,可溫陽驅寒、活血止痛。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透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法。
《黃帝內經》中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針刺是透過調動元氣來通經脈的,如果人體元氣足,以針通經脈,療效立竿見影;如果人體元氣虛,無足夠元氣可調,自然療效不佳。
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極差,是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藥物的,故而稱針藥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以祛除寒邪,通調經脈。
艾灸作為治療手段,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臨床常見的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
直接灸
把艾直接接觸面板穴位進行施灸。它的熱量能直達病灶,給病症相對應的穴位以更強的刺激,作用比一般的灸法要強。
間接灸
形式比較豐富,最常見的是隔物灸,在穴位和艾柱之間放一層藥物,常用的如生薑、鹽、附子餅等,這樣既達到艾灸的作用,又有藥物的治療作用,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莊莊
編輯:吳茗